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性肝癌(HCC)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肝硬化结节病灶与35例肝细胞性肝癌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中位数和四分位数。结果肝细胞性肝癌组造影剂的AT明显慢于肝硬化结节组(P<0.05),TTP明显快于肝硬化结节组(P<0.05),而PI明显高于高于肝硬化结节组(P<0.05);肝细胞性肝癌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明显大于肝硬化结节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性肝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 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  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 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 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 21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 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χ2=24.35, P < 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 特异性100%, 阳性预测值100%, 阴性预测值67.2%, 准确率74.1%。  结论  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的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 CEUS)定量分析和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CECT)影像学特点,评价CEUS定量分析技术对提高HCC诊断准确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可疑肝脏病灶进行CEUS定量分析、常规CEUS和CECT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三种方法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CEUS定量分析技术诊断HCC的敏感性和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CEUS及CECT,特异性较CEUS高(P<0.05),与C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定量分析技术可明显提高HCC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与增强C T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8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案资料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检查方案差异,分为超声造影组与增强C T组;评价超声造影与增强C 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动脉期超声造影的等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CT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在肝癌微小病灶一站式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3月—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肝癌或者肝癌切除术后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诊疗的患者34例,患者术前均行肝脏MRI检查,一站式行CTH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碘油CT检查,部分患者加行CT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之后对MR、CTHA、DSA及碘油CT图像进行诊断分析,对其发现肝癌微小病灶情况进行比较,并对部分患者进行肝动脉血管重建。结果:碘油CT/病理证实34例患者共46个肝癌微小病灶,CTHA检出45个,DSA检出29个,MR检出23个,CTHA对于肝癌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均优于DSA及MR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例患者DSA未发现病灶,5例患者MR未发现病灶,3例患者DSA与MR影像皆未发现病灶。结论:CTHA对肝癌微小病灶的显示及检出率优...  相似文献   

6.
医学影像学在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是一个HCC高危患者肝脏局灶病变的术语、解释、技术、报告和数据收集等综合管理系统,由美国放射学会(ACR)颁布,最初是为了标准化HCC高危患者的CT和MRI成像报告和数据收集而创建的,随着超声造影(CEUS)在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患者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模式和定量参数变化,探讨CEUS在PVTT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76例,术前均行CEUS和增强CT(co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均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比较超声造影、常规超声检查方法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对两种方法检查的原发性肝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符合率97.5%、灵敏度92.5%、特异度95%,动脉期高增强70.0%、门脉期低增强80.0%、延迟期低增强97.5%,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在原发性肝癌中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CEUS)对慢性肝病患者≤3cm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CEUS检查的慢性肝病患者的252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评估CEUS对≤3cmHCC的诊断价值。 结果:≤3cmHCC主要表现为高-等-低增强(38.95%,37/95)、高-低-低增强(29.47%,28/95)的典型增强模式,28.42% (27/95)呈不典型增强模式。典型增强模式在>2cm组占比高于≤2cm组,不典型增强模式在>2cm组占比低于≤2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典型增强模式对≤3cm HCC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分别为84.52%、65.26%,AUC为0.807,结合患者为HCC高危人群且将不典型增强模式也做为≤3cmHCC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敏感性分别为93.65%、93.68%,AUC 为0.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3cmHCC超声造影表现可不典型,且病灶越小不典型增强模式比例越高。结合患者为HCC高危人群,联合典型、不典型增强模式进行综合判断,可提高CEUS对≤3cmHCC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病理确诊的105例肝癌患者114个癌灶进行常规彩超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病灶二维声像图的特点,造影后分析病灶和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方式及增强时相.结果 实时超声造影:在114灶中,105灶(92.1%)于动脉相快速均匀增强,100灶(87.7%)门脉相快速退出,5灶(4.4%)实质相退出;6灶(5.2%)于动脉相环状增强,门脉相退出明显早于周围肝实质;3灶(2.6%)为动脉相与肝实质同步非均匀增强或稍晚,门脉相退出早于周围肝实质;将造影时病灶动脉相快速增强早于肝实质和门脉相快速消退的表现作为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标准,则本组定性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92.9%(106/114).常规彩超诊断65灶(57.0%),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χ2=36.998,P<0.05).结论 超声造影成像可以较清晰地动态显示肝癌各时相血流灌注全过程,具有安全、方便和确诊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与增强CT及磁共振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小肝癌患者159例,均先后实施超声造影、增强CT及磁共振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估三种方式的诊断效能,总结三者影像学特征。结果:采取超声检查在其病灶动脉期高强化数量上相较于增强CT诊断和共振检测略高。病理诊断显示159例疑似小肝癌患者中阳性140例,阴性19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造影与增强CT及磁共振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的动脉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无显著差异(P> 0.05);超声造影与磁共振诊断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诊断与磁共振诊断中,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期、门静脉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超声造影、增...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对病灶最大径≤2cm转移性肝癌(ML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MLC且病灶最大径≤2cm的患者69例,回顾性分析CEUS及CECT对MLC的检出率、诊断信心及其增强模式,并通过诊断性试验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最大径≤2cm MLC的诊断价值。