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解脲脲原体(Uu)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关系。方法:通过肉汤稀释法从184株临床株中筛选出13株对6种喹诺酮类药物呈不同程度耐药Uu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yrA,gyrB,parC,parE基因,产物测序后与标准敏感株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Uu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均高于相应的标准敏感株4-32倍,序列比较发现gryAQRDR第87位碱基C到A的变导致第95位天冬氨酸被谷被氨酸替代,parC QRDR第50位碱基C到T的突变导致第80位丝氨酸被亮氨酸替代,gyrB和parE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结论:gyrA QRDR第87位碱基C到A的突变和parC第50位碱基C到T的突变与Uu耐喹诺酮类药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43-4445
目的通过研究解脲脲原体(Uu)对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与敏感性,分析临床分离Uu的耐药表型和长时间低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刺激对Uu耐药性产生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经验性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续耐药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方法 (1)检测就诊患者标本1123例,并收集阳性菌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对喹诺酮类药物中敏的Uu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析临床分离Uu的耐药表型。(2)选10株对左氧氟沙星(LEV)敏感的Uu进行抗生素耐药诱导试验,用亚抑菌浓度(1/2MIC)左氧氟沙星持续4代刺激。结果(1)1123例样本中,筛选出Uu阳性共319株,检出率达28.4%。检出的319例Uu标本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比较高,以环丙沙星(CIP)及诺氟沙星(NFX)最高,达75.9%与73%;氧氟沙星(OFL)耐药率居中,达37.9%;司帕沙星(SPA)与LEV较低,分别为29.7%和27.9%。(2)对Uu喹诺酮类药物中敏的Uu菌株中,SPA与LEV活性最强,OFL次之,CIP及NFX活性最差。(3)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敏Uu株的第一代诱导中第9管出现亚抑菌(浓度0.5mg/L),第2代与第3代诱导后,亚抑菌管均为第7管(2mg/L),第4代诱导后,亚抑菌管为第5管(8mg/L)。结论 Uu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居高不下,加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易产生耐药,药物敏感性测定对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脲支原体药敏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状况与gyrA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药敏试剂盒对解脲支原体进行药敏分析,随机抽取4株耐喹诺酮菌株,PCR扩增gyrA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比对法分析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序列差异。结果:在4株解脲支原体菌株中,经测序分析发现gyrA基因1种突变形式(302位碱基C-T)。结论:解脲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可能是由于gyrA基因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改变所介导。  相似文献   

4.
107株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IST2试剂盒对107株Uu进行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原始霉素的耐药率均低于1%;四环素、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在6%~16%;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50%。结论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抗菌药物对Uu的耐药率较低,仍可作为本地区抗Uu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解脲脲原体(Uu)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并分析其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一体化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用PCR基因扩增方法 对女性泌尿生殖道采集的200株Uu进行生物分群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 200株Uu中生物1群感染占70.0%(140/200),生物2群占22.0%(44/200).生物1群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8.6%(26株);生物2群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20.5%(9株).生物1群中耐四环素株的TetM基因阳性率88.5%(23/26);生物2群中9株耐四环素株中TetM基因阳性者8株.结论 女性泌尿生殖道分离的Uu大多数为生物1群.四环素可以作为治疗Uu感染的一线药物,但耐四环素的Uu携带TetM基因的比例很高,TetM基因的检出率与生物种群无关,仍应根据约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在男性生殖道炎中病原学作用以及解脲脲原体的耐药情况。方法:将98例生殖道感染并发不育患者的精液做解脲脲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液化后的精液进行常规、精子形态学分析。结果:不育患者的98例精液中Uu检测阳性率为56.1%,Uu感染的精液精子密度下降、活动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升高、精原细胞%增多。药物敏感性Uu感染对四环素类的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的高度敏感,其次是大环内酯类的罗红霉素、阿齐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但对喹诺酮类的司帕沙星,还有氨基糖甙类的大观霉素、还有林可霉素等耐药率达80%以上。结论;男性不育的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解脲脲原体,可引起精液的质量下降,精原细胞增多,从而生育能力降低: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的抗生素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7.
