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功能矫治器的观察对象都是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在研究功能矫治是否有效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儿童本身的生长发育条件。目的:排除自然生长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采用计算机辅助数学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患者17例,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患者1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分别在治疗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观察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两组数学对比模型。结果与结论:通过数学对比模型发现,在Twin-block矫治后软组织测量项目Ls-EP、Pn-HP、NB-Pg’-Ls与硬组织测量项目ANB之间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方程为:NB-Pg’-Ls=-0.1191(ANB)2+3.0029(ANB)+6.1485,Pn-HP=0.0214(ANB)2-1.0267(ANB)+0.3474,Ls-EP=0.1324(ANB)2-0.5364(ANB)+1.5537。在自然生长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Twin-block矫治后ANB的角度是改善Ⅱ类错患者软组织侧貌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研究证实Twin-block矫治器不仅能有效地改变硬组织,还能有效地改变软组织侧貌,那么在软硬组织的改变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和规律呢?目的:评价分析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面型突度软硬组织的改变,并与自然生长组面型突度的改变进行对比.方法:选择Hagg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31例,其中以接受Twin-block功能矫治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7例作为实验组,以放弃正畸治疗的Ⅱ类错(牙合)患者14例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比较Twin-block功能矫治前后和自然生长前后侧位片面型突度软硬组织的改变.应用无常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软硬组织改变量的线性关系,并对Twin-block组和自然生长组的数学回归方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发现在Twin-block治疗前后,上下齿槽座相对于鼻、颏位置的改变与上下唇凹点相对于鼻、颏位置的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即A-E改变量与Ss-E改变量、B-E改变量与Si-E改变量,具有线性相关性,其中Si-E改变量与B-E改变量相关系数Pearson=0.839最大,说明二者的相关程度最好.对照组2对标志点无线性关系.通过统计分析得到Twin-block治疗前后面型突度软硬组织改变量关系的线性方程:Si-E=0.745 B-E,Ss-E=0.276 A-E.线性方程不仅有助于解释Twion-block矫治促进下颌骨生长的同时,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的面型突度也随之发生明显的临床观察结果,而且有助于预测Twin-block矫治器面型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 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耠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胎晚期或恒牙胎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胎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胎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一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促进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骨生长,并改善其下颌后缩的侧貌.那么Twinblock矫治器除了促进下颌生长外,还具有哪些生长改良的作用而改变了Ⅱ类错牙厶患者颅颌面的软硬组织结构呢?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Ⅱ类错(牙合)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替牙晚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9.58~12.37岁,平均11.6岁.接受Twinblock治疗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27例为治疗组,根据病例对照原则,选择放弃治疗的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的患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对比分析,发现Twinblock矫治器一方面能增强自然生长过程中下颌长度的增长,出现上唇突度的减小和颏唇沟角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Twinblock矫治器能抑制自然生长过程中面部垂直距离减小和面突度增加的趋势,使治疗后上下颌骨间在矢状方向的位差缩小,面型趋于协调.提示Twinblock对颌面部软硬组织有生长改良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厶患者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协同作用,使Ⅱ类错牙台患者的骨面型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与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12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替牙(牙合)晚期或恒牙(牙合)早期的安氏Ⅱ1分类错一畸形患者,年龄10~12岁,平均年龄11.2岁,每天24h配戴Twin-block矫治器10~12个月;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2患者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后,SNB角明显增加,ANB角明显减小,下颌体和升支明显增加,磨牙关系中性或接近中性,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或基本正常,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雷  肖瑞  彭惠 《中国临床康复》2013,(7):1151-1155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目前对自锁托槽的研究多是围绕骨性I类错(牙合)进行,自锁矫治系统专门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目的:分析Clippy自锁系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测量结果,从而确定该系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选取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2.8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为-2.1°。应用Clippy自锁系统矫治,矫治期间未使用前牵引、扩弓矫治器等活动及辅助矫治措施,矫治疗程平均23.7个月。拍摄和测量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与结论:①34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均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第一磨牙都达到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②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增加了1.56。,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之和fAPDI)减小了-2.22。Ⅲ类骨型向Ⅰ类发展。③患者面型得到一定的改善。④上、下牙弓的横向宽度均有扩大,上牙弓的矢状向长度增长。结果可见Clippy自锁矫治系统对恒牙早期轻中度骨性IⅡ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矫治作用,能够改善软组织侧貌,对上、下颌牙弓横向有扩大作用,对上颌牙弓矢状向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骆英  杨庆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0):1043-1045