结果CEUS、CECT对69例最大径≤2cm MLC检出病灶个数为0个、1个、2个和多个的例数分别为0例(0%)、41例(59.42%)、13例(18.84%)、15例(21.74%)以及9例(13.04%)、29例(42.03%)、13例(18.84%)、18例(26.09%),CEUS、CECT检出例数分别为69例(100.0%)和60例(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对非单发病例病灶检出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69例最大径≤2cm MLC中CEUS、CECT表现典型的病例分别为56例(81.16%)、29例(42.03%)(P〈0.001);CEUS和CECT对MLC的诊断信心为3、4和5级的病例数分别为3例(0.04%)、11例(15.94%)、55例(79.71%)以及19例(27.54%)、20例(2899%)、20例(28.99%);cEus、cEcT对最大径≤2cm MLC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00%(69/69)、85.51%(5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EUS对最大径≤2cm MLC的检出率和诊断价值优于CECT,但在非单发病例病灶检出率方面两者无差异,CEUS在最大径≤22cm MLC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2月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87例,均行超声造影和二维超声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时间。结果: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95.40%(83/87)较二维超声74.71%(65/87)高(83/87)较高(P<0.05);高分化癌超声造影开始减退时间较中-低分化癌短(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具有较高准确率,可判断病变类型,评估病情程度,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特点。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门脉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快出”型;将动脉期病灶内部开始增强、延迟期回声低于周边肝实质的增强模式定义为“快进慢出”型。根据病理结果将肝细胞肝癌分为高分化及中低分化两组。总结分析增强模式对于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8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38例,中低分化者43例。17例(21.0%)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慢出”,2l例(25.9%)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43例(53.1%)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在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组较中低分化肝细胞肝癌组患者中更为常见(X2=24.35,P〈0.01)。“快进慢出”的增强模式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44.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7.2%,准确率74.1%。结论超声造影“快进慢出”模式对提示及诊断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炎症型肝细胞腺瘤(inflammatory hepatocellular adenoma,I-HCA)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8例I-HCA患者28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高危患者筛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癌高危患者行常规超声、CT及MR影像学检查,对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但不能定性,或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值明显增高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占位性病变的57例患者随诊复查或超声造影检查,确定有无异常灌注的占位病灶,分析各时相异常灌注的回声特点与增强模式,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57例随访检查中通过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25例(病灶直径均≤2.0cm),其中常规超声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10例,诊断符合率为40.0%(10/25);超声造影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21例,诊断符合率为84.0%(21/25)。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从肝癌高危患者中筛选诊断微小肝细胞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对肝癌高危患者动态随诊、筛选诊断微小肝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对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观察,了解超声造影对HIFU疗效的评价作用,并进一步指导HIFU的治疗. 方法 68例肝癌患者(89个病灶)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1例(55个病灶)治疗前及治疗后10 min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组织血供情况,了解肿瘤组织内部有无残留血供和遗漏病灶,并对未完全灭活的病灶针对性地进行HIFU补充治疗;B组27例(34个病灶)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的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AFP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HIFU治疗后行超声造影发现A组24个病灶未完全灭活并进行补充治疗.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治疗后A、B两组患者甲胎蛋白值下降率分别为83.3%、59.7%;半年、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9.7%、85.3%和85.2%、75.0%、61.5%;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P<0.05)意义. 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HIFU治疗原发性肝癌进行疗效的评价并指导补充治疗有利于病灶的完全灭活,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内蒙古自治区医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通过时间---强度曲线获得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峰值强度(PI ),在手术后将术中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肿瘤及癌旁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 VD )。比较肿瘤与癌旁组织的 PI与M VD ,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病灶的PI与M VD为(40.39&#177;10.74)dB、(53.52&#177;18.16),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9.64&#177;5.87)dB、(23.05&#177;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病灶与癌旁组织 PI值均与 MVD值呈正相关(r=0.759,P=0.021)。结论超声检查能够较为客观详细地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灶性质作出评价,且超声造影定量灌注参数与肿瘤组织中的M VD相关性较高,该项指标可为临床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CEUS和CECT对HCA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为HCA且术前行CEUS和CECT检查的21例患者共21个病灶资料,观察HCA的CEUS及CECT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HCA病灶在CEUS和CECT动脉期均呈高增强100%(21/21),门脉期分别观察到14.3%(3/21)和19.1%(4/21)呈低增强;延迟期分别见33.3%(7/21)和42.9%(9/21)呈低增强,两者在显示“增强-减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 0.401)。CEUS对包膜下增强血管影的显示率高于CECT(McNemar,P = 0.028)。对比大体病理标本,CEUS、CECT对病灶内出血区的显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CEUS vs 大体病理,P = 0.045;CECT vs 大体病理,P = 0.023),而且一致性均较低(CEUS vs 大体病理,Kappa值 = 0.327;CECT vs 大体病理,Kappa值 = 0.440)。以“快进不减退”和“包膜下增强血管影”为依据诊断HCA,CEUS显示率为47.6%,CECT显示率为33.3%,两者结合诊断率约52.4%。CEUS结合CECT诊断率与CEUS单独应用无统计学差异(P = 0.758)。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共12个I-HCA病灶纳入研究。I-HCA在CEUS动脉期75.0%(8/12)呈整体增强,延迟期41.7%(5/12)呈低增强,41.7%(5/12)见包膜下增强血管影,16.7%(2/12)见灌注缺损区。I-HCA在CECT动脉期33.3%(4/12)呈不均匀增强,延迟期50.0%(6/12)呈低增强,16.7%(2/12)见包膜下增强血管影,25.0%(3/12)见灌注缺损区。“BMUS低回声、CEUS动脉期高增强、包膜下增强血管影”在I-HCA中的显示率约41.7%,出现该征象可提示I-HCA。结论 CEUS对HCA诊断符合率高于CECT,且CEUS对动脉期增强方式和包膜下增强血管影的显示较CECT更具有优势,CECT结合CEUS可提高HCA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