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病理结果为对照观察骨结核与骨肿瘤的骨显像鉴别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结核、骨恶性病变患者56例,将其核素骨显像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骨结核与骨恶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行99Tcm-MDP骨显像的1817例骨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56例骨病理结果提示为骨结核及骨肿瘤的患者分组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结果:本研究中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肿瘤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有增多趋势。骨结核累及关节高达73%,并均出现在中轴骨;恶性病变可出现在中轴骨、四肢骨或同时出现在中轴与四肢骨。骨结核病灶的多发病灶中,比邻分布占优势,为83%;而骨转移瘤的无规律分布占优势,为84%。70%的骨结核病变呈放射性摄取增浓程度较低、分布均匀的表现,而80%骨转移瘤及70%骨原发瘤则表现出放射性的异常浓聚、分布不均匀的表现。结论:全身骨显像恶性病变多发及无规律地出现于中轴和四肢骨上,绝大多数病灶呈形态不规则及放射性分布不均匀。骨结核易累及中轴骨,多发病灶中比邻分布占优势,病灶摄取放射性较淡且均匀,易累及关节是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99m^Tc-MDP在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发性骨髓瘤在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局部ECT的影像特点,探讨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2004年9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骨显像的3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年龄32~80岁,由核医学医师集体阅片,结合X线影像表现、免疫球蛋白测定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异常影像进行诊断,所有患者皆经骨髓穿刺及(或)病理活检证实。结果 骨显像正常2例,骨显像表现为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26例。在单发病灶中的骨骼各部位分布为胸、腰椎各1例;左锁骨1例;骶骨3例,均为冷区表现;四肢骨2例,均伴有病理性骨折。在多发病灶中,骨骼易于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四肢、肩胛骨、颅骨、锁骨和胸骨。7例患者在治疗后复查骨显像,5例明显好转。结论 全身骨显像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灵敏手段之一,且非常适用于治疗中的随访和疗效观察。充分了解疾病的骨显像影像特点,并结合X线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在常规骨显像基础上适当应用断层显像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骨病患者99Tcm-MDP骨显像与其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81例骨病患者的核素骨显像与其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骨良、恶性病变,特别是结核与恶性病变影像学的规律及鉴别要点。方法对81例仅有骨痛或肢体功能障碍症状的骨病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与手术及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各病种自身来说,结核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多82%,其他良性骨病单发病灶比多发病灶多20%,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肿瘤多发病灶比单发病灶分别多36%和18%。恶性病变的病灶在中轴骨及外周骨同时出现(占18%),而良性病变则未见到。良性骨病病灶比邻分布明显多于无规律分布,占90%,而骨转移瘤无规律分布占84%。骨转移瘤及原发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病灶形态不规则(分别占82%及94%)、摄取放射性不均匀(分别占71%及76%)。骨结核病灶累及关节最多,占73%。结论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中除结核外的其他良性骨病以单发分布多见。恶性病变以多发分布多见,并可同时无规律地出现于中轴和外周骨上,绝大多数病灶形态不规则、摄取放射性不均匀。骨结核以多发及易累及中轴骨多见,病灶多形态规则、摄取放射性较均匀,极易累及关节是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所致棕色瘤的误诊原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4例棕色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分别因右上肢疼痛伴活动受限、右下肢跛行伴疼痛、右足疼痛、左上肢疼痛就诊,3例首诊于骨科,1例首诊于泌尿外科。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误诊为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组织细胞瘤、骨囊肿各1例,误诊时间3~18个月,平均9.75个月。后进一步观察发现~(99m)Tc-MDP全身骨骼显像呈PHPT骨病改变,术前~(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准确定位、定性并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亦证实为PHPT,确诊为棕色瘤,术后电话随访患者疼痛逐渐缓解并消失,部分患者已能从事一定体力劳动。结论棕色瘤临床表现不典型,若遇及原因不明的骨质疏松、骨折、骨痛等骨关节病的患者时,应及早行~(99m)Tc-MDP全身骨骼显像,同时~(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能够定位、定性甲状旁腺致病灶,其与~(99m)Tc-MDP全身骨骼显像联合检查有助于棕色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99mTc-MDP全身骨显像在不明骨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不明原因骨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47例患者经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阳性41例,阳性率为87.23%。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显像阳性5例(71.43%),12例骨转移瘤显像阳性10例(83.33%),8例多发性骨髓瘤显像阳性7例(87.50%),6例骨结核显现阳性4例(66.67%),14例骨良性病变显像阳性14例(100.00%)。结论:99mTc-MDP全身骨显像在不明骨痛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全身骨显像表现及骨髓显像对多发骨髓瘤骨损害的探测价值。方法 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按常规进行全颓有显像,显像剂^99mTc-MDP,其中22例有详细的X检查结果。结果 ①多发性骨髓瘤骨显像阳性率60.6%(32/46)。②骨显像大多表现为多发性异常浓聚骨病灶,以肋骨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胸椎、颅骨、腰椎、骨盆、四肢近端。③5例(10.9%)骨显像表现为顶骨放射性均匀增高,形似“帽状”;5例(10.9%0表现为双侧肱骨头和/或双侧股骨头放射性对称性异常增高。④X线检查阳性而骨显像阴性18.2%,多见于颅骨;骨显像阳性而线查阴性22.7%,多见于肋骨及肱骨头和股骨头;骨显像与X线检查少的患者。结论 ①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显像的阳经为69.6%。②多发性骨髓瘤的骨显像大多表现为全身多发放射性浓聚灶,多见于躯干骨,颅骨及双侧肱骨头和股骨头也较常见。③多发性骨髓瘤的骨显像可能有一定的特征表现:颅顶骨的“帽状”征及双侧肱骨头和/或双侧股骨头放射性对称异常增高。④骨显像与常规X线检查对多发性骨髓瘤的骨损害探测各有所长,二者相互补充,骨显像可以作为探测多发性骨髓瘤骨损害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是甲状旁腺激素(PIH)异常分泌增加,导致高钙血症和低磷酸血症,引起骨代谢异常变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痛,骨纤维囊性变,甚至病理性骨折的疾病,其骨显像一般呈“超级骨显像”(即全身骨放射性摄取增加,双肾不显影,或显影较淡)。而本例患者骨显像较为特殊,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沉等多项指标的异常率>50%;骨髓涂片检查示瘤细胞>10%18例;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38阳性率100%;16例骨骼疼痛者行(-)骨显像检查,诊断骨折7例,骨代谢活跃8例,溶骨性损害1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和漏诊.