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默认网络的变化。方法健康人8名,患者10例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采用独立成分分析分离基于皮层的默认网络,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找出区别正常组和患者组的成分脑区。结果慢性疼痛患者默认网络多个脑区连接强度均与对照组有差异。结论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的默认网络连接强度与正常人不同,可能与疼痛患者的感知觉加工、情绪和记忆功能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随病程进展而异,无症状的“影像学颈椎病”及影像学所见与临床症状不相一致者并不少见,这些常常给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带来困难,有时甚至误诊。为此,我们对神经根型颈椎病140例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及其障碍神经根的诊断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4.
静息态默认功能网络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状态时,仍存在着某种功能活动,表明大脑在静息状态时存在有组织的网络.扣带回后部皮层、楔前叶、前额叶内侧皮层构成静息态默认功能网络.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康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正英  潘翠兰 《中国康复》1999,14(2):108-108
颈椎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占颈椎病中60%~70%。我科于1997年以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神经很型颈椎病,收到了较好的康复效果。三资料与方法1.卫临床资料神经根型颈椎病67例,均系我科和外科确诊。年龄38~67岁。病程20d~2年。随机分为牵引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sl.5岁;康复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5岁。67例患者均有颈痛、颈旁压痛或胸、肩、背及上肢等处放射痛,上肢、手指发麻、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1。X线片检查C。_,有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及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生…  相似文献   

6.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部疾患中发病率高,常表现为颈、肩、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致使中老年人饱受疾患折磨,且该病随着生活、工作方式改变有年轻化发病趋势。西医非手术治疗该病常采取消炎镇痛、缓解神经根水肿等办法,不能有效解除压迫及高应力状态,症状易反复,难以达到患者期望值。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慢且经济负担重,患者接受程度普遍较低。自朱汉章教授1976年创造针刀伊始神经根型颈椎病便是针刀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复杂,在病理生理、临床试验等层面已得到部分阐释。临床操作各有千秋,常表现为进针点定位选择之别。除单纯针刀疗法外,针刀搭配其他治疗方式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综合疗法如手法、药物、神经阻滞、针灸等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更多选项。经40余年的针刀医学实践阐明,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网等数据库有关文献,总结了针刀治疗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从机理研究、操作方法、方案选择三个方面加以概述,便于为临床提供参考,促进针刀医学的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默认网络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脑静息状态默认网络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 10例TRD患者和12名对照者接受440 s的静息脑功能扫描.运用功能连接分析得出个体的静息状态默认网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RD组双侧颞中回、直回、楔前回、左侧眶回、右侧顶下小叶与后扣带回的连接功能减弱.结论 TRD患者的静息默认网络连接中多个脑区活动减弱,可能导致患者自我控制和情感行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2003年3月以来,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00例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  相似文献   

9.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也很多。近年针对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不同的情况给予了不同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种子点相关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患者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功能连接改变,为CMS患者脑部病变的发病机制做初步影像学探究。材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月根据CMS诊断和排除标准确诊的24例CMS患者,选择海拔高度、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相匹配的25例正常志愿者作对照组,以上均选取男性作为被试,对其行全脑扫描,获取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数据。运用基于MATLAB平台的DPARSF2.2及REST 1.8软件包处理,应用种子点相关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以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为种子点,分析静息状态下DMN改变。组内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MS患者在静息状态时与PCC功能连接强度增加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左侧角回、左侧额中回、右侧小脑9区、左侧小脑脚2区。未发现相比正常组功能连接减低脑区。结论CMS患者多个脑区与PCC功能连接强度增加,这为探究CMS患者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初步观察颈椎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方法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椎本体感觉反射疗法组(治疗组)及颈椎澳式手法组(对照组),以颈椎关节活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颈椎病症状分级确定手法治疗的疗效。