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给予猫类呕吐动物不同的催吐剂,发现孤束核、外侧被盖到腹外侧区这一弓形区域有大量Fos阳性神经元表达.并认为最后区、孤束核到腹外侧网状结构这一弓型区域是主要催吐部位.非呕吐动物注射催吐剂后是否会有相应反应.目的观察腹腔注射催吐剂顺氯氨铂大鼠脑和脊髓内呕吐相关区域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神经生理研究室和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室.材料实验于2003-03/08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河北医科大学基础研究院生理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12只,体质量220~250 g,清洁级.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干预实验组腹腔注射催吐剂顺氯氨铂10 mg/kg,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后,于室温、安静、避光环境下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6 h后取大鼠脑组织,进行冷冻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脑干和前脑核团的F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并进行阳性细胞记数.主要观察指标①注射催吐剂后大鼠的行为学观察.②大鼠脑内相关区域Fos阳性细胞数.结果1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在注射后20 min内均为安静状态,蜷缩着趴卧,几乎无任何活动表现.注射后60 min,对照组大鼠恢复正常,进食或饮水;而实验组大鼠处于蜷缩的趴卧状态,偶尔抬头或摆头,呼吸频率快且不均匀.注射后2 h,实验组动物仍然腹部紧贴笼底趴卧,低头,鼻尖不规则晃动.5 h后,实验组动物开始站立活动,呼吸正常,但仍不摄食或饮水.②在脑干的孤束核、最后区、外侧臂旁核和下丘脑的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的Fos阳性神经元[(64.3±9.6),(83.4±15.0),(148.8±19.9),(80.2±11.8),(20.7±3.8),(86.6±10.8)]明显高于对照组[(56.2±6.3),(73.5±9.9),(136.9±17.8),(66.1±10.3),(17.3±3.4),(78.8±10.5)].结论催吐剂能使大鼠产生内脏不适,其中枢神经系统内可能存在着与呕吐动物相似的催吐区,但可能缺乏与呕吐相关的调节机制.催吐剂的刺激使大鼠脑内相关区域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提示非呕吐动物大鼠脑内也存在类似与恶心相关的神经化学通路.  相似文献   

2.
穆军山  杨渤生  林航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402-5403,i003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和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及神经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之一。目的:研究脑室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抗体阻断内源性BDNF对大鼠海马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脑研究室。实验对象为健康雄性SD大鼠13只。干预:大鼠脑室内注射BDNF抗体1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行为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大鼠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状况,并用NADPH-黄递酶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定位航行试验:实验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为(33.46&;#177;2.64)s,对照组为(17.71&;#177;1.86)s,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8733。P&;lt;0.01);空间探索试验:实验组大鼠在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为(28.89&;#177;6.31)%,对照组为(41.99&;#177;7.46)%,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3.3907,P&;lt;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38.37&;#177;5.23)明显少于对照组(49.53&;#177;5.74)(t=8.200,P&;lt;0.01):实验组DG区NOS阳性神经元数目(48.77&;#177;5.51)明显少于对照组(60.40&;#177;7.39)(t=7.091.P&;lt;0.01)。结论:脑室内注射BDNF抗体可导致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以及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表明BDNF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可能与海马NOS阳性神经元数目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05在暨南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组)和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对照组)各30只,分别于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测血压并处死,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实验组使用兔抗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多克隆抗体。阴性对照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替代-抗体。每只大鼠计数20~30片,取其均数计数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代表其密度。 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3,6,12月龄大鼠血压分别为[(97.5&;#177;12.0)、(107.3&;#177;9.8)、(113.3&;#177;12.8)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3,6,12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分别为[(116.3&;#177;13.5)、(151.5&;#177;8.3)、(177.0&;#177;9.0)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压均高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大鼠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中等大小,突起较多较长,还可见阳性神经纤维呈网状分布。大鼠尾壳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改变:对照组和实验组3月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6月龄和12月龄明显减少。③对照组3,6和12月龄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尾壳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9.41&;#177;0.77),(8.64&;#177;1.28),(8.51&;#177;0.77)个/mm^2];实验组自发性高血压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3月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月(6.59&;#177;0.70),12个月(7.30&;#177;0.96),3个月(8.90&;#177;1.09)个/mm^2, P〈0.05],实验组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均低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拟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良好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月龄而有不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有可能是通过影响血压调节中枢的交感活性而间接调控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西京  王曦  刘少峰  王百忍  鞠躬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17-119,i003
