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5 — 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的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并符合腹泻病例相关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调查并检测580例腹泻病例,病例形成秋、冬两个小高峰并且主要集中在≤5岁人群(82.59%,479/580)。 病例检测总阳性率为56.72%。 细菌阳性检测率为30.17%,以沙门菌为主,其次是空肠弯曲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7.07%,以轮状病毒A组为主,其次是诺如病毒GⅡ型。 各年龄组中病毒检出率均高于细菌。 季节分布明显,夏季以沙门菌为主,秋季以诺如病毒为主,冬、春季以轮状病毒为主。 不同性别病原谱构成基本一致。 乡村病例病原体(细菌31.63%、病毒41.83%)检出率高于城区(细菌29.88%、病毒36.09%)。结论株洲市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高于细菌;轮状病毒A组、沙门菌、诺如病毒GⅡ型是引起株洲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导致成都市婴幼儿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获得成都市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谱,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成都市儿童医院结果 共采集433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337株,总检出率为77.83%。其中肠道致病细菌30株,检出率6.93%,腹泻病毒305份,检出率70.44%,寄生虫2份,检出率0.46%。肠道致病细菌中沙门菌最多(25株,6.89%)。腹泻病毒中A组轮状病毒130份,占38.58%;其次为杯状病毒最多(109份),占32.34%, 结论 成都市<5岁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集中在0~1岁年龄组,引起成都市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以腹泻病毒和肠道致病菌为主,其中杯状病毒、A组轮状病毒和沙门菌为主要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3.
黄辉  赵云霞  郭昕  吕云  龙虎 《疾病监测》2023,38(3):277-28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腹泻病例的病原谱,为腹泻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桂林市腹泻病监测定点医院的腹泻病例进行监测,并采集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5种致泻病毒、17种致病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腹泻病例的病原谱特征。结果 385份监测样本中,病原的总阳性检出率为37.40%,其中,细菌检出率为12.99%,病毒检出率为27.27%,混合感染检出率为9.61%,以病毒混合感染为主。各年龄组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0)。检出的病原体9种,不同季节的病原体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的样本病原阳性检出率以0~2岁组最高(43.48%),其次为15~35岁组(41.46%)和36~60组(38.78%)。主要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单胞菌感染为主。结论 桂林市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具有细菌性腹泻夏季高峰和病毒性腹泻春夏季高峰的特点,应在不同季节针对流行病原体采取防控措施。应考虑在临床诊疗时开展腹泻病原学检测,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控腹泻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腹泻流行特征、病原谱及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监测点医院就诊的初诊儿童腹泻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病毒核酸检测,对分离的DEC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收集儿童腹泻病例880例,以<5岁幼儿为主(92.95%)。 儿童腹泻病例病原检出率为47.50%,且男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P=0.182);0 ~ 1岁组病原检出率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组(χ2=90.929,P<0.001);非母乳喂养儿、混合喂养儿的病原检出率均高于纯母乳喂养儿(χ2=31.384、14.746,均P<0.001);托幼儿童病原检出率高于散居儿童(χ2=11.158,P=0.001)。 单一病原体的检出,细菌以沙门菌(5.11%)、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4.55%)、空肠弯曲菌(4.43%)、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3.07%)为主;病毒以诺如病毒GⅡ型(7.95%)和轮状病毒A组(4.66%)为主。 单纯细菌在≥5岁组检出率最高(35.48%);单纯病毒在3 ~ 4岁组检出率最高(28.30%);细菌混合病毒在≥5岁组检出率最高(9.68%)。 夏季以细菌为优势病原菌;秋季呈现细菌向病毒过渡状态,细菌混合病毒感染检出率处于全年高峰;冬季以病毒为优势病原。 DEC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15.44%、20.59%、5.88%;对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5.15%。结论托幼儿童病原检出率较高,需引起重视。 细菌性腹泻及病毒性腹泻呈现一定的年龄特征及季节性变化。 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低于全国水平,但仍需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191-4193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对早期监测发热患儿不同病原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感染性发热患儿61例及正常儿童20例,患儿于抗生素使用前及正常儿童均采血查血培养,同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PCT与IL-6的检测,以及咽拭子等病原微生物检查。依据检测结果分析PCT及IL-6水平在鉴别不同病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细菌组的PCT含量分别比正常儿童、病毒组及肺炎支原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及肺炎支原体组与正常儿童组比较PC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支原体组比较PCT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不同病原感染下的IL-6含量均高于正常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IL-6含量高于病毒组及支原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与支原体组比较IL-6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细菌组的PCT和IL-6阳性检出率远均高于病毒组和支原体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支原体组的PCT和IL-6阳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PCT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L-6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及IL-6检测均可用来鉴别感染性发热患儿细菌感染与其余病原感染,但是细菌感染时PCT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IL-6,可作为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6月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感染性腹泻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标准分为细菌感染组65例、病毒感染组35例,同时选取该院儿童保健科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幼儿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粪便常规、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和细菌培养,均采集血液检测C-反应蛋白(CRP)、SAA和sTREM-1水平.