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特性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和新霉素6种药物对37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用PCR法检测5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对37株大肠埃希菌MIC50、MIC90均大于256mg/L,其耐药率分别为78.4%、45.9%、72.9%、83.8%和64.9%,而新霉素仍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从37株菌中检出5种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2″)-Ⅰ、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56.8%、27.0%、2.7%、5.4%和13.5%,未发现aac(3)-Ⅰ基因。结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自2007年7—10月间南京地区住院病人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16S rRNA甲基化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2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基因阳性株10株、aac(3)-Ⅱ阳性株1株、aac(6′)-Ⅰb基因阳性株13株、ant(3″)-Ⅰ基因阳性株12株;ant(2″)-Ⅰ基因、aac(6′)-Ⅱ基因及aac(6′)-Ⅰad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南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尚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新亚型———aac(6′)-Ⅰad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B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鲍曼不动杆菌(A.baumannii,ABA)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氯己定-磺胺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20株ABA菌进行了9种β-内酰胺酶基因、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氯己定-磺胺耐药基因检测。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分析菌株亲缘性。结果 20株ABA菌中blaTEM阳性13株(65%)、blaADC阳性12株(60%)、blaSHV阳性1株(5%),其余β-内酰胺酶基因均阴性;20株ABA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阳性12株(60%)、aac(6′)-Ⅰ阳性13株(65%)、ant(3″)-Ⅰ阳性14株(70%);14株检出qacE△1-sul1基因(70%)。以耐药基因为分子标记作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显示,其中9株为克隆传播。结论该20株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密切相关,并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及季胺类化合物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WalkAway 96 PLUS NC31复合板鉴定菌种,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的药敏情况.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ant(2″)-Ⅰ和qacEΔ1基因在46株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结果 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89.1%)携带ant(3″)-Ⅰ、33株(71.7%)携带aac(3)-Ⅰ、2株(4.3%)携带aac(3)-Ⅱ、1株(2.2%)携带aac(6′)-Ⅱ、1株(2.2%)携带aph(3′)-Ⅵ,AMEs基因携带率为89.1%(41/46).未检出aac(3)-Ⅲ、aac(3)-Ⅳ、aac(6′)-Ⅰ、ant(2″)-Ⅰ基因.43株(93.5%)携带qacEΔ1耐药基因.结论 我院院内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AMEs基因和qacEΔ1基因携带率很高,临床上应加强AMEs基因的检测,注意消毒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研究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类型及其耐药特性。方法用K-B法测定9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结果同时耐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鲍曼不动杆菌44株,庆大霉素耐药阿米卡星敏感的有4株,庆大霉素敏感阿米卡星耐药的有3株,从51株表型耐药菌中检出4种修饰酶基因,其中带有aac(3)Ⅰ-基因19株(37.3%);带有aac(3)-Ⅱ基因15株(29.4%);有aac(6′)-Ⅰ基因8株(15.7%);ant(3″)Ⅰ-基因为3株(5.8%);同时具有aac(3)Ⅰ-和aac(6′)Ⅰ-基因的5株(9.8%);有aac(3)-Ⅱ和aac(6′)Ⅰ-基因的1株(1.9%)。结论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所带基因以aac(3)-Ⅰ和aac(3)-Ⅱ为主,其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浙江省绍兴地区常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Ⅰ[编码:3-乙酰转移酶-Ⅰ]、aac(6′)-Ⅱ[编码:6′-乙酰转移酶-Ⅱ、ant(3″)-Ⅰ[编码:3″-核苷转移酶-I]、aph(3′)-Ⅳ[编码:3′-磷酸转移酸-Ⅳ]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1株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4种基因PCR检测.结果3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ac(3)-Ⅰ和ant(3″)-Ⅰ基因;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1株检出ant(3″)-Ⅰ基因,经对PCR产物测序测得序列与美国GenBanK核酸库中已登陆的ant(3″)-Ⅰ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浙江绍兴耐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存在aac(3)-Ⅰ和/或ant(3″)-Ⅰ基因.而其它耐药菌可能存在本研究所检测的4种基因以外的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菌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存在情况以及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四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结果 共分离鉴定出36株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性最低为多粘菌素,未检测到耐药菌株;其次为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5%;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在86%以上.耐药基因检测显示aac(3)-Ⅰ阳性11株,占30.6 %,aac(3)-Ⅱ阳性 12 株,占33.3 %,aac(6′)-Ⅰ阳性15株,占41.7 %,aac(6′)-Ⅱ未检测出.常见的基因组合为aac(3)-Ⅰ与aac(6′)-Ⅰ同时阳性,占36.4%.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耐药现象严重,aac(3)-Ⅰ,aac(3)-Ⅱ与aac(6′)-Ⅰ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种氨基糖甙类修饰酶耐药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26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6%、7.5%和2.9%。被检耐药基因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株检出氨基糖甙类修饰酶耐药基因,分别是aac(3)-Ⅱ(2/20)、aac(6′)-Ⅰ、(1/20)、ant(3")-Ⅰ(1/20)和ant(2")-Ⅱ(2/20)。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高,此类抗生素仍是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优先选择。产生氨基糖甙类修饰酶是该院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稀释液配制的菌悬液滴染菌片,对载体回收菌量和杀菌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载体定量法对胰蛋白胨生理盐水(TPS)和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配制的菌悬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在菌悬液含菌量和载体滴染菌量一致的情况下,用TPS配制的菌悬液所制备的菌片,3组作用时间的菌量平均回收率为75.61%,脱落在浸泡液中菌数占染菌量的6.57%,并不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TSB配制的菌悬液所制备的菌片,3组作用时间的菌量平均回收率为14.95%,脱落在浸泡液中菌数占染菌量的2.90%,随着菌片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定量杀菌试验用含46.4 g/L过氧化氢复方消毒液浸泡作用5 min,对用TPS和TSB制备的菌悬液滴染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杀灭对数值分别为1.26和1.88;作用10 min均达到完全杀灭。定性杀菌试验在同样条件下需要作用15 min,两组菌片全部无菌生长。结论用TSB配制菌悬液污染菌片,细菌回收率明显低于TPS组;在同样条件下,用过氧化氢对两组菌片细菌芽孢杀灭效果基本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2008年度临床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其敏感性并按WHO西太平洋地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菌株.结果 107株淋球菌中,检出94株对青霉素耐药(87.9%),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43株(40.2%);四环素耐药率为88.8%,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63株(58.9%);环丙沙星耐药率81.3%;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索、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1、32倍.结论 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