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抗解脲脲原体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检测解脲脲原体(Uu)临床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88株Uu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在6种药物中司帕沙星和加替沙星抗Uu活性最强,MIC50分别为0.25μg/ml和0.5μg/ml,MIC90均为4μg/ml。其次为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MIC50分别为1μg/ml和2μg/ml,MIC90分别为4μg/ml和8μg/ml。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抗Uu活性最差。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新品种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量的抗Uu活性较老一代药物更强;Uu对老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24的耐药特性。方法 PCR扩增qnrB24基因全编码区,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将qnrB24与克隆载体PHSG398双酶切连接,转化入E.coil JM109受体菌中表达。用E试验纸条法对携带qnrB24的临床菌株、受体菌和克隆表达株进行常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qnrB24与qnrB10同源性为98.7%,3个碱基位点发生同义突变,分别为139位C→A,257位C→T,670位A→G,导致氨基酸改变为47位亮氯酸→蛋氨酸,86位丙氨酸→缬氨酸,224位异亮氨酸→缬氨酸。qnrB24基因表达株对常见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受体菌下降为原来的近1/8,但耐药水平低于临床分离菌株1/32~1/128。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qnrB24基因,qnrB24基因可以轻度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微量代谢抑制法测定溶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0孔塑料板建立微量代谢抑制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对10株溶脲脲原体(Uu)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氯霉素对Uu的抑制作用最为理想,其次是链霉素、红霉素等。Uu对四环素类有耐药情况。本法较传统试管法简单方便、节约试剂、重复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 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 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喹诺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脲原体的耐药性及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一体化试剂盒对疑似脲原体感染患者的泌尿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将筛选得到的脲原体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gyr A、par C、23Sr RNA、tet M 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1 117份泌尿道分泌物标本检出54株脲原体。药敏结果显示,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中的米诺环素敏感率最高(92.6%),耐药率最低(5.6%);对喹诺酮类药物中氧氟沙星敏感率最低(5.6%),耐药率最高(53.7%)。2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耐药基因tet M在2316、2526二个位点发生突变,分别为G突变为A、T突变为C;par C基因于248位点发生突变,碱基C突变为T,结果导致83位丝氨酸被亮氨酸替换(S83L);gyr A基因未检测出突变;23Sr RNA基因于2149、2181、2230三个位点发生突变,分别为T突变为G、T突变为A、A突变为G。结论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率最高,尤其是米诺环素;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最严重,尤其是氧氟沙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依据;par C、23Sr RNA、tet M基因相关突变可能与脲原体耐药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方法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临床分离菌株19株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株10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分析其氨基酸序列。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株耐药菌的gyrA和parC基因各有7株菌核苷酸发生了碱基替换改变但均为同义突变,有2株菌在gyrA基因中124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谷氨酸变为天冬氨酸(GAA→GAC),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组中也同样有1株发生同样的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主动外排泵、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靶位点改变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方法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临床分离菌株19株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株10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分析其氨基酸序列。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株耐药菌的gyrA和parC基因各有7株菌核苷酸发生了碱基替换改变但均为同义突变,有2株菌在gyrA基因中124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谷氨酸变为天冬氨酸(GAA→GAC),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组中也同样有1株发生同样的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主动外排泵、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靶位点改变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 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  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针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点, 采用普通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 将测序结果翻译成蛋白质序列, 与NCBI数据库中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  结果  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体外敏感性总体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体外敏感性; 除大环内酯类外, 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人型支原体,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低(P均<0.05)。