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志愿者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骨密度结果,提高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方法:对30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30~79岁,男110名,女190名,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腰椎及髋部不同部位(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并按不同年龄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①女性腰椎2~4(L2-4)BMD50岁后下降明显(t=3.96~5.62,P<0.001);股骨颈和Ward’s三角BMD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01~6.91,P<0.05~0.001,t=2.88~7.34,P<0.001);大转子BMD在50岁组和60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有明显的下降(t=4.19~5.24,P<0.01~0.001)。②110名男性L2-4BMD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股骨3个部位的BMD5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各组间差异t=2.13~0.87,P<0.05~0.001)。③女性BMD4项值与年龄及绝经年限明显负相关(r=-0.312,P<0.01;r=-0.532,P<0.01;r=-0.418,P<0.01;r=-0.642,P<0.001);男性与年龄及BMI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女性在更年期后以L2-4BMD下降为主;男性以髋部BMD变化为主。骨密度的测定提供了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骨代谢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了4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和30例健康儿童的腰椎2~4和右侧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BMD),并同时检测其血清骨生化代谢指标.结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的B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46,2.87;P&;lt;0.001),其成骨细胞活性指标和破骨细胞功能指标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4.34,3.28,4.56;P&;lt;0.001),而甲状旁腺素和25-羟维生素D水平正常(t=0.16,0.21;P&;gt;0.05)。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成骨细胞活性指标之间(r=0.43;P&;lt;0.001),以及与破骨细胞功能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0.41;P&;lt;0.001)。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儿童破骨细胞功能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增高。无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无维生素D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骨骼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早期诊治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目前仍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测定为标准。但在测定中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骼不同部位的OP检出率不同,有必要分析这种差别。目的:比较不同性别随增龄在骨骼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检出率的不同。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单位:一所军队炮兵总医院的内分泌科。对象:本研究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2000—09/2002—01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共147例,其中男54例,女93例,年龄50-78岁。按年龄分为3组,即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79岁组,各组人数分别为46例(男13例,女33例),66例(男26例,女40例)和35例(男15例,女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女性均为绝经后;②符合WHO推荐的OP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肝、肾、心脏、胃肠道等脏器慢性疾病及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者。方法:每个受试者详细填写病史调查表,准确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kg/m^2)。应用本院新型Norland Excell plus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测定每一受试者的L2—4及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BMD值(g/cm^2)。将所测值与同性别年轻成年人正常数据比较,得出T评分(即SD)。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性别、年龄、部位OP检出结果比较;②年龄及体质量指数与BMD的相关性。结果:女性更年期以腰椎OP为主(χ^2=10.14,P&;lt;0.01),随年龄增加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OP的检出率增加(χ^2=7.41,P&;lt;0.05);男性60岁以后以单纯股骨颈OP增加明显(χ^2=9.11,P&;lt;0.05);女性较男性更易患单纯腰椎OP及腰椎和股骨颈均出现OP(χ^2=8.04,P&;lt;0.05;χ^2=14.26,P&;lt;0.01);女性年龄与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转子区BMD有明显负相关(r=-0.364,-0.389,P&;lt;0.01:r=-0.504.P&;lt;0.001);体质量指数与La-4、股骨颈和大转子BMD有明显正相关(r=0.306,0.329,0.338。P&;lt;0.05)。结论:OP的检出率随骨骼测量部位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客观现象,对OP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雪梅  张延军  李健  陶丽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166-166,189
目的 探讨腰椎及髋部测量点对骨质疏松症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a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14例老年人腰椎正位、髋部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 Ward区骨质疏松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第2,3,4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处(52%,8%,23%,24%,22%,19%,P&;lt;0.01)。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T值呈正相关(r=0.4~0.7,P&;lt;0.01)。结论 在老年人骨质疏松诊断中,Ward区最灵敏;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可选腰椎、髋部任一处或联合作为诊断测量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海市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与非遗传因素的关系,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433例年龄20~40岁上海市健康汉族女性腰椎1~4和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腰椎1~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30~34岁和20~24岁;各检测部位骨密度值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β=0.283~0.373.P&;lt;0.001),与月经初潮年龄负相关(β=-0.151~0.093,P&;lt;0.05);年龄与大转子、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呈负相关(β=-0.137,-0.194,P&;lt;0.05);身高与腰椎1~4骨密度值呈正相关(β=0.152,P&;lt;0.05);职业与股骨颈和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值相关(β=0.001,0.116,P&;lt;0.05)。0~18岁开始摄入牛奶者(A组)与18岁后开始摄入者(B组)比较,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无差异(P&;gt;0.05),A组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高于B组(P&;lt;0.05)。