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HCC)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330例HCC患者,根据病理所见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n=85)、中分化组(n=161)及低分化组(n=84),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3∶1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融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不同分化程度HCC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352个CT影像组学特征,109个来自高、中分化HCC,84个来自中、低分化HCC,159个来自高、低分化HCC。临床模型鉴别高、低分化HCC的AUC为0.85;CT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分化与中、低分化HCC的AUC分别为0.80及0.79;融合模型鉴别高、低分化HCC的AUC为0.88。结论 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预测高、低分化HCC的效能均较高。CT影像组学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高、中分化HCC。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特征联合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评估临床ⅠA期高级别肺腺癌(LADC)的价值。方法 纳入482例ⅠA期LADC患者,以病理分级系统将其分为低级别组(n=366)和高级别组(n=116);比较组间临床及影像学主观特征及AI定量参数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评估高级别LADC的独立因子,并构建主观特征模型、AI模型及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对于评估高级别LADC,主观特征模型中的结节类型、实性成分占比及空气支气管征,AI模型的CT平均值及峰度,以及联合模型中的AI评分、实性成分占比及空气支气管征均为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主观特征模型、AI模型及联合模型评估高级别LAD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885及0.901,联合模型评估效能优于主观特征模型及AI模型(P均<0.05)。结论 CT特征联合AI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无创评估临床ⅠA期高级别LADC。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构建体检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肺部孤立性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 GG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诊断为肺孤立性GGN的152例患者的肺部体检HRCT图像,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06)和验证组(n=46)。根据病理结果将训练组患者分为恶性组(n=56)和良性组(n=50),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评估训练组患者肺孤立性GGN的常规CT影像特征,采用PyRadiomics软件在每个病灶的全域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 VOI)提取107个影像特征,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像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3种预测模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Lasso回归共筛选出13个与预测肺孤立性GGN良恶性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3个临床特征在恶性组和良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病灶密度(P=0.018)、分叶征(P=0.036)和支气管征(P=0.0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组学特征的NCCT_original_firstorder_10Percentile、NCCT_original_glrlm_RunEntropy、NCCT_original_shape_Sphericity、临床特征的CT值、临床特征得分和影像组学得分可作为肺孤立性GGN良恶性的预测因素。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联合诊断模型的AUC在训练组中分别为0.971(95%CI 0.884~0.996)、0.866(95%CI 0.786~0.925)和0.977(95%CI 0.827~0.996),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883(95%CI 0.763~0.961)、0.692(95%CI 0.538~0.819)和0.934(95%CI 0.820~0.986)。结论 基于HR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肺孤立性GGN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预测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临床首诊AP患者的临床及上腹部CT资料,按7 : 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42)和验证集(n=61),基于增强静脉期CT提取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n=114)与预后不良组(n=89)。将临床变量(包括临床及CT表现)及Radscore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影响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和联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AP预后的效能;以联合模型预测指标构建列线图,结合校准曲线评估其校准度。结果 共筛选出7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于计算Radscore,其中C反应蛋白、糖尿病史和Radscore为影响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及验证集AP预后的AUC (0.84、0.82)均高于临床模型(0.71、0.66,Z=3.12、2.71,P均<0.05);其预测训练集的AUC (0.84)高于影像组学模型(0.76,Z=2.39,P=0.02),预测验证集的AUC (0.82)与影像组学模型(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P>0.05)。校正曲线显示联合模型列线图的校准度良好。结论 基于临床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列线图可有效预测AP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多时相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胸腺瘤风险分类的价值。方法 纳入86例经病理确诊的单发胸腺瘤患者,包括32例高风险及54例低风险胸腺瘤,按照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59)和验证集(n=27);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临床及CT特征,筛选胸腺瘤风险分类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CT模型。分别基于平扫、动脉期(AP)、静脉期(VP)、平扫+AP、平扫+VP、AP+VP及平扫+AP+VP提取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最佳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临床-CT特征构建联合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胸腺瘤风险分类的效能。结果 周围脂肪浸润是胸腺瘤风险分类的独立预测因素(OR=0.029,P=0.004)。ROC曲线显示,模型AP+VP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其与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胸腺瘤风险分类的AUC分别为0.860及0.877,均高于临床-CT模型的0.736(Z=1.925、-2.464,P均<0.05),预测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5及0.847,亦高于临床-CT模型的0.641(Z=1.840、-2.137,P均<0.05);模型AP+VP与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80、0.291,P均>0.05)。