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探讨与总结,以提高手术护理配合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4年1月 ~2010年12月我院对8例大动脉转位新生儿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的术中护理管理与配合方法.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患儿安全返回病房.平均手术时间5.5 ~11 h.结论:精心细致地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超声诊断12例双调转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体会。材料与方法:12例中,大动脉转位SLL型11例,IDD 1例。手术方式:心房内调转1例,11例用改良sinning手术,即切开左房、房间隔将上、下腔静脉与解剖右心室、三尖瓣相通,用自体心包片将肺静脉与解剖左心室及二尖瓣相连;10例合并VSD与PS患者用心内修复采用人工血管在VSD与主动脉之间建立隧道,经解剖右心室到肺动脉用人工心外管道,2例肺动脉瓣正常患者经解剖右心室修补VSD,然后行主动脉、肺动脉两个大动脉调转术。使用日本东芝6000型,美国菲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75MHz。术前用体表超声(TTE)明确诊断,术后随诊用TTE。结果:12例C-TGA TTE准确诊断,超声诊断与心血管造影及手术符合率100%。12例C-TGA行双调转术,9例手术成功,3例死亡。术后用TTE随诊。9例中8例VSD补片完善,1例残余漏。9例存活双调转术患者,术前、后均用TTE监测左心室及右心室心功能正常。9例右心室到肺动脉心外管道血流正常。结论:超声诊断C-TGA及合并畸形及术前帮助选择适合行双调转术的病例,术后用TTE随诊手术效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95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术中发现60(63.2%)例合并其他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直接缝合VSD74例(77.9%),补片修补21例(22.1%),除7例用涤纶片或毡片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结果 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9%,30天内死亡6例(6.3%)。随访89例,除3例(3.2%)有少量残余分流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VSD有症状者早诊断、早手术效果满意;无症状者可观察到1岁左右,体重6kg以上再手术有利于避免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46例VSD耍幼儿,均合并重度PH,合并卵圆孔未闭(PF0)及房间隔缺损(ASD)32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下VSD 30例,膜周部VSD16例.全部患儿均在中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VSD均采取补片修补,ASD和PDA予以直接缝合.[结果]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为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存在3 mm残余漏.所有患儿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生长发育好.[结论]合并重度PH的VSD患者儿,尽早行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5例室间隔缺损部分修补的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洗手护士熟悉手术方法及步骤,充分准备所需器械和缝线,熟练配合;巡回护士注意手术进展,按要求配置心血管活性药物,正确使用降温厦复温辅助设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急准备,才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韩盖宇  谢庆  李双梅  任渝萍  陈晓霞 《护理研究》2006,20(30):2769-2770
总结了5例室间隔缺损部分修补的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洗手护士熟悉手术方法及步骤,充分准备所需器械和缝线,熟练配合;巡回护士注意手术进展,按要求配置心血管活性药物,正确使用降温及复温辅助设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急准备,才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长条心包垫片加固连续缝合心包补片修补单纯膜周型大室间隔缺损(VS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凡需补片修补单纯膜周型VSD患者,连续不加选择采用长条形自体心包垫片,5-0滑线全周连续缝合法修补.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20~57min,平均(35±23)min,体外循环时间45~76min,平均(59±34)min.28例膜周部偏流出道型VSD患者垂直瓣环切开三尖瓣.术后无一例发生VSD残余漏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连续缝合修补膜周型VSD操作简便可行,长条心包垫片的应用可有效防止VSD残余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闵飞  陈晓霞  谢庆  张新芳 《护理学报》2020,27(20):71-72
目的 总结大动脉调转术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间因高危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接受大动脉调转术的196例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结果,手术术式及其护理配合流程,总结了心研所对大动脉调转术前的特色护理配合,并结合具体病例阐述了5个重难点环节的个性化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196例患儿中延迟关胸88例,术后ECMO辅助15例,顺利完成手术194例。结论 建立系统化的术前护理配合流程,并根据具体病例开展精准的个性化护理配合对提升患儿大动脉调转术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膀胱进入疝囊成为滑动性斜疝,临床上术前难以确诊,大多在手术中才发现。我院在2005~2007年收治此类患者25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修补,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膀胱滑动性斜疝均为老年男性,年龄56~75岁,左侧10例,右侧15例。其中进入阴囊者7例。均有不同程度尿频,尿急症状。手术方法中行急诊传统疝修补手术7例,术中证实为:难复性滑疝;常规择期手术18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7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Halsted)式;14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巴德补片);4例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Kugle补片)。  相似文献   

10.
