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临床应用的 PICC 有硅胶和聚氨酯2种不同材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硅胶材质,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柔软的特点,不如聚氨酯材质结实[1],由于不耐压力,如果使用不当,可导致导管破损[2-3]。导管在体外破损很容易被发现,而在体内破损则不易发现,并存在导管断裂发生肺动脉栓塞的潜在危险。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与传统盲穿置管相比能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损伤,降低血栓、感染、静脉炎、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并使体外导管破损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本科2013年在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410例,均使用三向瓣膜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未发生体外导管破损病例,只有3例出现了导管体内破损,现总结处理方法并对导管体内破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苏玲 《天津护理》2014,(1):17-19
通过对25例儿童实体瘤患儿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观察,逐一分析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渗液、穿刺点感染、导管断裂、导管堵塞等发生的原因,加强PICC导管置入与维护的管理,进行置管前对患儿全身及局部血管状况的充分评估,合理选择型号适宜的导管;置管过程中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与送管造成的血管壁损伤;导管留置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实施规范化维护,密切观察患儿,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处理各类并发症,使其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起到减轻患儿痛苦,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静疗知识的普及和深入,PICC置管作为一门护理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大医院临床上被广泛应用.PICC优点是操作方便安全,可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为需要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1].如果导管使用和维护宣教不当会出现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破损等并发症,导管断裂虽不常见,但断后随着血流进入右心房,随时有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心律失常等危急情况,若抢救措施不力,可危及患者生命[2].我科有1例PICC导管留置第108天时破损,予以修剪更换连接器使用38 d后在输液时突发断裂入体内,及时通过手术切开静脉,完整取出导管.现将急救处理与护理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为病人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PICC导管是肿瘤患儿化疗输液的安全通道,能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导致的静脉炎和静脉损伤,给患儿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1]。由于导管材质柔软,患儿好动,自我防护意识差,较成人易发生导管破裂、脱管等并发症。按照常规,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一旦破损后只能拔除[2],造成导管浪费。再次置管会带来穿刺的痛苦并增加病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我中心于2013年6月28日用导管连接器为1例B细胞性淋巴瘤患儿实施PICC导管破裂修补术获得成功,追踪1个月,患儿无不适,导管留置良好。  相似文献   

5.
PICC导管末端破损体外修补方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用药等.在留置过程中体外部由于肘关节经常弯曲活动,易造成破损液体外渗.现介绍一种PICC导管末端破损体外修补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预防PICC导管折曲的固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PICC导管使用方便、安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且导管外露部分是在肘部,因肘关节活动量大,使导管外露部分容易破损。笔者认为,PICC的维护应重视导管末端破损的预防工作。经临床多例的观察,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由于导管材质柔软,在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导管破裂。按照常规,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一旦破损后,只能拔除后重新置管[1]。我科于2007年6月29日,对1例2岁3个月患儿的PICC渗漏成功修复,使导管留置7个月余并仍在继续使用,既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避免了重新穿刺给患儿造成痛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白血病患儿使用PICC导管过程中发生导管破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PICC置管及维护记录表,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 129例置管患儿,其中102例PICC导管发生破损,分别从患儿性别、年龄、置管时间、导管型号及置管位置分析破损原因。结果 102例PICC导管破损患儿中,男女置管破损率、导管型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各年龄段、带管天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除性别与导管型号外,患儿的置管部位、年龄因素、带管时间均与导管破损关系较为密切。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破损,保障患儿的带管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经肘置入PICC导管的两种固定方法在导管维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经肘上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静脉换药包,按照标准的PICC导管维护流程进行维护。观察组按照穿刺点在肘上的位置以及顺着导管的走向,使导管呈"S"型固定;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呈"C"型蝶形交叉固定于肘上。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的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情况、舒适度、导管脱出、导管破损及断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上留置的PICC导管维护中,"S"型的固定方法减少了对穿刺点的刺激,大大降低了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使用中发生导管外露部分破损情况,探讨导管破损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从穿刺部位的选择、维护方法、PICC体外留置长度及注射方式等几个方面对破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26例导管经修复处理后能正常使用,不影响导管留置时间。结论建立健全PICC相关培训及操作准入制度、规范操作及维护流程、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导管破损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贾怡  刘琼芳  张晓霞  何苗  付岚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14-1516