目的:探讨地西泮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半影区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SD雄性大鼠36只,使用光化学法制作脑梗死模型。术后动物随机分为2组:地西泮组和对照组。地西泮组脑梗死前24h开始腹腔注射地西泮注射液10mg/kg,每8小时1次,直至动物处死;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动物术后按照存活时间6,12.24h分为地西泮及对照组6,12,24h 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依不同时间灌流取材。在内氏染色的切片上计算最大脑梗死面积,用免疫组化法标记并计数各组大鼠最大脑梗死截面半影区内Fos阳性细胞数。结果: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缺失值。①梗死灶最大平均截面积:地西泮组6,12和24h组分别为(2.1&;#177;0.6),(2.8&;#177;0.8)和(3.1&;#177;0.5)mm^2,对照组分别为(4.1&;#177;0.7),(5.1&;#177;0.6)和(5.5&;#177;1.0)mm^2,地西泮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lt;0.01)。②单位面积内Fos阳性细胞数:地西泮6,12和24h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56&;#177;21),(85&;#177;32),(36&;#177;18);(112&;#177;31),(167&;#177;36),(75&;#177;28),P&;lt;0.01]。③形态学观察:内氏染色在梗死区与周围正常脑组织间可见明显的有一定宽度的分界线,即为半影区,梗死中心内几乎未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地西泮组和对照组梗死中心内无Fos蛋白阳性细胞,但在半影区出现大量形态多样的Fos细胞,表现为大部分细胞胞核染色,染色的胞核大小不一;少量细胞胞浆亦着色。正常脑区内仅见很少量的Fos细胞,而在半影区内可见密集成团的Fos细胞。结论: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防御系统完全被抑制时,地西泮抑制了脑缺血损伤后Fos蛋白的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实  章钧  周丽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32-7033
背景:短暂全脑缺血再灌流早期海马各区域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程度以及变化时间是否存在敏感性差异?目的:研究缺血敏感脑区海马的PV阳性神经元的改变以及缺血性脑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40只成年健康雄性大鼠,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建立4管阻塞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流0,6,12,24h共5组,每组8只。全脑缺血20min后再分别灌流0~24h。PV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海马各区域PV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及定量PV阳性神经元数目。主要观察指标:海马各区域PV阳性神经元表达水平及定量PV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各区域(CA1,CA2,CA3)的始层、锥体层、放射层和腔隙分子层,齿状回的颗粒层、分子层及多形层(门区)的切片观察均出现PV阳性反应。再灌流6~12h内见PV阳性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胞浆染色变淡等变化。放射层突起密度减少;PV阳性终末的颗粒密度稀疏,以锥体细胞胞体周围的变化为明显。PV阳性神经元数目:缺血再灌流0h时,海马CA2区从(20.67&;#177;1.16)个减少为(11.66&;#177;3.06)个,CA3区从(12.33&;#177;2.52)个减少为(4.33&;#177;1.53)个;再灌流6h时,海马CA2区从(20.67&;#177;1.16)个减少为(11.33&;#177;3.51)个,CA3区从(12.33&;#177;2.52)个减少为(5.00&;#177;1.73)个;再灌流24h时,海马CA1区从(0.33&;#177;1.53)个减少为(2.33&;#177;4.93)个,门区从(1.67&;#177;1.53)个减少为(3.33&;#177;4.51)个;上述缺血再灌流组PV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与缺血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4505~9.2258,P&;lt;0.05)。结论:海马PV阳性神经元对全脑缺血存在区域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h复氧后不同时段Fos表达时程变化的影响,探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抗缺氧复氧性脑损伤机制。方法:35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复氧实验组和人参银杏复方制剂给药组。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m高空缺氧模型,采用Nissl染色、Fos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h复氧0,24,72h不同时段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及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全脑缺氧24h复氧72h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量锐减,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在缺氧24h复氧0h时为(9.3&;#177;3.8)个,较常氧对照组(16.6&;#177;4.8)个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复氧24h时显著减少甚至消失为(2.0&;#177;1.8)个,复氧72h为(13.7&;#177;5.1)个,时接近常氧对照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后缺氧24h复氧72h时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量未见明显减少,在缺氧24h复氧0,24,72h时段CA1区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较缺氧复氧实验组相应时段增加,以复氧0h时增加最为显著,为(39.0&;#177;5.8)个,与常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缺氧复氧后海马CA1区Fo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穹隆-海马伞切断模拟制作大鼠痴呆模型,观察天A1中药对模型大鼠脑内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ChAT)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z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天A1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切断双侧穹隆一海马伞后,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中药煎剂灌胃,对照组不切断海马伞并正常喂养。