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慌张步态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伴慌张步态的帕金森"开"期患者20例(慌张组)、无慌张步态表现的帕金森病"开"期患者20例(非慌张组)和正常志愿者20例(正常组),采用BTS运动捕捉系统和SmartAnalyz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步行过程中的时空及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结果与非慌张组相比,慌张组双侧跨步时间、左侧摆动时间、左踝最大背屈角度减小,踝第一高峰出现阶段提前(P 0.05);与正常组相比,慌张组双侧站立相延长,摆动相、跨步长、步长、步速减小,踝第一高峰出现阶段提前,双踝最大跖屈角减小(P 0.05)。结论慌张步态帕金森病患者步长小,步频快,步速慢;由于躯干质心不自主前移,踝关节高峰提前;由于平衡功能较差,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减小。  相似文献   

2.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瘫患者绕圈前进的痉挛性步态是其典型的临床特征。本文从步态的基本参数(步长、步频、步速、步态周期和时相)和行走时各关节角度变化、肌电活动、生物力学分析、重心位移及能量消耗等步态分析的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了偏瘫患者这一特征,为其功能评定、康复治疗评价、科学研究从运动学及生物力学角度提供了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研究步态轮廓评分(GPS)和运动分析剖面图(MAP)来量化青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CNLBP)患者和健康青年人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变化。 方法 采用3D光学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Gothenburg,Sweden)采集CNLBP组和健康组受试者各11例的步态运动学数据,将其导入索尔福德大学Richard Baker教授编写的Excel文件并计算出GPS和MAP分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右膝关节膝关节屈曲和伸展GVS值CNLBP组为(5.66±1.83)°,健康组为(3.64±1.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受试者其余各项GVS变量和GP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青年CNLBP患者存在步态异常,GPS和MAP在青年CNLBP患者的步态评估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步态改变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传统的三维步态实验室因操作复杂和耗时费力等原因,无法真正应用于临床前沿。近些年,基于微型传感器的便携式步态分析设备逐渐兴起和发展,部分经过了临床应用验证,使患者在病房里进行步态分析成为现实。目的:以便携式步态分析仪量化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步态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3至11月连续住院治疗的15例伴有步态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患者组,同期30例健康受试者纳入对照组。受试者佩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在30 m的平地上来回自由行走120 m进行检测,共12个步态参数纳入研究,包括7个常用步态参数:单腿站立时间、双腿站立时间、步态周期时间、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及5个新定义的步态参数:拔腿强度、摆腿强度、地面反冲、足落地控制和摆动前期角度。3例患者接受常规颈椎减压,治疗后1周佩戴颈托下地后再次进行步态测试。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患者的双腿站立时间和步态周期明显延长(P<0.05),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摆腿强度、地面反冲、足落地控制和摆动前期角度明显减小(P<0.05),而单腿站立时间和拔腿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例手术患者治疗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改善率32.5%,摆腿强度在图形上可见明显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与所有12项检测的步态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说明便携式步态分析仪能够有效检测测量伴有步态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步态,可协助客观量化评估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步行做为移动手段是人类及动物生存的基础。步行能力低下是偏瘫患者的主要问题。如何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其未来的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临床上。步态分析是从观察开始,并且以观察结束,其目的就是把握步态异常的原因,同时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干预效果,为其制定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8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22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合并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902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速[MD=0.08,95%CI (0.06,0.09),P<0.001]、步长[MD=3.58,95%CI(2.01,5.15),P<0.001]、步频[SMD=0.77,95%CI(0.36,1.18),P<0.001]、步幅[MD=2.35,95%CI(1.12,3.57),P<0.001]、耐力[MD=26.75,95%CI (6.89,46.60),P=0.008]、平衡功能[MD=3.29,95%CI (1.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截肢者基本运动的步态特征与正常人步态特征的差异,进一步阐明上肢运动在人体基本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中采用Motion analysis system红外自动跟踪捕捉系统和Kistler Force Plate进行同步运动学和动力学测试。通过对正常人的手臂进行限制约束,对上肢截肢者进行模拟实验。结果:通过对手臂约束前后对比分析发现约束前后部分步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行走时步态参数差异较小,跑动时差异较显著;补偿运动主要发生在躯干、骨盆、摆动腿;慢走时摆臂有利于增大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快跑时没有手臂的摆动在脚着地时向后的阻力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2月行溶栓治疗的294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将294例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46)和无出血转化组(n=248)。对比两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收缩压、溶栓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吸烟、酗酒等情况,明确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吸烟、酗酒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高于无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时应结合患者血压、神经功能等因素,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步态分析     
1 概述 人类的步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从一处安全有效地转移到另一处。步行(walking)是指通过双脚的交互动作移行机体的人类特征性活动。步行需要全身肌肉的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  相似文献   

10.
背景:步态分析在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功能、疗效与残疾评定中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其中肌肉活动是影响步行动力的基础因素.目的:分析人体自然行走过程中下肢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变化,分析对应于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前后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和机制.方法:采用德国zebris FDM 步态分析系统(6 m)配套的同步肌电仪采集7例健康人正常步态过程中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消噪和归一化,得到完整步态周期不同时相对应的表面肌电信号图,观察其峰值变化.采用芬兰ME6000肌电仪测试15 m自由行走人体左右侧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提取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结果与结论:下肢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表面肌电信号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中呈特征性变化,即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的峰值发生在后跟着地处,而腓肠肌外侧其峰值发生在中后支撑相处.进一步分析发现,人体在自由行走时其下肢肌肉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不同肌肉其差异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 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 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相似文献   

12.
13.
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赵吉凤,刘永斌,张西林,汪家琮,张健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与治愈是康复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客观、定量地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对于因交通事故、高处跌落、疾病等原因造成的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   

15.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的椎体外系组织损伤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神经节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变性和死亡,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引发丘脑底核和苍白球内侧部过度兴奋和大脑运动控制功能紊乱[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的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均进行CT(对照组)和MRI(观察组)检查,观察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检出率为95.71%。对照组的疾病检出率为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查检出病灶数量多于对照组,病灶大小比对照组更小,检查所需时间稍长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值,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测方法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检测方法满意度为91.43%,观察组检测方法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有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MRI检出率高,能发现更多的病灶,患者满意度好,虽然检查时间稍长,但整体效果优于CT检查,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功能性步态评价(FGA)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的组间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及分半信度,为临床提供评价工具.方法:121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平均年龄61.9岁)入选.两名评价者同时评定PD患者的FGA表现,进行组间信度分析.评价过程同时记录为视频资料,4周后其中一名评定者对视频资料进行二次评价,进行重测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来评价.分半信度:将FGA各单项以奇数项、偶数项分为两半,计算其分半信度.结果:FGA总分的组间信度和重测信度均为0.99,各单项组间信度波动于0.49-0.98之间,重测信度波动于0.91-0.99之间.FGA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为0.94,分半信度为0.97.结论:FGA用于评价PD患者的平衡及步态障碍,其组间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及分半信度极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指导下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 周后分别用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步行功能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型临床步态分析系统可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先前的研究曾发现动作分析对于步态的改变是敏感的 ,并提示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 ,PD)患者经专门的指导能成功地改变时间及空间的步态变数 (即步速、步长 )并达到较正常的步行。现在 ,我们开展了资料分析来检验Tinetti步态评价 (tinettigaitassessment ,TGA)是否是能提供临床可行的替代动作分析的评价方法及其检查PD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敏感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社区成年居民 ,10例PD患者作为PD组 ,另 10例年龄和性别上相匹配的作为对照组 ,参与者无其它影响步行的神经、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当参与者走过室内 7 4m的地板 ,侧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