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解脲脲原体, 尤以对四环素的敏感率差异最大(98.48%比72.73%, 差值25.8%, P<0.05)。在GyrA、GyrB、ParC和ParE的序列比对中, 共发现21个突变位点, 其中ParC S83L突变占96.22%(51/53), 为最主要突变位点; 其余为ParC A136T突变、ParE R448K突变、GyrA L176F和ParC S83L联合突变等以及6个目前尚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 即ParC的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突变。  结论  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有关, 脲原体属的体外敏感性还与菌种、患者性别有关。对脲原体属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表明, 单独ParC S83L突变是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而新发现6个突变位点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解脲脲原体23SrRNA位点突变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临床分离的20株对大环内酯药物不同耐药表型的Uu,其中6株为敏感株,采用PCR、DNA测序方法检测其23SrRNA基因序列,与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敏感的标准菌株ATCC 27618及基因库中的标准菌株基因序列对比分析查找突变位点,并分析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的关系.结果 Uu菌株23SrRNA突变位点与其对大环内酯药物耐药表型对照分析结果表明,5株耐药表型为岁红霉素(R)和阿奇霉素(R)的菌株中均存在C2243N(TorC)变异,其中1株伴有A2149C,A2181T;9株耐药表型为罗红霉素(R)和阿齐霉素(I)的Uu菌株和6株表型为罗红霉素(S)和阿奇霉素(S)的Uu菌株中均存在A2149C,A2181T的变异.结论 初步判断Uu 23SrRNA C2243N(T或C)变异可能导致其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产生耐药,具体的相关性尚需大样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宫颈糜烂患者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感染状况。方法对562例宫颈糜烂患者(观察组)和218例宫颈正常者(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和Uu检测,对Uu培养阳性者进行药敏实验检测。结果观察组CT、Uu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11%、42.35%和9.61%,均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与重度宫颈糜烂患者CT、Uu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CT、Uu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均高于轻度宫颈糜烂患者(P0.05)。Uu对交沙霉素的敏感率最高(91.78%),其次是原始霉素(84.25%);耐药率最高的是环丙沙星(85.96%),其次是氧氟沙星(73.29%)。结论 CT、Uu感染与宫颈糜烂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Uu对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选择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耐药机制。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查找来自中国的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723株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检出率在淮河以北地区分别为88.0%、13.3%、31.4%和16.7%;在淮河以南地区分别为64.6%、50.0%、35.4%和11.5%。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aac(6’)-Ib-cr淮河以北地区检出率为0(0/66),淮河以南地区检出率则为39%(25/64),主动泵出系统表达率为68.1%。 结论 在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以gyrA基因突变为主,其主动泵出系统是重要的耐药机制,而DNA拓扑异构酶Ⅳ的异常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是次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Uu)是一种能在无活细胞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之一,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直径为0.125~0.51μm的圆球形结构,它可引起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慢性前列腺炎,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死胎等多种疾病[1].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Uu耐药性不断增高,为了解本地区Uu感染的发生率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0年间分离的136例Uu相关资料,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857株解脲脲原体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院2004年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对我院妇科、皮肤科送检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采用培养、药敏一体化的方法,监测9种抗菌药对解脲脲原体的抑制作用。结果857份送检标本中检出解脲脲原体369株,检出率为43.1%;总体耐药率4.6%~43.6%,其中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结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解脲脲原体为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之有良好作用,其次为克拉霉素、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该地区近10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和2016-2018年门诊送检的疑似感染患者标本进行支原体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分析结果。结果 33 172例疑似患者标本中检出支原体感染11 055例,检出率为33.33%,包括解脲脲原体(Uu)感染8 352例(75.55%),人型支原体(Mh)感染558例(5.05%),二者混合感染2 145例(19.40%)。与2007-2009年相比,2016-2018年支原体总检出率升高,其中女性支原体检出率明显上升,而男性支原体检出率明显下降。目前Uu仍是泌尿生殖道主要感染病原体,与10年前(24.38%)相比,2016-2018年Uu检出率明显升高(42.34%),而Mh、Uu+Mh检出率呈下降趋势,Uu+Mh检出率高于单一Mh检出率。不同类型支原体感染耐药性有差异,10年间Uu感染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可达95.00%。2016-2018年,Mh感染对四环素类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在90.00%以上,Uu+Mh混合感染对所有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单一Uu和Mh感染,3种感染形式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明显升高。结论 Uu仍是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四环素类仍然是治疗支原体感染最好的抗菌药物,耐药形势严峻,临床医师应依照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