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 目的 通过对社区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者应用间隙导尿(IC)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为康复专科护士制订IC规范及实施康复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对上海社区脊髓损伤康复的“中途之家”SCI神经源性膀胱者76例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IC应用情况和IC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48.7%排尿方式应用留置导尿;21.6%采用叩击或腹压排尿;5.3%应用IC。影响IC应用的主要因素:92.1%SCI者担心引发尿路感染;88.2%SCI者担心增加尿道损伤几率;82.9%SCI者认为留置导尿比间隙导尿经济,长期IC耗材费用增加;69.7%SCI者认为IC操作麻烦;65.8%SCI者缺乏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56.6%SCI者认为SCI无法恢复而安于现状;21.1%SCI者对腹压排尿的危害不了解等。结论 康复专科护士根据影响SCI者应用IC的主要因素,制订适合SCI者的健康教育和IC操作规范,提高SCI神经源性膀胱者正确应用IC的认知状态,有利于SCI者正确使用IC,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SCI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的护理管理.方法 3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间歇导尿术.结果 34例患者通过间歇导尿术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结论间歇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巧霞 《现代护理》2005,11(7):549-549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的护理管理。方法 3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间歇导尿术。结果 34例患者通过间歇导尿术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结论 间歇导尿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具有重要的康复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个阶段的康复护理。认为全面的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膀胱功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46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无菌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根据残余尿量确定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全部患者经间歇导尿治疗,排尿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13例患者经30~50 d的间歇导尿,残余尿量少于80 ml停止导尿;25例形成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8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术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56.18,240.31±93.58,t=6.26,P<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χ2=21.37,P<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χ2=10.37,P<0.01)。结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术对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行常规留置导尿术,观察组行间歇导尿术。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细菌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行间歇导尿术和膀胱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道口有菌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6%,患者满意度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术有助于增加患者的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维持膀胱近似生理状态,同时减少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脊髓损伤患者对各种排尿方式的接受度与满意度。方法对76例脊髓损伤住院康复患者进行排尿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61例患者能按照医生建议的方式进行排尿;15例不能。按使用频度顺序排列,脊髓损伤患者实际采用的排尿方式依次为间歇导尿(间导)43.4%、扣击或挤压排尿34.2%、留置尿管2.6%、外部集尿器(自动排尿)3.9%及其他综合方式15.8%。女性多趋向用间导。使用这些方式的总满意度为77.63%。结论医务人员不仅应根据患者的医学情况,而且还应根据患者的社会心理情况综合考虑,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方式提出合理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夜尿频多的影响。方法1例颈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期间,每晚7:00至次日1:00,导尿不规律,间隔时间短,尿量多,对其采取调整饮水计划、穿医用弹力袜及盆底肌训练的方法。结果患者导尿间隔时间延长,尿量控制在正常范围,恢复规律间导。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间歇导尿患者维持膀胱的正常功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 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适宜进行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92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教会其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的方法以及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结果 95.00%患者及家属出院前均掌握了正确的清洁间歇性导尿的方法,依从性较好。出院后随访3个月,15.07%的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达到良好预期效果。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对清洁间歇性导尿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的因素,构建其Logistic预警模型。方法: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测量膀胱安全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内压力值、膀胱内最终压力值等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排尿的影响因素。结果:骶以上损伤者,有排尿的患者最终膀胱压力值明显高于无排尿的患者(P<0.05),而膀胱安全容量明显低于无排尿的患者(P<0.05)。同时,病程也明显较无排尿的患者更长(P<0.05)。骶以下损伤者,各指标无明显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初始尿意膀胱内压力值、膀胱内最终压力值、膀胱安全容量和病程为排尿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膀胱内最终压力值和病程为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膀胱最终压力值高的患者其排尿的可能性是膀胱压力低患者的8.745倍(P<0.05),而病程越长,患者排尿的可能性越大(P<0.05)。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Logistic预警模型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假设检验结果为z=5.787。结论: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的相关因素较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干预和治疗,尽快建立平衡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非手术病人泌尿系管理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巍  张晓萍 《护理研究》2006,20(24):2170-2171
综述了国内脊髓损伤后非手术病人泌尿系管理的重要性和现状,包括膀胱的排尿生理以及外部集尿器、留置导尿、间歇清洁导尿、手法排尿、反射性排尿和中医针灸等膀胱功能恢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