比较3组sTREM-1、SAA、CRP及SAA/sTREM-1的差异;分析sTREM-1、SAA、CRP及SAA/sTREM-1分别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判断效能;采用逐步回归分析sTREM-1、SAA/sTREM-1、SAA分别与细菌感染性腹泻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关系.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sTREM-1、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但SAA/sTREM-低于病毒感染组(P<0.05);病毒感染组SAA水平、SAA/sTREM-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TRE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细菌感染性腹泻判断效能由高到低为sTREM-1、SAA、CRP及SAA/sTREM-1,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1、0.89、0.85、0.81;对病毒感染性腹泻判断效能由高到低为SAA/sTREM-1、SAA、sTREM-1、CRP,AUC依次为0.90、0.84、0.55、0.53;SAA、sTREM-1、CRP三者联合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早期检出准确率为93.27%,对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早期检出准确率为86.32%.结论 sTREM-1、SAA可作为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早期诊断指标,且在急性感染性腹泻中对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门诊病例发病特征、病原谱构成,为制定急性腹泻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区12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开展监测采样工作,检测8大类细菌和5种病毒,分析其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情况和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2012年1-12月,12家哨点医院共采集2533例急性腹泻门诊病例,感染任一致病菌498例,感染率19.66%,分离出致病菌561株,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6株(27.81%),沙门菌120株(21.39%),气单胞菌101株(18.00%);感染任一病毒716例,感染率28.31%,阳性毒株数756株,其中诺如病毒阳性472株(65.83%),轮状病毒阳性164株(21.69%)。6-9月细菌阳性率较高,1-3月和10-12月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人群的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细菌(P0.001)。成人组细菌和病毒感染率均高于儿童组(P0.001)。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但细菌感染率也较高,二者高发季节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病毒性腹泻则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儿童和成人腹泻病原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西宁地区5岁及以下儿童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方法 收集2011年3月~11月在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儿童病例的粪便标本,采用多重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腹泻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共采集标本241例,经核酸检测,共检出札如病毒12例,检出率为4.98%,检出诺如病毒14例,检出率为5.81%,轮状病毒25爷,检出率为10.37%.结论 婴幼儿腹泻病例中除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外,札如病毒也是引起西宁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014年昆明市延安医院就诊的手足口病(HFM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了解其病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13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其年龄分布特点、季节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非重复性的130例临床诊断病例中,病原阳性检出79例,总阳性率为62.2%,其中EV71占检出病原的5.1%(4/79),CA16占检出病原的17.7%(14/79),其他型占77.2%(61/79).4个年龄组中,1~3岁组和3~6岁组高于0~1岁、>6岁组,4年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7月为HFMD发病高峰期,在全年发病例数及全年阳性检出例数的构成比中均为最高,8月开始发病例数有减少趋势,但12月又有所增加.结论 手足口病5~7月为发病高峰期,以6月为最高;发病率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2~6岁)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在鉴别儿童感染性腹泻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来该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0例急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标准分为细菌组(95例)和病毒组(55例),另选取同期95例在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当天采集粪便做粪便常规、相关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细菌培养的同时,均采集静脉血检测HNL、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3组研究对象血清HNL、PCT、CRP水平差异,统计其在细菌组的阳性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NL、PCT、CRP水平变化对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效能。结果细菌组患儿HNL、PCT、CRP水平分别为(231.52±72.85)ng/mL、(2.46±1.62)ng/mL、(55.12±35.45)mg/L,均明显高于病毒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患儿HNL、PCT、CRP阳性率分别为93.68%、84.21%、70.53%,均高于病毒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HNL诊断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效能与PCT相仿(P>0.05),但优于CRP(P<0.05);血清HNL cut off值为142.39 ng/mL时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结论血清HNL可作为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指标,在鉴别急性感染性腹泻为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1-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 603份标本中阳性标本260份,总阳性率为43.1%。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为10.9%,占细菌性病原的首位,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1%)和嗜水气单胞菌(4.0%),而志贺菌、霍乱弧菌和沙门菌合计检出率仅为3.0%。病毒性腹泻以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常见,检出率分别为8.6%和7.1%。从病原总检出率来看,冬季检出率(60.4%)远高于其他季节(春、夏、秋季分别为34.7%、49.8%和35.0%);细菌性腹泻多发生在夏季,成年人(19~60岁组)多见;而病毒性腹泻多发生于冬季,0~5岁儿童多见。结论宁波市镇海区腹泻病原以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嗜水气单胞菌、杯状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应主动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东莞地区小儿腹泻的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腹泻小儿粪便标本4592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HRV),培养法分离病原菌。