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73基因与经典的抑瘤基因p53高度同源。p73基因的过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的生长阻滞并诱导其调亡。约1/3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病人的p73基因由于高甲基化而表达缺失,但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的p73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白细胞。p7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2.
p5 3基因的突变、失活及缺失与 5 0 %的人类肿瘤发生有关。最近 ,又报告发现了一个新的“p5 3样”抑癌基因———p73。p73所克隆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无论在结构上 ,还是在功能上均与 p5 3蛋白相似 ,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现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p73基因是1997年克隆出的具有抑癌作用的基因,由13个外显子及14个内含子组成,产生9个mRNA版本,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它受DNA损伤信号,p53及p73自身的调节,其下游效应器与p53基因不完全相同。p73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突变率很低,在某些肿瘤中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其失表达与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关。p73基因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不同,更准确地说,p73基因是肿瘤特异性基因,即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印迹基因特征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而在另一些肿瘤中,p73基因的高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病。  相似文献   

4.
p73基因是1997年克隆出的具有抑癌作用的基因,由13个外显子及14个内含子组成,产生9个mRNA版本,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它受DNA损伤信号,p53及p73自身的调节,其下游效应器与p53基因不完全相同。p73基因在人类肿瘤中的突变率很低,在某些肿瘤中存在杂合性缺失LOH,其失表达与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关。p73基因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不同,更准确地说,p73基因是肿瘤特异性基因,即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和印迹基因特征具有个体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及发展中起抑癌基因的作用,而在另一些肿瘤中,p73基因的高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p73基因是p53基因家族中发现的一个新成员,是一个新的抑癌基因。由于其特殊的定位及其与p53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人们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拟对p73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在ALL中的表达和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潘少君  王俊和  张凤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076-4078
目的:检测并分析p73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73与p53的相关性以及p73和细胞抗原表达的相关性,从而分析p73在A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组和对照组BMMNC p73与p53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对AL BMMNC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检测,分析p73与细胞抗原的相关性.结果:ALL初诊组p73阳性表达率低于ALL-CR组和对照组(P<0.05),AML初诊组p7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AML-CR组和对照组(P<0.05).30例AML初诊组中p73与p53、CD2呈正相关,与MPO(髓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r=0.481,P<0.01;r=0.447,P<0.05;r=-0.492,P<0.01).20例ALL初诊组中,p73与p53无相关性(P>0.05),p73与细胞抗原表达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p73在AL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过程是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p53基因是一个经典的肿瘤抑制基因,大约一半的人类实体肿瘤中都发现有p53基因的失活。而p73作为p53基因家族中新发现的一员,其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是否与p53相似,是p73一直就受到争论的焦点。随着对p73的研究发现,p73与p53虽然在结构上有所相似,但仍存在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其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可能并不是p53的简单雷同。  相似文献   

8.
ΔNp7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ΔNp73是近年发现的p73基因(p53家族新成员)的一种亚型,由位于p73基因内含子3下游的P2启动子转录生成,缺乏p73基因的NH2末端反式激活区域,含7种变异体(ΔNp73α、β、γ、δ、ε、ζ、η)。ΔNp73对细胞生长和凋亡有双重调节作用,其与神经系统疾病、多种肿瘤及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有关。ΔNp73在人类多种肿瘤组织中过表达,但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其与肿瘤的关系可能为治疗一些肿瘤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因病(ALL)发生及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检测61例ALL细胞系和53例儿童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DNA甲基化酶谱测定、亚硫酸氢钠修饰的PCR和PCR产物测序等技术对61例ALL细胞系p73基因第1外显子的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 61个ALL细胞系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1.1%(61个中19个);53例原发性儿童ALL患者中,p73 mRNA阴性表达率为26.4%(53例中14例),p73 mRNA阴性表达与ALL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的降低有明显关系。61个ALL细胞系中,39.3%存在p73基因的高甲基化。正常淋巴细胞和不存在p73基因高甲基化的细胞系表达p73 mRNA,大多数高甲基化的细胞系不表达p73 mRNA。结论 儿童ALL患者中p73 mRNA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其主要机制为p73基因高甲基化,p73基因失活在ALL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73 mRNA检测对判断儿童ALL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喉鳞状细胞癌中p73,p5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喉鳞癌组织中p73,p5 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检测 4 3例喉鳞癌组织 ,17例喉鳞癌旁组织及 2 4例声带息肉组织标本中 p73和p5 1A ,p5 1B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4 3例喉鳞癌组织中 2 6例p73mRNA表达阳性 ,17例对应喉癌旁组织中 4例 p73mRNA表达阳性 ,2 4例声带息肉组织标本中 8例 p73mRNA表达阳性。喉鳞癌组织中p73mRNA的表达与喉癌旁组织、声带息肉组织相比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喉鳞癌组织中 p73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及复发存在密切关系 ,Ⅲ~Ⅳ期及复发组患者中 p73mRNA的表达较Ⅰ~Ⅱ期及初发组患者的表达强 (P <0 .0 5 )。p5 1A ,p5 1BmRNA在所检测的标本中均有表达。其中 ,p5 1A、p5 1BmRNA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强 (P <0 .0 5 )。喉鳞癌组织中 ,p5 1AmRNA的表达较 p5 1BmRNA的表达强 (P <0 .0 5 )。p5 1A ,p5 1BmRNA的表达与所有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结论】喉鳞癌组织中存在 p73,p5 1基因的过度表达现象 ,p73,p5 1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喉鳞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p5 1基因可作为鳞状上皮源性肿瘤的重要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p73基因rs6695978位点基因型在卵巢癌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p73基因rs6695978位点基因型与卵巢癌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76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基因测序,检测p73基因rs6695978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临床特征指标和预后,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p73基因rs6695978位点基因型的相关因素。结果 p73基因rs6695978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肿瘤最大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与p73基因rs6696978位点基因型分布密切相关(P<0.05)。GG基因型患者32例,中位随访时间27.56个月,死亡10例,存活22例,生存率为68.75%,GA+AA基因型患者44例,中位随访时间28.01个月,死亡24例,存活20例,生存率为45.45%,不同基因型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73基因rs6695978位点基因型分...  相似文献   

