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9例SCI后NP患者分成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VAS、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联合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SCI后NP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现象,且在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8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质(M1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疼痛,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疼痛相关情绪状况,采用简明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的前28项之和及自身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18例患者的SF-MPQ中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HAMD、HAMA、WHOQOLBREF(前28项之和)和WHOQOL-BREF(自身总体评分)较治疗前组内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并能改善患者疼痛相关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10只大鼠纳入正常组(n=10),10只大鼠纳入假手术组(n=10),其余20只大鼠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制作,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治疗组(n=10)和治疗组(n=10)。术后14 d,治疗组进行连续8 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假治疗组进行假刺激,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干预。于术前1 d、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22天(即治疗8 d后),分别利用Von Frey和Hot-plate测试大鼠痛阈变化,术后第22天行脊髓组织取材,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NR2B-NMDA-R、GABAa-R和GABAb-R的蛋白表达。结果①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对比,假治疗组和治疗组大鼠的50%MWT和WTL值均明显下降(P<0.05);②术后第22天,与假治疗组对比,治疗组50%MWT和WTL值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的WTL值与术前1 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22天,与假手术组对比,假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增高(P<0.05),而GABAa-R和GABAb-R含量均下降(P<0.05);术后第22天与假治疗组对比,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下降(P<0.05),GABAa-R含量增高(P<0.05),但GABAb-R含量与假治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2天,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反应,并对痛觉过敏(热痛)的改善优于痛觉超敏(机械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脊髓NR2B-NMDA-R至正常水平,并部分上调GABAa-R。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夹脊电针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在老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万年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r 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夹脊电针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介质水平、炎症介质水平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β-EP)水平、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辅助r TMS能够调节老年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体内疼痛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刘俊  高峰  李迪  李建军 《中国康复》2020,35(9):488-49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伤害,对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并对社会造成巨大劳动力损失。SCI后神经重塑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但其可能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产生,NP通常有两个突出的症状:异常性疼痛(本身存在自发性疼痛并由通常不会引起疼痛的刺激诱发疼痛加重)和痛觉过敏(通常引起疼痛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增加)[1],50%~60%的SCI患者产生了相关症状[2],推高了医疗保健费用[3]。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比较3种不同频率的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探索最佳治疗频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TMS组、假刺激组,rTMS组又分为5 Hz组、10 Hz组、20 Hz组。于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进行为期5 d或10 d的rTMS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评分,包括热痛敏缩足潜伏时(PWTL)、机械痛敏缩足阈值(PWMT)。结果治疗后各rTMS组的PWTL和PWMT值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增加,且10 Hz组、20 Hz组的PWTL、PWMT值增加较5 Hz组更明显,10 Hz和20 Hz组间的PWTL和PW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同,10 Hz和20 Hz的疗效优于5 Hz。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C4~T12平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性疼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疗效。方法:招募C4~T12平面脊髓损伤(ASIA C/D级)患者48例,对入选患者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安慰剂治疗(极低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80%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EP)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脊髓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Ⅲ(SCIM-Ⅲ)。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EP波幅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R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MEP波幅和RM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RI-S、PRI-T及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PRI-A和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改善C4~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性疼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N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共3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17)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rTMS治疗,对照组(n=15)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假刺激。两组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6天,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试,并对右侧大脑半球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VAS评分降低,RMT波幅降低、MEP波幅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MS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的疗效,分析脊髓损伤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变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治疗组)、对照组(伪刺激组)。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功能独立性(FIM)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分;脊髓神经生理评价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qRT-PCR检测,分析tDCS干预前后LncRNA-MALAT1、MIAT、GPNMB、LILRB4和SCD1的表达水平,并将LncRNA表达水平与MBI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治疗8周后,tDCS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运动、FIM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SEP中枢传导时间(CT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DCS组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ncRNA-GPNMB、LILRB4和SCD1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CS干预后LncRNA-MALAT1、MIAT相对表达水平与MBI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和0.803,P<0.05)。 结论 tDCS能促进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LncRNA-MALAT1、MIAT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7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基础治疗、吞咽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再给予tDCS阳极交替刺激双侧口咽部皮层感觉区域,对照组以tDCS阳极假刺激同一区域。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渗透-误吸指数(PAS)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周后,2组SSA评分各阶段较组内治疗前的同一阶段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咽期、误吸情况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PAS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双侧口咽部感觉皮层能更好地改善吞咽功能,对治疗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并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住院病人7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病人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心理干预。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病人情绪状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疼痛强度。结果:最终干预组34例、对照组33例完成随访。两组病人治疗前SAS、SDS、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病人SAS、SDS评分均无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VAS评分同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虽然不能减轻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的疼痛强度,但可以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对于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是否能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比较健侧和患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健侧组、患侧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健侧组和患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健侧和患侧吞咽感觉运动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结果:治疗2周后,3组患者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健侧组高于患侧组和对照组(均P0.05),患侧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3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侧吞咽皮质t DCS兴奋性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有促进作用,而患侧刺激在本组研究中未显现出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并探讨普瑞巴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EUP)的临床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NEUP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瑞巴林治疗,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利用V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总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HAMD和HAMA积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VAS、HAMD和HAMA积分分别为(4.1±1.2)分、(9.5±3.3)分和(8.8±3.2)分,对照组为(5.4±0.9)分、(14.8±6.8)分和(15.1±8.3)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 (42/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6% (31/48),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瑞巴林能明显改善NEUP患者的疼痛症状和精神状态,疗效显著,是NEUP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18.
疼痛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发生普遍性、时间紧迫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急性创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兴奋等因素使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而传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使创伤性疼痛的控制仍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为代表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在治疗慢性偏头痛、纤维肌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下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有文献报道tDCS对缓解急性创伤性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tDCS治疗急性创伤性疼痛的可能机制、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创伤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疾病或继发性损害引起的疼痛疾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CRP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CRP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结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t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UEFM、NRS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UEFM评分均提高,NRS评分较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tDCS对脑卒中后CRPSⅠ期较西医常规治疗结合电针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