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后(第21、28、35天)的颈椎关节屈度范围除颈椎前屈疗效不如对照组外(第21天:Z=2.33,P=0.02;第28天:Z=2.45,P=0.013;第35天:Z=2.44,P=0.02),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的疗效相当,认为本体感觉反射疗法规范化研究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外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颈肩背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外治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15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外治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颈肩背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PEC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甘肃省中医院行PPECD治疗的18例单节段CSR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重型抑郁障碍(MDD)患者默认网络(DMN)静态与动态功能连接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MDD患者(MDD组)及3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头颅高分辨率结构图像及rs-fMRI;以Matlab平台CONN工具箱进行图像预处理及独立成分分析(ICA)以提取DMN;比较组间DMN与全脑静态与动态功能连接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MDD组与对照组存在差异脑区DMN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韦氏智力测验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对照组,MDD组DMN与丘脑、楔前叶及中央前回静态功能连接均减弱(P均<0.05);MDD组DMN与丘脑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24评分呈低度负相关(r=-0.333,P=0.014)。相比对照组,MDD组DMN内侧前额叶皮层、左/右外侧顶叶与伏隔核,以及左外侧顶叶、后扣带回与丘脑动态功能连接均减弱。MDD组DMN内侧前额叶皮层-伏隔核、后扣带回-丘脑动态功能连接强度与HAMD-24评分呈低度正相关(r=0.313,P=0.019;r=0.311,P=0.021)。结论 MDD患者DMN与局部脑区存在静态与动态连接异常,部分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各临床症状评分及总分均升高,VAS及NPQ评分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导引锻炼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导引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4例。导引组在中医科专科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导引锻炼;中药组采用医院自制中药通过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按摩;联合组先用中药通过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按摩,按摩结束后再进行导引锻炼。比较3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后、干预4周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VAS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中药组与联合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联合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导引组(P<0.05);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得分上,联合组总分显著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总分显著高于导引组(P<0.05)。干预4周后,导引组与中药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VAS评分显著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DMN)功能特点,探讨功能连接异常脑区与临床表现等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4例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22名健康人(对照组)的颅脑rs-fMRI数据。以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及后扣带回皮质(PCC)为种子点,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抑郁症组差异脑区功能连接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mPFC与双侧小脑后叶、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下回眶部及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弱(K均>54,P均<0.05),与右侧额下回岛盖部功能连接增强(K>54,P<0.05);抑郁症组PCC与双侧额中回眶部、双侧壳核及左侧额上回背外侧功能连接减弱(K均>54,P均<0.05),与左侧颞中回、双侧角回及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K均>54,P均<0.05)。抑郁症患者mPFC与左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减弱、PCC与左侧额中回眶部功能连接减弱均与病程呈负相关(r=-0.42、-0.46,P均<0.05);mPFC与右侧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减弱与病程呈正相关(r=0.49,P<0.05);功能连接异常脑区均与HAMD-17评分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存在DMN内、外脑区功能连接异常,其中部分与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用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CSR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射频消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医用臭氧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感觉、情绪评分和PRI总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hs-CRP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臭氧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CSR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治疗有效率高的优势,能够明显降低CSR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火龙罐疗法联合中药熏药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脊柱专科就诊的2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火龙罐疗法。比较2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 -2.175,P=0.003);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7.881,P<0.001);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t=-12.994,P<0.001)。结论 运用火龙罐疗法联合中药熏药能够提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在对治疗过程完成数学表达的基础上,建立能够预测颈椎病根性疼痛物理治疗效果的预测模型。 方法:对一组连续接受10次物理治疗的颈椎病根性疼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定,采用前期建立的LOGISTIC曲线模型,分别以2—9次的测量值完成曲线拟合并预测全疗程的最终效果,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确定合理的预测模型。 结果:模型的预测能力随试验治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4次以下测量值完成的预测分析,其预测能力较低。当使用5次以上测量结果完成分析时,预测能力优于4次以下测量值的预测结果,预测效果满意。 结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4次连续的试验性治疗所获得的5个测量数据能够有效地预测全疗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