12.
姜黄素对肝癌细胞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Huh7和Hep3B中耐药基因(MDR1、MRP1和DRG2)表达的影响,探讨姜黄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以DAPI核染色法研究姜黄素对不同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利用JC-1染料进行线粒体染色研究姜黄素对Huh7和Hep3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通过半定量PCR(RT-PCR)检测姜黄素对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可以显著抑制Huh7细胞中耐药基因MRP1的表达.结论:姜黄素可能通过抑制耐药基因MRP1的表达诱导肝癌细胞Huh7凋亡.  相似文献   

13.
p73、p63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口腔鳞癌组织中p73,p63和p53蛋白表达以及与临床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原发性口腔鳞癌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73,p63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73,p63和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 ;p73、P63、p53蛋白在口腔鳞癌临床Ⅰ、Ⅱ期的过表达明显低于Ⅲ、Ⅳ期(P<0.05) ;p73蛋白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p73蛋白与p53蛋白,p63蛋白与p53蛋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r= 0.368,0.342,P<0.05)。结论 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73,p63和p53的过表达三者可能单独或共同参与。p73和p63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口腔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快速、韶便及敏感的p53基因杂合缺失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以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生(PCR-RFLP)技术对28例肝细胞癌P53基因外显子4和内含子6的杂合缺进行检测。结果 发现28例细胞癌患者肝组织一子4上存在较高的BstUI酶切位点多态性(61%),肝细胞癌杂合缺失率为53%;人含子6上Msp位 我态性低,不适于分析肝细胞的杂合缺失。结论 杂合缺失是肝细胞癌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抑癌基因p73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及其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35例初诊MDS患者及13名正常志愿者骨髓细胞,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方法检测p73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利用亚硫酸盐测序法验证MS-PCR结果;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73 mRNA表达情况;利用地西他滨处理MDS患者原代细胞,观察p73基因去甲基化及p73 mRNA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p73基因异常高甲基化在MDS中的作用.结果 37.0%的MDS患者p73基因启动子呈高甲基化状态,而且高危组MDS患者(RAEB-1、RAEB-2)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58.8%对29.7%,P=0.002);甲基化组患者p7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非甲基化组(P=0.032);用地西他滨处理后,可见MDS原代细胞p73去甲基化,且p73mRNA表达水平增高;p73高甲基化患者无白血病生存时间(DFS)及总体生存时间(OS)低于p73非甲基化患者(P值均<0.01).在COX模型中,p73基因甲基化状况和骨髓原始细胞水平为影响患者D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73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在MDS患者中较常见,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能为地西他滨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p53、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PTC病理标本和31例良性甲状腺病变病理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者中p53和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53、p73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PTC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率为72.0%,p73的阳性表达率为67.0%,较良性甲状腺病变组织(均为12.9%)中的阳性表达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53在TNM分期Ⅰ和Ⅱ期患者中的表达率较Ⅲ和Ⅳ期患者低(P<0.05)。结论:PTC组织中p53、p73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PTC发生、发展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含有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及p73、Bax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中WWOX、p73及Bax的表达,并以20例结直肠黏膜炎症为对照。结果①WWOX、Bax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86%、58.62%,显著低于结直肠黏膜炎症的65%、85%(P〈0.01,P〈0.05);二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1,P〈0.05),且WWOX的表达在癌组织与浸润深度相关(P〈0.05);②p73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炎症组(63.79%vs 30%,P〈0.0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③WWOX与p73的表达无关(χ2=0.072,P〉0.05),而与Bax的表达有关(χ2=6.561,P〈0.05)。结论 WWOX、p73及Bax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且WWOX与Bax协同作用,在结直肠癌的预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P^73基因是于1997年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被发现的。由于P^73蛋白在结构上与P^53具有的同源性,故被认为是P^53的同族基因,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综述了P^73基因的特征及其在白血病和其它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探索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变异在脑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3例脑肿瘤病人原发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LSAB法行肿瘤抑制基因P53P16蛋白检测。结果:星形细胞瘤Ⅰ级9例,p16蛋白4例表达30%以下,5例不表达,p53蛋白3例表达30%以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变异在脑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3例脑肿瘤病人原发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LSAB法行肿瘤抑制基因p53、p16蛋白检测。结果:星形细胞瘤Ⅰ级9例,p16蛋白4例表达30%以下,5例不表达,p53蛋白3例表达30%以下,6例不表达;Ⅱ~Ⅳ级7例,p16蛋白1例表达30%以下,6例不表达,p53蛋白4例表达30%~60%,3例不表达;脑膜瘤、垂体腺瘤7例,p16蛋白3例表达30%以下,4例不表达,p53蛋白2例表达30%以下,5例不表达;结论:p53、p16蛋白缺失、变异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p53变异主要见于恶性胶质细胞瘤,偏良性的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垂体瘤,p53蛋白轻度阳性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处于早期恶性变过程中。p16蛋白缺失多见于恶性胶质瘤,也见于部分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