4周后灌注固定动物,显微镜下进行海马CA1区、皮质、杏仁核、Meynert核ChAT和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观察天A1中药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皮质、杏仁核、Meynert核各区ChAT[(6.76&;#177;2.51),(3.96&;#177;0.86).(2.36&;#177;1.23),(4.88&;#177;4.92)个]和BDNF[(4.3&;#177;0.99,8.3&;#177;0.28),(6.4&;#177;4.51),(6.6&;#177;4.51)个]阳性神经元数均显著减少(P均&;lt;0.01);天A1治疗组大鼠脑内各区ChAT阳性细胞数为(34.76&;#177;5.56),(50.96&;#177;7.55).(24.92&;#177;1.92),(29.36&;#177;12.27)个和BDNF(46.8&;#177;5.54),(57.6&;#177;6.32),(51.4&;#177;7.96),(49.3&;#177;7.47)个阳性神经元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著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天A1中药制剂对穹隆一海马伞切断大鼠的胆碱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激活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将15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mg/kg,2次/d,逐日递增5mg,至第10天为50mg/kg)、干预组(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0.075mg/kg)及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d处死取伏隔核并制作电镜标本,日立H-600透射电镜下测量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吗啡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突触活性区长度[(226.46&;#177;21.10)nm]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43.50&;#177;5.44)nm]显著小于对照组[(319.30&;#177;13.40)nm,(58.70&;#177;4.95)nm](F=49.528,6.725;P均&;lt;0.01);干预组大鼠突触后致密物厚度[(57.30&;#177;1.02)nm]显著大于吗啡组[(43.50&;#177;5.44)nm](P&;lt;0.05),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NMDA受体在慢性吗啡处理所导致的伏隔核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Fos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对大鼠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280g,雌雄不限。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频率2~20Hz,强度2.0A,持续30min,4h后观察海马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能明显加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区Fos蛋白的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各区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CA1区(236&;#177;26.126&;#177;19.P&;lt;0.05);CA3(328&;#177;80,212&;#177;55.P&;lt;0.05):CA4(594&;#177;104.381&;#177;92、P&;lt;0.01):DG(621&;#177;111,341&;#177;89.P&;lt;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Fos蛋白的显著表达,电针可增强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姚柏春  孙天敏  王军  黄翔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00-102,F003
目的:探讨学习记忆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行为学变化和海马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07在武汉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取86只大鼠运用淀粉样B蛋白双侧海马注射建立大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随机抽取造模成功大鼠56只分为阿尔茨海默病训练组40只、阿尔茨海默病对照组16只。未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16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用Y型迷宫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进行学习记忆训练4周,分别在训练第7,14,21,28天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和脑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和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表达情况。结果:参加实验动物100只,模型制备成功72只进入结果分析。①训I练第28天时,阿尔茨海默病训练组Y型迷宫检测达标训I练次数,错误反应次数,潜伏期,全天总反应时间[15.82&;#177;2.64.4.18&;#177;1.75,(6.18&;#177;4.86)s,(1236.78&;#177;97.26)s]均接近正常对照组[16.10&;#177;3.94,3.90&;#177;1.72,(5.87&;#177;4.08)s,(1175.40&;#177;81.76)s,(P&;gt;0.05)】,而与阿尔茨海默病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显著[48.33&;#177;5.10.8.83&;#177;2,98,(11.32&;#177;12.23)s,(2264.32&;#177;244.60)s,(P&;lt;0.05)]。②训练第28天时阿尔茨海默病训练组大鼠脑海马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信号的积分吸光度(19.33&;#177;3.14,213.59&;#177;24.38)接近于正常对照组[(16.27&;#177;2.55),(233.46&;#177;25.83),P&;gt;0.05]。结论:学习记忆训练能明显改善海马注射淀粉样B蛋白l~40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轻淀粉样B蛋白1~40诱导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形成,提高海马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说明学习记忆训练能通过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主要病理特征的物质基础,从而提高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