结论 多时相CT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胸腺瘤风险分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增强CT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经病理确诊ccRCC患者,按照3 ∶ 2比例分层抽样分为训练集(n=78)和验证集(n=53)。根据2016版肾癌WHO/ISUP病理分级标准,以Ⅰ~Ⅱ级为低级别、Ⅲ~Ⅳ级为高级别ccRCC。训练集55例低级别、23例高级别ccRCC;验证集37例低级别、16例高级别ccRCC。以训练集构建增强CT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预测ccRCC级别,于验证集加以验证,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增强CT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预测高、低级别ccR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及0.76,敏感度分别0.83及0.56,特异度分别为0.84及0.87;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98及0.85,敏感度分别0.96及0.91,特异度分别为0.75及0.84。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大于增强CT模型(Z=2.05,P<0.05),验证集中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P=0.34)。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风险概率阈值为0.08~1.00时,影像组学模型净获益高于增强CT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预测ccRCC WHO/ISUP分级的效能优于增强CT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于动态对比增强MRI (DCE-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非病理完全缓解(non-pC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经病理证实并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按照7[DK (]∶[DK)]3比例将其分入训练组(n=99)和验证组(n=45),比较2组病理完全缓解(pCR)与non-pCR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以MaZda软件提取4个周期NAC后DCE-MRI所示病灶纹理特征,以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及十折交叉验证法筛选最优特征参数,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构建包含影像组学标签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指标在内的联合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标签及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NAC non-pCR的效能。结果 训练组36例pCR、63例non-pCR,验证组分别为15例和30例。2组pCR与non-pCR患者间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筛选出8个最优特征参数建立影像组学标签,以之预测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NAC后non-pC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和0.84;而以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组患者NAC后non-pCR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0、88.89%及83.33%,验证组分别为0.89、83.33%及86.67%。结论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乳腺癌NAC后non-pCR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MR T2WI影像组学模型,评价其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irsten大鼠肉瘤(KRAS)病毒癌基因亚型的价值。方法 将99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68)及验证组(n=31),根据KRAS基因检测结果进一步将其分为突变亚组及野生亚组,训练组2亚组分别含36、32例,验证组2亚组分别含16、15例,比较亚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的差异;提取并筛选训练组MR T2W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亚型的效能;以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效能差异。通过校正曲线分析3种模型的校正性能,以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校准曲线的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3种模型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内亚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提取3个组学特征用于构建预测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2组KRAS基因亚型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预测训练组KRAS基因亚型的AUC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5),但在验证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种模型预测值和观察值的一致性良好(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和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在2组中的DCA曲线净收益值均高于临床模型。结论 MR T2WI影像组学纹理特征预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亚型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MR 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术前预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9例乳腺癌患者的T2WI,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45)和验证组(n=64)。手动勾画病灶ROI,并于Matlab 2013a平台中提取组学特征。通过组间相关系数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模型筛选组学特征并构建组学标签。比较HER2表达阳性与阴性亚组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标签预测HER2的效能,并以获得的预测阈值用于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结果 最终获得由13个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HER2阳性亚组与阴性亚组患者间组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98、0.707。结论 基于T2WI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术前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瘤内及瘤周表观弥散系数(ADC)影像组学特征预测髓母细胞瘤(MB)患儿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MB患儿资料,根据术后2年随访结果将其分为进展组(n=29)及无进展组(n=45),并按6:4比例分为训练集(n=44)或验证集(n=30)。基于ADC图提取并筛选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并以之结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特征建立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预测MB患儿预后的效能。结果 训练集中,临床-常规影像-瘤周影像组学模型、临床-常规影像-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单一瘤周影像组学模型(P均<0.05);验证集中,临床-常规影像学-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的AUC最大,但与其他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瘤内及瘤周ADC影像组学特征可用于预测MB患儿预后;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特征或有助于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病理分级(G1和G2/3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分为训练组91例、验证组54例,2组各自来源于同一医疗机构。