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外科微创直视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和体会.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TEE)对140例VSD患者进行微创外科直视封堵治疗,对其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在手术护理配合下,131例VSD外科微创封堵成功,9例试封堵后探及残余分流或瓣膜反流,改为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修补.结论 心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心外科治疗先心病的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应对术中突发情况.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配合是保障患者安全、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矫治的效果和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25例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痛VSD伴肺动脉高压婴儿,经术前恰当处理后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除1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外,其余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随诊结果多数无症状.结论:有症状和(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的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VSD婴儿期行VSD修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5 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矫治的效果和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25例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痛VSD伴肺动脉高压婴儿,经术前恰当处理后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结果:术后死亡1例.除1例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外,其余经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随诊结果多数无症状.结论:有症状和(或)重度肺动脉高压的5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VSD婴儿期行VSD修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脐疝应用人工材料补片手术的护理配合技术.方法 对6例老年脐疝患者行人工材料的补片修补术,术前注意老年人的皮肤护理、术程记录、无菌操作及人工材料补片的应用.结果 6例患者均行人工材料补片修补术,手术顺利,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无明显不适.结论 掌握老年人脐疝应用人工材料补片手术的护理配合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术后感染,保证手术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年龄>6个月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监护及治疗的效果。方法 86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大动脉调转术患者,肺动脉收缩压50~97mm Hg,术后给予深度镇静、过度通气、持续吸入一氧化氮等监护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术后6例发生院内死亡,病死率6.98%,存活患者发生各类并发症23例。结论年龄>6个月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大动脉调转术后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有效的心肺支持,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392(237.1±42.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2例心肌梗死后左室假性室壁瘤(left ventficular pseudo-aneurysms,LVPA)手术的配合及护理体会。方法本组分别通过对LVPA部位、形态、合并畸形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直接缝闭法、补片修补法、三明治夹层缝合法进行手术治疗,在修补合并畸形的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通过术前细致的准备、术中密切的配合,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效果满意。结论体外循环手术需要参与手术人员的共同配合。因此,手术前手术护士应和医生、麻醉师做好沟通,以达到配合默契,器械护士要熟悉手术步骤,术中思想高度集中,密切注意手术的进程,传递器械力求稳、准、轻、快,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的时间,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大动脉调转术患儿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万玲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09-91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1],大动脉调转(Switch)术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此手术非常复杂,术后死亡率极高.除体外循环管理、手术技术、术后监护外,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我科2006年5月~2007年8月施行的14 例大动脉调转术的术后呼吸道管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或合并心内复合畸形手术难度较大,以往常行单纯结扎或分两次手术,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4年10月采用郭氏[1]方法为7例动脉导管未闭或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直视下施行PDA+VSD直视修补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两种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25例(A组),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体外循环直视ASD、VSD修补术133例(B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技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贤  张镜芳  罗沙 《华西医学》2004,19(3):438-439
目的: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过程和处理。方法: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5例(室间隔完整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1例)。术前8例行经皮球囊房间隔造口术,16例持续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7例术前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约物选择芬太尼、哌库溴铵、氯胺酮、少量异丙酚及异氟醚。全组患儿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及冠状动脉移植术,采用深低温低流量灌注,7例短暂深低温停循环。术中监测心电图、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体温、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球压积、血糖、电解质等。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米力农、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麻醉平稳,6例由于重度低心排,不能脱机,术中死亡;3例由于重度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术后4h~13d死亡;2例由于呼吸心跳骤停、急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等术后6~32d死亡;1例由于心律失常术后7h死亡;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目前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较为理想的术式,新生儿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期。围术期处理需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肺一体循环血管阻力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