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目的 利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探讨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最佳触发阈值及其对肾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需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20例,利用Smart Prep技术进行扫描。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入A~D组,碘流率分别为0.90、1.11、1.20和1.48 gI/s。每组随机平均分为7个亚组,分别按照不同阈值扫描,各亚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40~<150 HU、150~<160 HU、160~<170 HU、170~<180 HU、180~<190 HU、190~<200 HU和200~210 HU。采用5分制评分评价图像质量。分析各组的最佳阈值亚组,并进一步比较各最佳阈值亚组的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 A~D组中,最佳触发扫描阈值范围分别为170~<190 HU、160~<190 HU、170~<180 HU和160~<180 HU。触发阈值为170~<180 HU时能够满足不同碘流率时肾动脉CTA的成像要求。各最佳阈值亚组间肾动脉CT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碘流率配合最佳扫描触发阈值可获得优良的肾CTA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接受下肢动脉CT检查,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自动触发组(n=35)患者采用自动阈值触发技术,阈值到达150 Hu后延迟6 s启动扫描;手动触发组(n=35)患者通过实时观察时间密度曲线图至峰值稳定后手动即刻启动扫描。分析两组的延迟扫描时间,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的评价包括显示动脉的最远分支级别、动脉边缘光滑度、静脉干扰情况、动脉节段的CT值。结果:两种触发方式的启动扫描延迟时间有明显差异(P=0.002),自动触发组早于手动触发组;两种触发扫描方式对腹主-髂动脉及股动脉-腘动脉区域血管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动触发组患者小腿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3);同样,手动触发组患者的足部动脉的远端分支及血管边缘的图像质量较自动触发组高(P值分别为0.003、0.003);两组的图像在整个下肢静脉干扰评分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3个层面的CT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足背动脉层面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手动触发组在4个层面的CT值均高于自动触发组。结论: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患者的延迟扫描时间,能获得更高质量的下肢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受试者在自由心率状态下,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结合智能边缘校准技术(IBR)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5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扫描前不予服用任何降心率药物,扫描时不控制病人心率范围。使用GE HD750行冠状动脉CT扫描,其中20例使用前瞻性门控扫描,30例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剂用量为0. 8 ml/kg,后续0. 9%氯化钠溶液40 ml,流速5. 0 ml/s。根据重建方法的不同分A、B两组。A组图像采用SSF重建并结合IBR工具处理,B组图像采用标准算法(STD)重建,之后两组数据均进行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重建。由两位高年资医师盲评,评价标准为Likert 5分标准,评分≥3分认为图像具有可靠性。基于冠状动脉的每段血管显示清晰度水平,对两组数据中可清晰显示的3分、4分及5分冠状动脉节段数占总体的比率进行评分。结果 SSF重建结合IBR工具处理后5分图像比率可达94. 2%;标准算法STD重建的5分图像比率仅为60. 7%。结论 SSF及IBR与标准算法比较能更好地提高自由心率受试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DSA(肾动脉血管造影)为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回顾分析31例经DS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的64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资料。使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动脉期利用Smart技术触发阈值行腹部扫描,在独立的工作站对肾动脉进行血管重建。结果31例三维肾动脉血管成像能充分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轻度肾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50%(1/2);中度肾动脉狭窄,MSCTA诊断准确率100%(9/9);重度肾动脉狭窄,MSCTA诊断准确率100%(20/20)。中度以上狭窄,MSCTA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MSCTA对肾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肾动脉狭窄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颅CT血管成像(CTA)评估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13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取灌注参数,评估侧支循环情况,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分析灌注参数评估侧支循环的价值。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组病灶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高于健侧(P<0.05);不良组病灶侧脑血容量(CBV)、CBF低于健侧,MTT、TTP高于健侧(P<0.05)。患侧及健侧灌注参数比值方面,不良组rCBV、rCBF低于良好组,rTTP高于良好组(P<0.05)。rCBV、rCBF、rTTP评估侧支循环建立的曲线下面积为0.677、0.615、0.790。结论 CTA可观察颅内血管病变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侧支循环形成与脑血流灌注情况密切相关,两者可为评估脑血管疾病病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联合CTA检查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及Willis环结构对脑血流灌注分布影响的价值。方法 对经颅多普勒(TCD)诊为单侧颈动脉狭窄的42例患者行CTP联合CTA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程度、Willis环形态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经CTP联合CTA检查,29例为颈内动脉狭窄,1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14例,闭塞4例。