基于训练组动脉期和门脉期CT图像提取PNET影像组学特征,以Pearson相关分析及ReliefF算法进行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构建预测PNET病理分级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以验证组加以验证。结果基于训练组动脉期与门脉期CT图像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AUC为0.86[95%CI(0.78,0.94)],截断值为0.63时,敏感度为78.95%,特异度为85.29%,准确率为81.32%。验证组预测PNET病理分级AUC为0.85[95%CI(0.75,0.95)],截断值为0.63时,敏感度为84.61%,特异度为75.00%,准确率为79.63%。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于术前预测PNET病理分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临床和CT影像组学特征用于预测胃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状态的价值。方法 纳入150例胃癌患者,MSI-H阳性30例、阴性120例;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05)和验证集(n=45)。基于腹部静脉期增强CT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并加以筛选,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MSI-H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资料及Radscore差异;分别基于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因素和Radscore构建临床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其预测胃癌MSI-H状态的价值。结果 训练集和验证集中,MSI-H阳性与阴性肿瘤位置、Radsco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胃癌MSI-H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760、0.799及0.864,在验证集分别为0.735、0.812及0.849;联合模型的AUC大于2种单一模型(P均<0.05)。结论 基于肿瘤位置和Radscore的临床-CT影像组学联合特征可有效预测胃癌MSI-H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单发胃腺癌的腹部双期增强CT资料,将其分为训练集(n=97)和验证集(n=96),比较LNM (+)与LNM (-)肿瘤CT表现的差异。分别于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CT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相应影像组学标签;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CT参数及其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建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胃腺癌LN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差异。结果 训练集含54例LNM (+)和43例LNM (-),验证集含58例LNM (+)和38例LNM (-)。LNM (+)患者肿瘤厚度和阳性淋巴结占比均高于LNM (-)者(P均<0.05)。肿瘤厚度及淋巴结状态均为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并用于构建临床模型。淋巴结状态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标签是胃腺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以之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0和0.778,与临床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772、0.762,Z=1.11、0.27,P=0.27、0.78)。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胃腺癌LNM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9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组(n=51)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组(n=40),比较组间CT特征差异。利用Mazda软件提取病变纹理参数,以Lasso算法筛选,联合十折交叉验证构建Logistic回归影像组学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列线图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的效能。结果 CT形态不规则多见于MIBC组,NMIBC组与MIBC组肿瘤CT形态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组学列线图预测肌层浸润AUC为0.881,特异度为76.5%,敏感度87.5%,危险因素包括动脉期S(3,3)SumAverg、S(4,-4)InvDfMom及静脉期S(3,-3)DifEntrp、Perc.90%。结论 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有助于术前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肌层浸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基于术前腹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OP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2例接受PD患者的术前腹部增强CT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7)和验证集(n=75)。于训练集增强静脉期CT图像中勾画胰腺实质作为感兴趣容积(VOI),提取其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最优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模型预测PD术后POP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能;以验证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 共选出14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95%CI(0.76,0.88)]和0.82[95%CI(0.72,0.91)]。结论 基于术前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预测PD术后POPF。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基于C 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食管胃交界处腺癌(A EG)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AEG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和验证集(n=31).基于门静脉期增强CT提取AEG影像组学特征,以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回归模型针对训...  相似文献   

18.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巴血管侵犯相关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基于验证集验证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拟合度。结果 最终提取7个与胃癌淋巴管血管侵犯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742[P=0.001,95%CI(0.652,0.831)],验证集AUC为0.727[P=0.002,95%CI(0.593,0.853)]。基于训练集所得最优阈值为0.422,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8、0.586、0.806,将此阈值用于验证集,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689、0.519、0.824。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结论 CT影像组学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前淋巴血管侵犯提供的全新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