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下镜像视觉反馈训练(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对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科129例老年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64例给予TOT,观察组65例给予基于TOT模式下MVF训练,3个月后比较疗效.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康复科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康复科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实验组除常规康复护理和训练外,根据ADL能力缺失情况,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患者情况针对性地去改善或改变影响ADL提升的因素,设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使患者通过努力即能完成,提高患者的成就感,并示范、引导、督促患者完成;住院期间每周评估1次ADL,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目标和方法。两组患者出院前均行最终的ADL评分。结果:出院时实验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行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提高康复科脑卒中患者ADL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盲法,Pusher综合征患者2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视觉反馈训练组8例(A组)、核心稳定训练组8例(B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9例(C组)。分别予三个试验组视觉反馈训练、核心稳定训练、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各组在训练前后均进行临床倾倒量表(SCP)、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三个试验组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P0.05),视觉反馈组及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可以使Pusher综合征患者尽早恢复直立位,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标准(FMA)、Barthel指数法(BI)、老年人身体移动量表(EMS)比较2组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秋纯  陈红霞 《中国康复》2013,28(4):297-298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易化技术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估(FMA)中上肢功能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治疗更有针对性,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团体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各34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一对一组和团体组分别给予一对一和团体TOT;20 min/d,5 d/周,共训练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U-FMA、UEFT及mB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3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团体组高于一对一组(均P0.05)。结论:团体TOT较一对一TOT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徐睿华  刘琦  熊键  宋晶萍 《中国康复》2010,25(6):430-43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对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分为运动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和"站立-走"计时测试(TUG)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BBS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TUG计时明显缩短;运动组2项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配合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平衡及功能性转移的能力,增加站立和行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手功能康复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方法对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3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7例)和对照组(17例),试验组在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予以计算机辅助训练进行偏瘫上肢功能康复;对照组只对偏瘫上肢进行常规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进行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5天,共进行6周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部分(FMA),简易手功能评定(STEF)和Barthel指数(BI)量表评定,及最大握力、捏力以及5s持续握力、捏力等功能检测。结果:1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两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B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试验组的FMA总分、STEF评分及握力、捏力相关指标对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试验组的握力与捏力相关指标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计算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方面优于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将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在与观察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2组进行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每天1 h,每周训练5 d。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的评估中,2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FTHUE-HK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2周后的评分中观察组仅FMA(上肢部分)提高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周后的评估中FMA(上肢部分)及FTHUE-HK所提高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2次评估中BI评分的提高分值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短期内的上肢功能,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予以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行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偏瘫手功能分级、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手功能分级分布情况、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2组数据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手功能分级、Fugl-Meyer手运动功能积分,促进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作业训练,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6d;治疗组在20min常规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每次20min,每周6d。采用运动力指数量表上肢部分(MI-UE)、香港手功能评估(FTHUE-HK)和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I-UE、FTHUE-HK、FMA-U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2周及4周MI-UE、FTHUE-HK、FMA-UE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后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4周MI-UE、FTHUE-HK、FMA-UE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MI-UE[(71.47±17.29)分]、FMA-UE评分[(48.33±13.52)分]显著较高(P<0.05)。 结论上肢智能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活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单一的传统作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在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选合并认知障碍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成镜像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临床吞咽功能与认知水平.结果 :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的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易化技术.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侧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及E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踝关节扭伤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踝关节扭伤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20例。在两组均给予常规训练基础上,A组进行任务导向性平衡训练,B组进行平衡板训练。两组受试者在持续4周训练前后进行静态平衡功能[LOS:最大移动距离(MXE)、移动速度(MVL)、反应时间(RT)]和动态平衡(Y-balance)和坎伯拉量表(Cu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 CAIT)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受试者肢体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4周后,组内前后比较:①LOS评估:A组平衡功能MXE、MVL、R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B组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Y-Balance评估:A组与B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坎伯拉量表评估:A组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B组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Y-balance前后变化值和坎伯拉量表评分A组均优于B组(PP<0.05);LOS评分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改善踝关节扭伤后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拿组、易化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过程中因患者疾病复发或依从性不好自行退出等原因,易化组2例脱落,对照组1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患者共87例,即推拿组30例,易化组28例,对照组29例。推拿组接受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易化组接受易化技术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仅给予易化技术治疗。推拿疗法以手法为主进行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包括床上训练、蹲马步训练及迈步退步训练等,易化技术以Bobath技术为主进行训练,上述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FAC、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和易化组患者的FMA-LE评分分别为(22.23±6.32)和(21.82±5.81)分,FAC评分分别为(3.92±0.53)和(3.75±0.61)分,MBI评分分别为(43.75±11.61)和(41.76±12.0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与易化组相比,上述3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推拿疗法配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不同时间点(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均进行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A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前给予患侧大脑半球M1区20 min的tDCS治疗,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B组患者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tDCS治疗,tDCS治疗部位和参数同A组;C组患者则在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同时给予安慰性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上肢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的FMA-UE评分、FTHUE-HK评级和MBI评分分别为(40.57±7.66)分、(4.33±0.76)级和(66.67±9.72)分,显著优于A组和C组治疗4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任务训练的同时进行tDCS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