狭窄侧与对侧血管相比,轻度狭窄患者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度狭窄患者狭窄侧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狭窄侧CBF低于对侧,CBV、MTT、TTP高于对侧(P均<0.05)。42例中21例存在灌注异常,颈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间异常灌注区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CTA检查可较好地评价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Willis环血管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判IMR重建技术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对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手术指导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100例腹部肿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处理。结果:MIP诊断中腹主动脉3级分支显示率为62%,4级分支显示率为17%。V R诊断腹主动脉3级分支显示率和4级分支显示率分别为:60%、5%。MSCTA诊断中手术前定位准确率、手术后病理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94%。结论:采用基于IMR重建技术的MSCTA诊断腹部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可对腹部肿瘤供血动脉来源手术进行指导,因此值得在临床上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分析CT血管成像在Budd-Chiari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4-12/2007-08收治的udd-Chiari综合征患者43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扫描机进行常规行上腹部CT平扫加3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并对其相关血管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多平面重建法进行血管重建.分析其肝脏多层CT动态强化规律,评价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及CT血管成像技术在判断血管梗阻平面及显示肝内、外侧支循环中的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肝静脉阻塞(狭窄)24例(55.8%),下腔静脉阻塞(狭窄)6例(14.0%),肝静脉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狭窄)13例.Budd-Chiari综合征肝实质典型的强化方式表现为首先出现在肝门区和尾状叶的、以肝内门静脉小支为中心的斑片状强化,随时间延迟强化范围逐渐扩大(29例).结论: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地反映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显示血管梗阻平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建相位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使用Philips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组等。分析不同R-R时相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的最佳重建时相是70%~75%,右冠状动脉中段、后降支及左回旋支远段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0%~75%或35%~40%。结论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R-R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全面了解正常与变异肾动脉解剖对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术式选择、手术方案制定等术前决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150例患者的正常及变异肾动脉图像,旨在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于我院接受64层肾动脉CTA的150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7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合时间-空间双重标记反翻转恢复脉冲(Time-SLIP)序列的无对比增强(non-contrast-enhanced)MR血管造影(MRA)技术在评价肾动脉狭窄(RAS)中的应用,并与CT血管造影(CTA)比较。材料与方法对22例怀疑RAS的患者同期进行MRA和CTA检查。在1.5 T MR扫描仪上,运用结合Time-SLIP技术的冠状面和轴面采集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true SSFP)进行肾动脉MRA成像。评价肾动脉MRA图像质量和狭窄程度,并与CTA进行比较。结果共46支肾动脉列入统计,MRA图像质量优秀29例(63%),良好13例(28%),一般4例(9%)。无对比增强MRA与CTA对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结果具有相关性(r=0.991,(P〈0.01)。以CTA为参照标准,MRA诊断明显RAS(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1%。结论结合Time-SLIP的无对比增强MRA技术可有效用于评价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应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团注示踪法(bolus-tracking)行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获得图像的增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92例,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 racking法扫描;B组92例,采用测试团注法(test-bolus)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触发时、扫描过程中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CCTA中,采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racking法可获得与test-bolus法相近的图像增强效果,而对比剂用量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肾动脉成像的影响因素和在评估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对305例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其中10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图像质量分为Ⅰ、Ⅱ、Ⅲ、Ⅳ、Ⅴ共5个等级,狭窄程度分为<50%、50%~74%、75%~99%和闭塞4个级别.