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压力泵治疗仪预防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 2012年 1月-2012年 6月我院骨科48例全髋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同期40例全髋置换术后使用压力泵治疗仪辅助治疗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 DVT形成情况及静脉栓子检出率、栓子直径。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10 d均没有发生 DVT,观察组静脉栓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且栓子以自行吸收栓子(直径0.1 cm~0.3cm)为主。结论 全髋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压力泵治疗仪能有效降低静脉栓子形成的危险,预防 DVT的发生,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4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使用足底动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1例行双下肢手法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在术后3、7、14 d使用彩色多普勒检查下肢远近端有无静脉血栓,同时测量大腿的周径。结果观察组2例患者、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x^2=3.88,P<0.05;两组下肢周径比较,P<0.001。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骨科住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A组;半髋人工关节置换术23例,设为B组。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6月、12月的髋关节活动评分(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与前倾角、髋臼完好率、髋臼磨损与增生的发生率等。结果 1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方面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月、12月随访,A组Harris评分、假体髋臼外展角、假体髋臼前倾角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髋臼完好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髋臼磨损、增生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假体松动情况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由骨科医护人员给予指导,观察组由康复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分别于术前、干预2周后采用Harris髋关节等级评分、术后下地天数、术后行走天数及患髋屈曲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周,2组患者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及行走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可以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CPM机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连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MP)在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2例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膝关节以不痛为原则最大屈曲角度。结果研究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达到最大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PM用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持续被动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踝足部早期主动运动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足踝关节主动运动对患者疼痛和下肢肢体周径的影响,评价其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2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例,对照组术后按常规护理,实验组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踝关节主动运动。比较两组术后患肢肢体肿胀及术后患者疼痛情况。结果术后第2,3,5,7天实验组患肢肢体周径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踝关节主动运动能改善患者肢体肿胀,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采用电针刺配合耳穴压豆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髋置换术后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在术后6 h麻醉药性消失时,给予电针刺治疗,针刺居髎、阳陵泉、昆仑、肾俞、环跳及足三里等穴,每日1次,共3次;电针治疗结束后即予耳穴压豆治疗,共3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内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 d每天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能缓解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髋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半髋置换术,观察组给予全髋置换术,评估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均显著,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为单膝置换,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按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统一康复指导。实验组于术后14~20h开始使用足底泵,应用时间为根据患者情况确定,2次/d,每次30min;对照组不使用足底泵。每天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腓肠肌疼痛程度,可疑深静脉血栓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实验组下肢肿胀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对照组下肢肿胀2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能够有效地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均为单膝置换,由同一术者进行手术,按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统一康复指导。实验组于术后14~20h开始使用足底泵,应用时间为根据患者情况确定,2次/d,每次30min;对照组不使用足底泵。每天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情况,腓肠肌疼痛程度,可疑深静脉血栓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实验组下肢肿胀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对照组下肢肿胀2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5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足底泵能够有效地减少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康复管理及其疗效评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金刚 《中国康复》2010,25(4):270-27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康复管理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70例膝TKR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85例,均接受TKR手术及常规的治疗与护理,术后CPM机功能训练。康复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制定管理程度:术前健康教育;术后分期康复治疗,主要为呼吸、肌力及关节活动度(ROM)训练,平衡功能、本体感觉、步态和独立转移能力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测定。结果:术后7及14d时,2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OM测评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0.01)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0.01)。结论:TKR围手术期康复管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实验组应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伤后7d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宗婷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72-107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及足底静脉泵(A-V泵)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6月~2005年6月行THR的患者40例,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20例间歇性应用A-V泵。全部患者于术前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晨测下肢髌上、髌下、踝上10cm周径,术后7d用多普勒超声仪来诊断DVT。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下肢周径明显增加(P<0.05),第3天时足底静脉泵组下肢周径明显较低分子肝素组小(P<0.05),7d后两组逐渐缓解,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在低分子肝素应用组,4例发生DVT(20%),其中2例为近端血栓、2例为远端血栓;A-V泵组,1例(5%)发生DVT,为近端血栓。两组中血栓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A-V脉冲系统可以显著地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血栓形成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 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华法令钠、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粒化地奥司明片,1350 mg/次,3次/d,连用4 d,然后改为900 mg/次,2次/d,连用10 d。观察2组患者溶栓效果及治疗前、治疗10 d、治疗30 d时左右踝周径、左右腓肠肌周径。结果治疗组溶栓有效率为74.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8.6%;2组治疗后左、右踝周径和左、右腓肠肌周径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减少的更加明显(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奥司明能够明显减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模式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温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结直肠外科连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下肢DVT。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手术全程采用对应的IPC模式预防下肢DVT。试验组Ⅰ采用IPC双足模式,足底气囊加压13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6 s,放松12 s。试验组Ⅱ采用IPC双小腿模式,气囊于小腿序贯加压80 mmHg,持续12 s,放松24 s。试验组Ⅲ采用IPC双小腿+大腿模式,气囊分别从足踝、小腿、大腿部位序贯加压80、70、60 mmHg,持续24 s,放松24 s。比较4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4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Ⅲ:麻醉诱导前和拔管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静脉管径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下肢DVT发生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4组术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 术中IPC足模式和IPC小腿模式均能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预防腹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天血栓发生,且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使用空气波治疗仪对腰椎术后病人肢体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情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腰椎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第1天,双下肢应用POWER空气波治疗仪治疗;对照组在临床常规手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或低分子右旋糖苷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双下肢静脉管壁光滑度,肢体肿胀、疼痛程度。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病人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和腓肠肌压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x^2=8.7~17.5,P〈0.01)。治疗组治疗2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4、31.2,P〈0.01)。结论空气波治疗仪能明显减少腰椎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把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后4d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个人行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时间为10d。结果治疗后10d时试验组的疼痛分数为2.26±0.78、肿胀指数为5.66±2.06、凝血综合指数为2.36±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疼痛分数为2.98±1.87、肿胀指数为6.98±1.99、凝血综合指数为3.18±1.3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试验组疼痛分数、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低分子肝素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入院后第1天至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28例,未行抗凝措施.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7d和14d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评估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入院后1d,7d复查头颅CT,评估是否发生颅内再出血.结果观察组32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8.6%),其中6例(21.4%)发生在瘫痪侧,7例(25.0%)发生在腘静脉以下,有症状者2例(7.1%),经治疗后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3.6%).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各1例,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均稳定.两组间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栓塞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28.6%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膝关节周围原发骨肿瘤患者,行肿瘤假体置入和病变切/刮除植骨钢板内固定后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目的:探讨成人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血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首诊为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的成年患者,随机入选40例治疗前均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再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膝部原发性骨肿瘤切/刮除行假体置换或钢板内固定后予以常规护理及物理预防措施;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利伐沙班10 mg/d口服,连续14 d。治疗后1个月随访评价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发生深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提示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肿瘤患者治疗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自制分层搭扣式脚垫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使用分层搭扣式脚垫预防DVT,对照组使用普通脚垫预防DVT,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肢肿胀消退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住院时间研究组为(6.80±1.26)d,对照组为(7.47±1.81)d;肿胀消退时间,研究组为(4.47±1.28)d,对照组为(4.90±1.75)d;两组住院时间和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3.034,-1.986;P〈0.05);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研究组为4%,对照组为14%;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上,研究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2%,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骨关节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31,-3.129;P〈0.05)。结论自制分层搭扣式脚垫能有效预防HR术后DVT的发生,可以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