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心律失常患儿病因主要为合并围产期感染39例,围产期窒息1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6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多数期前收缩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期前收缩偶发,其余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5例室性心动过速曾接受同步电复律;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病因以围产期感染、缺氧窒息为主,经治疗原发病、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为主,有22例,占44%,其次是窒息缺氧,占24%。心律失常类型包括:(1)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35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2)传导异常13例,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预激综合征2例。(3)窦性心动过缓2例。50例经治疗后,46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1)以传导系统发生率高;(2)功能性、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3)预后较年长儿、成年人佳。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3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普罗帕酮、利多卡因及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守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其常见原因;房性期前收缩6例中4例于生后2周~3个月内消失,余2例仍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2例及结性期前收缩1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中2例治愈,1例先天性心脏病仍在随访中。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于发作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未再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中,1例放弃治疗死亡,另1例治愈。传导异常12例中9例痊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心电图检查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为表现者38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心电图在复律后提示预激综合征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下降,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36例,其余2例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危重及窒息新生儿未实施检查8例,完成检查的13例心内结构均提示正常,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儿在2个月以下者有少量心包积液伴发且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例,好转率显著高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心脏彩超对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加以评估,频繁发作的年长儿可射频消融术,以全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8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心律平、利多卡因、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常见原因,14例皆于发作后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无复发;房性期前收缩3例,2例于生后2周 ̄2月内症状消失,1例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6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1例治愈;房室传导阻滞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放弃治疗;预激综合征3例,均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3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动过速是临床心血管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多发,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凶险,若不及时终止发作,并转复心律,易导致心源性晕厥,甚至心室颤动而危及生命。普罗帕酮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已广泛得到临床应用,对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应用也有很好疗效,我院已应用普罗帕酮3年,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不同类型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及心功能状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1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以心律失常(206例,49.64%)和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99例,23.86%)最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位居第三位(67例,16.14%)。妊娠合并心律失常以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激综合征为主,心功能多在NYHA I~Ⅱ级;妊娠合并非心律失常性心脏病异常心电图以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ST-T改变为主,主要病因为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Ⅲ~Ⅳ级多见于该病。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异常心电图以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ST-T改变为主。快速性心律失常易致患者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原因常以感染、缺氧、电解质紊乱最常见。室上性对心律平、ATP疗效好,与缺氧、低钙血症有关的房室传导阻滞对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疗效好,早搏多不需治疗。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治疗的常规,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病因改善基础病变,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期前收缩次数,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均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适应证得到适当放宽,且RFCA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因、临床特点、急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16例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诱因、转复治疗方法和转复成功率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以面色苍白、烦躁、拒奶、紫绀、呼吸急促等症状为主,14 d后的患儿以感染为常见诱因.用三磷酸腺苷(ATP)快速静脉推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成功转复率为87.5%.结论 新生儿室上速多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和晚期,临床表现不典型,ATP治疗新生儿室上速疗效好,起效快,短期内可重复使用,无效时可选用心律平.  相似文献   

11.
王晓君  刘汛芳 《新医学》2007,38(6):392-394
目的:总结有症状的妊娠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对227例有症状的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27例患者中1例猝死,14例有明确病因,212例(93.4%)为正常妊娠者.所有病例均有心悸、胸闷症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及房性期前收缩为主.心功能Ⅰ~Ⅱ级.24例(10.6%)需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1例死亡,余226例为足月妊娠,并顺利分娩.未见畸形儿、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结论:有症状的妊娠期心律失常患者大部分为正常妊娠者,症状主要以心悸、胸闷为主.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及期前收缩为主,预后良好,少部分需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后分支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并提出防范误诊的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1例左后分支性特发性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中年男性,因反复阵发性心悸、胸闷10余年,再发加重10余天入院。门诊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束支传导阻滞,经抗心律失常及对症处理未能终止心动过速,遂转入心内科行食管心电图检查示室性心动过速,经尝试不同频率经食管超速抑制,症状未能缓解。于是按左后分支性室速予维拉帕米治疗随即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经心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诊断并予射频消融治疗痊愈。结论左后分支性室速心电图图形复杂,极易误诊,专科医师提高心电图识图水平、及时行食管心电图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认识与处理:(附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室上性和室性两类,是内科常见的急诊。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别是预激综合征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心房颤动(Af)时体表心电图类似室性心动过速。如何及时识别真假室速,是临床工作中易遇的难题,直接关系到治疗和预后,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资料齐全的30例复杂快速型心律失常——22例预激综合症(WPW)并发快速心律失常和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  相似文献   

14.
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丽  高玉梅 《临床医学》2008,28(12):17-1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本组病例共136例,全部于入院后48 h内通过24 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肺心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率达67.64%(92例),其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多,占42.08%,其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早、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扑动等也常出现。心律失常的出现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性明显。如心衰程度、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且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而心律失常治疗应通过积极的病因及合并症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食道心电图对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临床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例经食道心电图检查后均明确诊断.结论:室性心动过速为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食道心电图对其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宽QRS心动过速是指QRS时限≥120毫秒的心动过速。原因可能为: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据报道室性心动过速占81%,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差异传导占14%。因不同原因的宽QRS心动过速治疗差别很大,故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1 病史:有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有心肌梗死史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远较室上速常见;而在心脏正常的有多年反复发作心动过速的年轻人,则室上速或与预激综合征有关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为其常见原因。如病人的…  相似文献   

1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儿科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ISVT发作时病者有心悸,胸闷不适,少数病人心动过速持续导致心源性休克和心衰,极少数患者导致室速,室颤而危及生命。近几年,ATP治疗成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这已广泛应用,我院应用于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5年1月-1999年9月,住院患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采用ATP静脉注射共20例,男12例,女8例;1.5-3岁6例,4-11岁14例;病因:器质性心脏病4例,…  相似文献   

18.
25例难治性快速心律失常中男8例,女17例。年龄7~75岁。按心律失常性质,分为3类: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8例;③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3例。基本病变为: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和非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测定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20.
食道调搏术终止阵发性室上速的配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常见的临床心律失常急症,其中90%是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目前,经食道心电生理检查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此技术终止折返性室上速,见效快,效果满意。本文总结终止11例折返性PSVT的配合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