以DSA为标准,分析肾动脉CTA在评估动脉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影响肾动脉CTA的因素有延迟时间、旋转时间、对比剂单位剂量与注射速度、屏气合作与否、患者年龄、血管钙化等;评估动脉狭窄<50%、50%~74%、75%~99%、闭塞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6.30%和76.80%、89.70%和90.40%、96.30%和97.10%、100%和100%.结论 延迟时间、旋转时间、对比剂单位剂量与注射速度、患者屏气合作与否、患者年龄、血管钙化等可影响肾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在评估动脉狭窄方面,肾动脉CTA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256层MSCTA观察肾癌患者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情况,为肾癌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肾癌组)及300例非肾癌患者(对照组)肾动脉CTA资料,采用VR及MPR技术重建肾动脉图像,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形态改变、肿瘤与肾动脉空间解剖关系及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情况;比较肾癌组及对照组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差异。结果 肾癌组肿瘤位于左肾者31例、位于右肾者24例、双肾癌1例,肿瘤最大径(5.86±2.48)cm;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肾盂、肾静脉呈各种受压、受侵改变;患侧肾动脉直径分别为左侧(7.14±0.72)mm、右侧(7.04±0.70)mm,较对照组 明显增粗(P<0.05);共发现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27支,分别来自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肾包膜动脉、肝动脉、腰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肾癌组肾动脉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64层螺旋CT初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源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A组,男54例,年龄(57.9±11.3)岁]进行双源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对另外10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计为B组,男59例,年龄(58.0±11.1)岁]进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增强扫描。B组患者检查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和最佳重建时相分析。结果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是(71±12)次/min,(61±6)次/min,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分别是1.31±0.53和1.25±0.50,P>0.05。A、B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是98.9%和99.1%,P>0.05。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50%~80%R-R间期范围内;平均心率≥70次/min的患者,绝大多数最佳重建时相在30%~80%R-R间期范围内。结论与64层螺旋CT相比,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克服肾囊肿伪强化的价值。方法 80例肾囊肿患者接受能谱GSI模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共入组75个囊肿,按囊肿大小分为3组,A组(n=25)肾囊肿直径0.5~<1.5 cm、B组(n=25)直径1.5~<2.5 cm、C组(n=25)直径2.5~<3.5 cm。采用GSIViewer分析软件生成碘、水基图,记录单能谱70 keV图像上各期肾囊肿的CT值及碘水基值,比较各组肾囊肿平扫和增强双期CT值、碘水基值、CT值和碘水基值差值的差异。结果 3组间实质期与平扫CT值差值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128,P<0.001),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增强后A、B组实质期CT值增加均超过10HU,出现了伪强化现象,C组CT值增加小于10HU,无伪强化现象。各组肾囊肿平扫、皮质期及实质期间碘基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组平扫和增强双期之间碘基值的差值均在10(100 μg/cm3)内,且差值平均值A组> B组> C组(P均<0.05)。A组肾囊肿皮质期及实质期水基值低于平扫(P均<0.05),但差值均在10 mg/cm3以内。结论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定肾囊肿各期碘、水基值时同样会发生碘水基值的"漂移",肾囊肿越小其发生"漂移"的程度越大,碘基值发生漂移的程度受肾囊肿大小的影响较水基值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CT增强诊断肾梗死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梗死缺乏特异性症状,常见症状为腹部或肋胁部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发病时患者多急诊就诊,而急诊CT平扫易于漏诊[1].本文利用CT增强扫描诊断4例肾梗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评价其在显示膈下动脉特别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外营养血管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47 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组)和 78 例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患者的腹部 CTA 资料,对所有图像分别采用MIP、CPR和VR三种重建技术观察其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能力,并测量其右侧膈下动脉的直径.结果 三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MIP明显优于CPR及VR,CPR又优于VR.肝细胞癌组右侧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3±0.3 mm(1.6~2.8 mm),对照组右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1±0.3 mm(1.2~2.8 mm).肝细胞癌组有膈下动脉的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 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的显示双侧膈下动脉,能显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直接征象(有分支进入瘤内)和间接征象(膈下动脉增粗),在肝细胞癌病人TACE术前方案的制订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