结论:适当体质量、身高、体力劳动和18岁前牛奶摄入有助于获得更高的峰值骨密度,而月经初潮年龄滞后是峰值骨密度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地区健康人群278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健康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规律,确定各年龄段的正常骨密度值标准,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和康复预防介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03/2004—08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乌鲁木齐地区常住汉族人群278人为调查对象,年龄30~84岁。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调查对象进行左髋部骨密度测定,并按不同年龄组(30~39,40~49,50~59.60~69.70~岁)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女性30岁以后左髋部骨密度随年龄增大,骨密度逐渐下降[30~39,40~49,50~59,60~69,70~岁骨密度分别为(0.76&;#177;0.11),(0.74&;#177;0.10),(0.69&;#177;0.13),(0.61&;#177;0.12),(0.58&;#177;0.13)g/cm^2](t=3.43,P&;lt;0.01);而男性40~49岁时骨密度明显高于30~39岁时(t=2.89,P&;lt;0.01),50~59岁时骨密度最低(t=4.68,P&;lt;0.01),70岁以后男性左髋骨密度值保持稳定。同龄组男女性间骨密度值有明显差异(t=5.91.P&;lt;0.01)。结论:50岁以上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的易发人群,对其进行骨密度及时监测,是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预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背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逐年增多。研究此时患者体内生长激素的变化情况,以便进一步认识其病理生理变化的机制。目的:了解甲亢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甲状腺素水平、年龄、病程等相关因素对骨量丢失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对象:本研究在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完成。选择1999-10/2000-09本院门诊及住院的初诊甲亢患者146例。按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为BMD正常组44例,骨量减少组78例和骨质疏松组24例。方法:空腹采集肘静脉血,以同一批试剂测定生长激素(GH)、钙(Ca)、碱性磷酸酶(ALP)、甲状腺素T3(T3)及甲状腺素T4(T4)浓度。以直线相关分析法检验上述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并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患者BMD测定结果的比较。②3组患者静脉血GH,Ca,ALP,T3,T4浓度的比较。结果:GH、ALP与BMD之间有非常显著负相关(r=-0.456,P&;lt;0.001)。GH与年龄,病程,T3,T4等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05~0.119,P&;gt;0.10)。Neck,Ward’s,G.T.3部位的BMD与13、T4及病程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12)~(-0.165),P&;lt;0.05],而L2-4的BMD与上述3指标无显著相关性(r=0.010~0.115.P&;gt;0.10)。结论:甲亢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GH水平随着BMD的减少而升高。腰椎的BMD受T3,T4及甲亢病程的影响较小,而与年龄增长有密切关系。髋部的BMD减低比较明显,提醒甲亢患者预防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8.
周晔  周姝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9):168-16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5年内和&;gt;5年的妇女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对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完成。从妇科普查参检的围绝经及绝经后5年内及&;gt;5年的妇女中抽出90例骨质疏松妇女。参加实验的妇女均无心血管病史,无心、肝、肾、乳腺及生殖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且知情同意,受试前至少6个月未使用过性激素及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按不同绝经年限分为3组,均口服7-甲基异炔诺酮和钙剂治疗6个月。3组妇女比较治疗前后第2~4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按意向性处理分析,9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围绝经期妇女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631&;#177;0.098)和(0.842&;#177;0.076)g/cm^2,腰椎骨密度分别为(0.806&;#177;0.128)和(0.898&;#177;0.106)g/cm^2,治疗后骨密度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t=3.032,P&;lt;0.01;l=2.319,P&;lt;0.05)。②绝经5年以上妇女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625&;#177;0.090)和(0.703&;#177;0.108)g/cm^2,腰椎骨密度分别为(0.783&;#177;0.118)和(0.866&;#177;0.127)g/cm^2,治疗后骨密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36,P&;lt;0.01;t=2.622,P&;lt;0.05)。③绝经5年之内妇女组治疗前及治疗后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627&;#177;0.082)和(0.656&;#177;0.095)g/cm^2,腰椎骨密度分别为(0.798&;#177;0.106)和(0.812&;#177;0.103)g/cm^2,在治疗后骨密度的增加无明显差别(分别t=1.266.1.622,P&;gt;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及绝经5年以上的骨质疏松妇女主要起治疗作用,对于绝经后5年内的妇女,仅减缓骨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人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轴的改变对糖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001—12/2003—06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门诊年龄≥60岁的老年人372例。符合纳人标准老年人188例,年龄60~82岁。依据血糖、血脂值分为3个亚组为血糖升高组(n=31)、血脂异常组(n=123)及健康老年组(n=34)。选择184例哈尔滨道里区健康自愿者为青壮年对照组(n=184)。测定188例老年人(≥60岁)和正常青壮年人(年龄30~40岁)的血清基础生长激素及IGF-1水平。同时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血脂。结果:老年人的基础生长激素值[(0.783&;#177;0.079)μg/L]明显低于正常青壮年对照组[(1.706&;#177;0.210)μg/L](t=4.51,P&;lt;0.001),IGF-1值[(146.18&;#177;39.83)μg/L]也显著低于正常青壮年对照组(196.03&;#177;61.81)μg/L、t=2.91,P&;lt;0.01)。血糖升高组、血脂异常组老年血清IGF-1值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t=5.96~8.31,P&;lt;0.01),老年血糖升高组与健康老年组的生长激素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血脂异常组老年人血清生长激素值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t=6.35~7.23,P&;lt;0.01)。老年人血清基础生长激素,IGF-1的水平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7~-0.61,P&;lt;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r=0.32,P&;lt;0.05;r=0.35,P&;lt;0.01)。血清IGF-1浓度也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31,P&;lt;0.02)。结论:老年人生长激素-IGF-1轴的活性下降。生长激素-IGF-1轴作为独立因子,是影响老年人血糖、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长期太极拳练习对老年性骨质境松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名老年人(60-70岁)分为太极拳练习组(n=28)和普通老年组(n=32),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L2-4侧位骨密度(BMD)和股骨颈,大粗隆,Wards区的BMD。结果 老年男性、女性太极拳练习组各部位骨密度高于普通组,且有显著性差异(t=-6.63~-2.23,P&;lt;0.05,P&;lt;0.01);太极拳练习年限超过5年以上,锻炼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无明显关系(t=0.08-1.60,P&;gt;0.05)。结论 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地增高老年人的骨密度;随着锻炼年限的延长,太极拳练习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