结果(1)2103例病原体阳性,阳性率为45.8%,其中 HRV 1778例,细菌264例,真菌42例,HRV合并细菌感染15例,寄生虫4例。(2)腹泻小儿 HRV总阳性率为39.0%,其中男性39.5%,女性38.3%,性别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P>0.05);HRV腹泻主要发生于10~12月,其阳性率高于52.0%,高发年龄为7~36个月。(3)沙门菌和志贺菌是细菌性腹泻中主要致病菌,检出164例,占58.8%(164/279),每年6~8月高发,多见于1~5岁的小儿;(4)条件致病菌性腹泻的病例每年常见,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结论小儿腹泻病原体繁多,HRV腹泻秋冬季最常见,细菌性腹泻夏季最常见。加强腹泻小儿粪便中病原体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北京市昌平区细菌性痢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重程  李宏通 《疾病监测》2010,25(9):705-706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细菌性痢疾的诊断符合情况,降低临床诊断误诊率。方法按照卫生行业标准(WS287-2008)对昌平区312例腹泻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患者粪便样本进行痢疾志贺菌培养。结果检出痢疾志贺菌38份,检出率为12.18%(38/312),其中细菌性痢疾临床诊断病例中志贺菌检出率为17.19%(22/128),感染性腹泻病例中志贺菌检出率为12.80%(16/125)。农民工、农民的检出率较高;有发热、粘液便、脓血便等典型症状的腹泻病例样本检出率高;散居儿童临床诊断病例诊断符合率低。结论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应逐步提高实验室诊断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病原谱情况,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2017年,选择门头沟区就诊人数最多的2家医院,采集未用抗生素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并采用SPSS 20.0软件对病例资料进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采集1 67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检出270株致病菌,总体阳性率为16.15%。 其中DEC 121株(7.24%),副溶血弧菌65株(3.89%),沙门菌58株(3.47%),志贺菌3株(0.18%)。 检出的DEC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占比30.36%,沙门菌中肠炎沙门菌占比(8.50%)最高。 另外,病原菌的检出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检出率最高。 从患者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患者粪便的病原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5,P>0.05)。结论DEC在门头沟区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副溶血弧菌和沙门菌,应加强肠道病原菌的监测工作,尤其要密切关注腹泻患者粪便病原谱的变化,以指导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样指导对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培养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5—7月某院肠道门诊符合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的173例患者。所有患者自行留粪采样后,均再由专职护士指导后采样;指导前的采样标本为A组,专职护士指导后的采样标本为B组,两组均为173份标本。将两组标本送检志贺菌、肠埃希菌、沙门菌、弧菌等肠道致病菌培养,分别计算致病菌的检出率。结果173例患者中,共检出有致病菌者113例(65.3%),包括志贺菌63例(36.4%)、大肠杆菌21例(12.1%)、沙门菌7例(4.0%)、弧菌属17例(9.8%)、其他菌属5例(2.8%)。两种采样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81,P〈0.05),两组致病菌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61,P〈0.05)。结论采样指导可以有效提高粪便致病菌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于2014 — 2018年采集无锡市哨点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病例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法检测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采用real-time PCR法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3?408 例腹泻病例中,共检出阳性样本946份(混合感染66份),总检测阳性率为27.76%。 其中细菌感染529份,阳性率为15.52%,病毒感染460份,阳性率为13.50%,混合感染66份。 细菌性病原体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60%),其次为沙门菌(5.11%)、副溶血弧菌(4.05%)、志贺菌(0.32%),主要流行于夏季。 病毒性病原体中,诺如病毒(8.92%)和轮状病毒(3.29%)检测阳性率较高,主要流行于冬春季。 不同年龄组人群病原体阳性率不同,轮状病毒感染高发于0 ~ 4岁年龄组。结论2014 — 2018年无锡市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夏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冬春季以病毒性腹泻为主,在不同季节应针对5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HRV)合并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经初步诊断为细菌性腹泻的患者128例,收集上述患者的粪便,细致观察粪便性状后,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同时检测HRV,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的128份样本中,HRV检测阳性率为64.06%(82/128),细菌检测阳性率为53.91%(69/128),HRV及细菌均为阳性的阳性率为53.91%(69/128).69份细菌阳性样本中有27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5份检出非伤寒沙门菌,7份检出志贺菌,4份检出大肠埃希菌,6份同时检出2种细菌.大肠埃希菌对所选6种抗生素均呈较高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完全耐药;25株非伤寒沙门菌及7株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以及左氧氟沙星均呈较高的耐药性;合并2种菌感染的标本中检出的沙门菌B群对所选6种抗菌药都呈较高耐药性,其中对磺胺甲噁唑及头孢曲松完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及氨苄西林呈较高的耐药性,但对环丙沙星及氯霉素较敏感.HRV与细菌检测均呈阳性的粪便外观均呈脓血便、黏液便或水样便,其中有36份粪便呈水样便兼黏液便或者血便.结论HRV合并细菌性腹泻临床发生率较高,检测HRV、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鉴定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全年随机采集北京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HRV)、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AdV)及星状病毒(AstV)。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43份,标本总阳性检出率52.7%(128/243),4种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HRV(26.3%,64/243)、HuCV(16.9%,41/243)、AdV(4.9%,12/243)和AstV(4.5%,11/243),分别占总阳性检出的49.9%、32.1%、9.3%和8.5%(其中包括混合感染10例,占总阳性检出的7.8%)。患者以≤2岁儿童为主,不同年龄组之间病毒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97,P=0.009),不同病毒发病高峰期不同,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P0.05)。结论 HRV和HuC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4种病毒总检出率以12~18月龄组最高;全年中以12月的病毒检出率最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