目的探讨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确保导管功能和患者安全。方法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导管尖端“中心静脉”定位,包括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两部分。上腔静脉和卡沃一心房交接处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界定为气管隆突之上3cm和气管隆突之下5cm的区域。导管尖端位于这一区域内判定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未在这一区域内判定为“非中心静脉”。置管护士和放射科主治医师同时、独立评价所有导管尖端,两人评价不一致的导管尖端,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为准。导管尖端定位情况采用百分率描述。结果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占76.8%(229例),位于非中心静脉的导管占23.2%(69例)。异位部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名静脉23例,颈内静脉21例,右房16例,锁骨下静脉5例,腋静脉4例。结论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的导管尖端评价结果显示,床旁盲穿PICC中心静脉定位率不甚满意。建议开展设计严谨的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方面的研究,尽量提高导管中心静脉定位率。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正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方法重视体位配合,指导、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即下颌紧贴着胸骨转向穿刺侧肩部),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cm,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未撤导丝的5例异位病例,其中3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已撤导丝的8例异位病例中,6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因血管畸形3次正位均未达上腔静脉,仅达锁骨下静脉。结论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撤不撤导丝均可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13.
韩忠秀  唐忠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2-2193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占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的置管。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是一种新型的、多腔道可选的、耐高压型PICC ,最大输注速度可达5 ml/s ,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可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解决了普通PICC在重症患者急救中单腔、输液速度慢、不耐高压等局限,以及CVC置管并发症多、留置时间短的综合问题。尤其对于疾病原因存在多部位置管受限的复杂重症患者,避免了 CVC盲穿可能导致的置管失败和急救用药时机延误,真正实现“一针式输液”。我院老年科于2013年1月经治1例全身多部位静脉置管受限的重症急救患者,在超声直视引导配合微血管鞘(MST )技术下经左股静脉顺利置入Bard 5Fr 双腔耐高压PICC,为患者建立了快速有效的急救静脉通道,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且由于导管日常维护和指导到位,留置425 d治疗结束后拔管,未发生任何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现将置管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力群  赵忆文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22-1223
目的通过调查居家PICC患者管路维护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方案。方法2010年2月~2011年8月,我们采用自制问卷调查108例社区中居家PICC患者的管路维护情况。结果75%的患者知晓换药及冲管时间;60.18%的患者选择去穿刺医院维护;39.82%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维护;去穿刺医院维护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的为27.78%,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维护导管留置时间>6个月的为21.30%,两者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是两者在堵塞、静脉炎及其它并发症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培训,主动关心居家PICC患者,提高患者维护的意识,从而降低居家PIC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6.
半坐卧位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半坐卧位在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接受PICC插管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取标准的置管操作,干预组23例,在半坐卧位下进行置管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照片,比较两组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5%),干预组1例(4.4%)。干预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3418,P=0.0372)。结论在插管过程中,患者取半坐卧位可以显著减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付敬梅  王敏英  王海英  白泽梅  孟荣芳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4):2304-2304,F0003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为肿瘤化疗提供理想的用药路径,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导管堵塞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C”型固定方法在PICC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ICC导管两种固定方法在导管维护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将48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与实验组均采用3M中心静脉换药包,按标准流程常规消毒后待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使导管呈“?”型固定;实验组顺应导管走势,使导管呈“C”或反“C”型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PICC裂管、肢体弯曲折管影响输液速度、皮肤受压致破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改良后的PICC导管固定方法减少了导管的折/裂管及皮肤破损的发生,保证了输液畅通,使患者更舒适.  相似文献   

20.
思乐扣在PICC置管维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适用于PICC置管的两种导管固定方法及其对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9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30例和对照组160例,分别采用透明敷料和无菌胶带(对照组)对比透明敷料和思乐扣(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PICC置管并发症移动/脱位及渗液/穿刺口肉芽肿发生率较低(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