目的评价 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 10~ 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 ,12名 Twin-block治疗, 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 11名对照组,观察 12个月 ,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 结果上颌骨位置( A-OLP)口外弓颈牵引组比 Twin-block组小 1.71 mm, 下颌骨位置( Pg-OLP) Twin-block组比口外弓颈牵引组增加 1.91 mm, Twin-block组覆盖的减小 ,骨性因素 48%,口外弓颈牵引组为 36%,磨牙关系的矫正, Twin-block组骨性因素与口外弓组一致,均为 55%,下颌平面角两组均无明显改变 (P >0.05).结论 Twin-block主要促进下颌生长 ,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器主要抑制上颌及上切牙向前生长,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生长期Ⅱ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 ,且均未产生不利的垂直向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牙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矫治后颌面硬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17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像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NA角增加3.5°,ANB角增加3.4°,A-FHV距离增加3.2mm,SNB角增加0.2°,B-FHV距离增加0.5mm;ANS-ME增大0.5mm。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可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抑制下颌生长,是早期治疗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口腔正畸学成像、模型观测等检查手段数字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正畸学的研究中。 目的:分析功能矫治前后,软硬组织间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方法:选用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67例,其中接受功能矫治的患者40例,放弃功能矫治的患者27例。分别在治疗和观察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分析功能矫治前后侧位片软硬组织的变化,数学方法分析评价Ⅱ类错[牙合]功能矫治疗效的4项主要指标[硬组织上下颌骨前后向不调指数(APDI)、软组织上唇突点距审美平面的距离(Ls-EP)、上切牙相对于上颌骨的线距U1-NA(mm)和角度(U1-NA)]。最初使用线性方程分析软硬组织在功能矫治前后的数据。当线性方程无意义时,使用曲线拟合。 结果与结论:结果发现4项主要指标代表的软硬组织间确实存在曲线关系。治疗前曲线拟合的二次方程为:U1-NA(mm)=-0.0127(APDI)^2+1.7052(APDI)-0.6861,U1-NA=-0.0255(APDI)^2+3.2343(APDI)-67.8318,Ls-EP=-0.0037(APDI)^2+0.3802(APDI)-3.2673。治疗后的曲线拟合方程:U1-NA(mm)=-0.0031(APDI)^2+0.4958(APDI)-14.2484,U1-NA=0.0132(APDI)^2-1.9939(APDI)+98.1045,Ls-EP=0.0074(APDI)^2-1.2647(APDI)+55.4124。结果提示功能矫治使颅面部软硬组织关系发生明显改变,并使软组织侧貌发生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联合以矫治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评价其对软硬组织的改变。方法:对21例11-15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安氏Ⅱ1错患者设计双期矫治,给予改良Twinblock功能矫治和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调整咬合关系至正常后,给予保持。结果:治疗后正、侧面轮廓明显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Ⅰ类,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显著,矢状关系改善。结论:对下颌后缩型Ⅱ类错[牙合],一期改良Twinblock治疗可纠正骨骼矢状关系不调,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二期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对牙位及咬合关系精细调整,矫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临床康复》2012,(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研究安氏Ⅱ1类和Ⅱ2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病人60例,其中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Ⅱ2类错[牙合]各30例,对12项硬组织测量指标和15项软组织测量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结果与正常相比,安氏Ⅱ1类错[牙合]ANB角、U1-SN角、U1-NA距离、L1-MP角、L1-NB距离、面凸角、上唇突角、上下唇突角、上唇突距、下唇突距、下唇凸厚增大(t=2.344-8.148,P〈0.05),S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Z角减小(t=-6.916--2.517,P〈0.05)。安氏Ⅱ2类错ANB角、U1-L1角、鼻唇角、上唇倾角、上下唇突角、上唇凸厚、下唇凸厚明显增大(t=2.794-8.668,P〈0.05),SNB角、SN-MP角、U1-SN角、U1-NA距离、L1-NB距离、下颌角、下唇倾角、上下唇角、颏唇沟角、下唇突角、上唇突距减小(t=-9.160--2.256,P〈0.05)。其余测量指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与Ⅱ2类错具有各自的软硬组织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凌  栗震亚 《中国临床康复》2011,(46):8734-8736
背景:以往有关探讨颏部形态变化的研究主要是对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颌面部软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目的:观察青少年安氏Ⅲ类错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侧貌的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选取符合骨面型Ⅲ类,ANB〈0°,同时符合安氏Ⅲ类,轻中度骨性畸形48例青少年,对矫治前、后X射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性Ⅲ类治疗后患者颏唇沟深度增加(P〈0.01),颏部长度、颏唇沟弧度、颏部弧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小(P〈0.01),而反映颏部突度的各项测量值如下唇突点、颏部软组织之凹点、软组织颏下点到E线的垂直距离均比治疗前有所减小(P〈0.01或P〈0.05)。证实安氏Ⅲ类错在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颏部形态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器联合可摘式后牙(牙合)垫治疗前牙反对颜面软组织侧貌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前牙反(牙合)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可摘式后牙(牙合)垫矫正,均未拔牙。采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矫正后患者软组织侧貌的改变。结果:矫治后患者面型改善,反(牙合)得以矫正,牙齿排列、咬合关系改善;与矫治前相比,下唇突距减小,面突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器联合可摘式后牙牙合垫治疗前牙反(牙合)对软组织侧貌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正确评价上下颌骨基骨的矢状位置关系在正畸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常用来评价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位置关系的指标主要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是判断这些指标可靠性的重要方法。目的:比较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评估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下颌骨矢状位置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004-01/2009-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就诊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共计56例,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均由同一熟练技师严格按要求在同一机器上拍摄。用Microtek纷腾9800XL扫描仪以1:1比例,300dpi象素对胶片进行扫描,扫描结果以Jpg格式存盘,由第一作者用Photoshop8.0图像处理软件对导入计算机中的图片进行定点,测量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每项指标测量3次,最后取平均值。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变异度分析。结果与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4项测量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35,0.75,0.07和0.04。结果提示,ANB角、AXB角、Beta角和APDI值在评价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颌骨矢状关系时均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而APDI值的可靠性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