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300mg和600mg)的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的影响,对更高负荷量的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入选100例拟行冠脉造影的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至少6h分别服用300mg或6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次日起服用维持量75mg/d。(2)于服药前,服药后2、6、24、48h、5d、1个月分别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浓度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3)对两纽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服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2)600mg负荷剂量在服药后2、6、24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更强。(3)两组间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4)两组患者复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00mg负荷量的氯吡格雷能够更快、更强地实现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个体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桂萍  李田昌  陈喆  于海荣 《临床荟萃》2006,21(23):1733-1734
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和经皮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关键因素。研究已经证实单用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发生缺血事件,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PCI术后预防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减少非ST段抬高ACS患者主要不良事件的金标准。然而氯吡格雷在所有患者中的反应性并不一致。目前国内缺乏氯吡格霄反应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军堂 《临床医学》2010,30(9):37-3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辛伐他汀常规治疗组(48例)和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69例)。观察治疗后6周两组血浆hs-CRP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浆hs-CRP、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但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组的hs-CRP下降幅度较辛伐他汀组更大(P〈0.05),两组血脂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浆hs-CRP浓度,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以及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CO、E/A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ACS,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脉支架术后应用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加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58例冠脉内支架随机分别应用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分子肝紊0.5mL/d(CA组n=32)、噻氯匹定500mg/d和阿司匹林300mg/d加低令子肝素0.5mL/d(TA组n=126),测定血栓与止血功能及观察心脏事件、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效果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药物副作用:噻氯匹定中性粒细胞减少(1.5%比0)、腹泻(5.6%比3.1%)、皮疹(8.6%比3.1%)均高于氯吡格雷(P(O.05)。结论 氯吡格雷在支架置入后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副作用少,且优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08年5月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治疗组9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9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4周,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发生率。结果联用氯吡格雷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再发或新发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心绞痛发作)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出血发生率与单用阿司匹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8例ACS患者,其中93例患者在出院时单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245例患者在出院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中127例患者6~12月后停用氯吡格雷(二联1年组),其余118例患者继续长期联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二联2年组).平均随访24个月,观察各组出院后1年、2年时一级终点(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和出血(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各组临床资料,首次治疗前,1年时及2年时血小板、血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出院后1年时和2年时,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二联1年组和二联2年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和一级联合终点降低(均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联1年组与二联2年组比较,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发生率和联合终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出血、次要出血、轻微出血,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长期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有进一步降低ACS患者2年时心血管死亡率趋势,不增加严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接受介入治疗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成两组,均接受标准治疗,其中A组(80例)服用氯吡格雷(波立维)75mg/d共1年,B组(100例)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6个月,分别检测两组在服药前及服药后第1、3、6、12个月的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等炎症标记物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3、6个月时的C反应蛋白、白介素-6均明显降低,但两组间C反应蛋白同期比较无明显差异;第12个月时A组C反应蛋白、白介素-6仍继续下降,B组C反应蛋白等轻度升高,且显著高于A组患者。结论:氯吡格雷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长期与阿司匹林等舍用可进一步降低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傅向华  孙家安 《临床荟萃》2004,19(3):162-163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两个基本机制在体内紧密联系 ,因为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 ,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酶和血小板两个环节 ,分别称为抗凝血酶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 (噻氯吡啶、氯吡格雷 )和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 (阿昔单抗等 ) ;使用较多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以及其衍生物、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钠 (商品名 :华法林 )等。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3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可匹林组69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300mg,之后以100mg/d维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66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之后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维持。另选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0d后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争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IMOL)浓度。结果 治疗前2组ACS患者血清hs-CRP、sCIMOL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后2组ACS患者血清hs-CRP、sCD40L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氯吡格雷组较阿司匹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动脉硬化炎症反应,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