血液、尿液等常规筛查,骨髓细胞涂片检查、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MR全身弥散扫描在多发性骨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R全身弥散扫描(WB-DWI)在多发骨转移瘤及骨髓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7例多发骨肿瘤性病变患者(其中多发骨转移瘤47例,多发骨髓瘤10例)及12例正常志愿者进行WB-DWI检查。选取胸椎、腰椎及髂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正常志愿者及多发骨肿瘤性病变在WB-DWI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其ADC值范围,通过比较ADC值差异探讨WB-DWI在多发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同时计算多发骨转移瘤患者通过WB-DWI找到原发灶的阳性病例数的比率。结果:与正常骨质相比,多发骨肿瘤性病变在WB-DWI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多发骨转移瘤病灶ADC值高于多发骨髓瘤,且两者的ADC值均明显高于正常骨质(P<0.01)。在多发骨转移瘤患者中,WB-DWI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74.5%(35/47)。结论:通过比较多发骨转移瘤及多发骨髓瘤ADC值的差异,能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WB-DWI对原发灶的显示,亦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资助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由于MM临床表现多样,易与骨转移瘤、老年性骨质疏松、肾小球肾炎、甲状旁腺亢进症等病症发生误诊;常常处理不当。治疗不及时,给患者带来一毫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甚至延误疾病的治疗;且近十年来MM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现增高趋势。对此,本文采取回顾总结的方法,笔者根据近年我科确诊的5例MM,谈谈高原藏族人群中MM临床表现、年龄性别分布、MM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以便减少误诊或漏论率,提高确诊率及病人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抗生素缓释能力,部分人工骨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以人工骨作为抗生素缓释载体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体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以异体骨作为抗生素载体可在抗感染的同时促进骨缺损愈合.由于不同载体在抗生素负载、缓释能力以及骨传导、诱导作用等方面各有优劣,因此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应根据不同患者选取不同的载体,并对载体制作工艺进行不断改进,使其从仿生学意义上更接近人骨组织,进一步增强其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同时具有更强的抗生素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山富彦 《中国临床康复》2012,(44):8261-8264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是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但在椎骨折机骨融合中效果仍少见报道。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78例,根据植骨材料不同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骨。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Bony cyst is a kind of common benign bone disease, for which, cause is unclear. Multiple bony cyst is rare in clinic. It is supposed metabolic and genetic factors may be involved. People aged 5~ 15 years are commonly affected population (Female: Male 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通过骨显像了解骨质疏松状况.方法:18例患者,男5例,女13例,年龄50~88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骨密度检查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与骨密度检查均取第L1~L4和股骨颈,并勾画感兴趣区(ROI),然后分别测定各部位ROI放射性计数和骨密度值,计算骨显像各部位ROI值与同侧股骨中段ROI值的比值,观察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显像L1~L4各部位ROI比值与其骨密度值呈显著相关,而且,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的ROI比值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股骨颈的ROI比值与其骨密度无显著相关.骨显像L1~L4的ROI比值与其相应部位骨密度测定值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放射性核素SPECT骨显像腰椎ROI比值与其对应部位的骨密度值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可通过其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和综合评价组织工程化骨替代材料并用于修复骨肿瘤所导致的骨缺损。方法制备狗和人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提取牛骨形成蛋白(bBMP)并经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将bBMP与DBM用直接掺和的方法复合后,再与骨水泥(BC)混合制成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后备用。56例下肢骨肿瘤患者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后,应用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对遗留的骨缺损进行修复重建。结果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很强的生物力学强度和成骨诱导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可塑形性。临床应用56例,经平均9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患肢膝关节功能评价,优52例(93%),良4例(7%),优良率100%。结论bBMP、DBM和BC组织工程化复合骨修复替代材料是目前修复骨缺损理想的产品,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背景:异种生物骨经适当理化方法处理及高温锻烧后能够形成具有与人骨结构相近的天然网状孔隙结构的陶瓷样异种骨,具有三维立体孔隙-网架结构,有利于种子细胞的黏附、增殖。
  目的:观察以高温煅烧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以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高温煅烧骨为支架材料,复合构建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全麻下分批次拔除羊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去除远中根与第二前磨牙近中根间牙槽嵴间隔,形成5 mm×5 mm×5 mm骨缺损区域。将12只实验羊随机等分为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分别在左侧下颌术区放组织工程化骨和单纯煅烧骨,所有动物右侧均作为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高温煅烧骨呈白垩色,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空间。孔隙率(66.10±1.32)%,孔径范围137.44-538.72μm。干细胞接种到煅烧骨24 h后可见细胞黏附支架上,7 d后分泌胞外基质,细胞与基质分界不清。X 射线可见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植入材料包埋在术区,煅烧骨边缘有一圈低密度阴影。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侧骨小梁形成,对照侧无明显骨生成。提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煅烧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较好的修复牙槽骨缺损,是修复小范围骨缺损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