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乙肝病毒及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63年Blumberg在两名接受输血治疗的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异常的抗体,即奥抗开始。到1967年才明确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0年才在电镜下观察到了乙肝病毒(HBV)形态,一直到1986年才将其正式列为嗜肝DNA病毒。在电镜下发现乙肝病毒是由外膜和核心部分组成。其外膜为蛋白质部分,由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组成。三种颗粒均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2.
乙肝核心抗原(HBcAg)存在于完整的乙肝病毒(Dane颗粒)核心部份,它的存在可直接反映HBV感染.放HBcAg检测较之其余乙肝标志更为重要,不但可直接监测HBV感染,而且对乙肝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及预后随访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1972年Matsuhshi等人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人血清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以来,相继有人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近些年来我国也有这方面的研究和检测报告。 PHSA-R目前认为是乙肝病毒(HBV)前S基因的产物,它存在于Dane颗粒(即HBV)、管状HBsAg颗粒以及肝细胞表面上。人体血清有少量的人血清多聚白蛋白(PHSA)。PHSA-R与PHSA有凝集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5年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来,对乙型肝炎的认识逐渐深入。1965年Blumberg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Prince和Giles相继证实了从澳大利亚土著血浆中发现的“澳抗”就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1970年Dane与他的同事一起又从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观察到了直径为42nm的病毒颗粒,并被命名为Dane颗粒。在对其作了大量研究之后,HBV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先后被发现。1973年Kaplan等证实HBV有多聚酶存在,对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1974年Summer等建立起HBV-DNA限制  相似文献   

5.
HBeAg的存在是乙肝传染性和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之一,临床上常用以判断HBV感染着传染性的大小和评价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疗效.发现HBsAg为阴性而HBeAg为阳性,原因可能性:①此乙肝患者HBsAg已被清徐,血清中出现了抗HBs,同时存在HBeAg,抗HDc-DNA提示在HBsAg消失和抗HBs出现后,长时间内HBV(Dene颗粒)仍留在血清中,其Dane颗粒可诱导大量过剩的抗HBs-Dane颗粒的表面(即HBsAg)被抗HBs所包被,以致不能用RIA法检测出来。由于HBsAg已与抗HBs形成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存在故而倒不出ftl3sAg。③在含有极小量的HBsAg时,…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新近建立的一种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的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国外应用PCR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显示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内处于开始研究阶段。现就PCR技术在HBV检测中的应用作一概述。一、发展诊断HBV感染的新方法现已证实,每毫升污染10~2个Dane颗粒的血清即能使黑猩猩发生HBV感染。过去采用的分子杂交法仅可检出0.1Pg/ml的HBVDNA,相当于10~5~10~6Dane颗粒,限制了对HBV感染的诊断。PCR技术可检出低至0.4f g/ml(130 Dane颗粒/ml)水平的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抗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Blumberg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随后确定是HBV标志物.1970年英国的Dane等人在电镜下鉴定了HBV颗粒,并阐明了颗粒的表面成分HBsAg、核壳成分HBcAg和HBeAg,从此检测HBV感染的方法学迅速建立.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Dane颗粒的纯化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RPHA滴度检测、电镜观察证明获得了较纯的Dane颗粒。方法将含有高滴度HBsAg而HBeAg阴性的健康携带者阳性血浆,经脱纤维蛋白、硫酸铵盐析粗提后,用等密度和速率区带离心纯化乙肝病毒Dane颗粒。结果电镜观察到的Dane颗粒形态与文献报告一致。结论本实验建立了提取Dane颗粒的有效方法,其实用性及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9.
HBV 颗粒(包括HBsAg 颗粒、Dane 颗粒、22nm 小球形和管形颗粒)上有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它与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结合受有关抗体的影响,而且结合活性的高低与HBV 的复制等因素密协相关。因此,检测PHSAr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S1蛋白的基因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福民 《临床荟萃》1997,12(19):876-878
自从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1970年Dane氏发现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颗粒以来,人们开始对HBV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结构与功能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深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HBV前SI蛋白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前S1蛋白的研究报道始于1983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前S1蛋白基因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