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脑卒中是全球致残的最常见疾病,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准确评定可更好的指导康复治疗并改善预后。大脑皮质兴奋性是脑卒中康复及预后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临床评估多采用量表,精确性差,无法定量评定患者大脑兴奋性情况。由经颅磁刺激诱发的运动阈值及运动诱发电位是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可定量评估大脑皮质兴奋性。近年来,经颅磁刺激成对脉冲刺激模式诱发的短间隔皮质内抑制及皮质内易化已成为皮质兴奋性相关研究的新方向。经颅磁刺激诱发的相关皮质兴奋性评价指标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评估及预后参考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有关指标的特性及其在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是为了解经颅磁刺激的预测价值。选取 2 0例脑卒中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人群 ,在运动皮质及颈椎间进行磁刺激 ,并记录肌电图反应 ,对中枢运动传导时间、静息运动阈值等参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 0例患者中在 2、3、4ms刺激间隔时 ,患侧皮质内抑制作用明显降低 ,且对磁刺激的运动阈值与 6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分值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故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早期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兴起, 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作为新的神经调控治疗, 其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疗效已被证实。本文通过综述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和外泌体在脑卒中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并进一步探索了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影响外泌体表达水平来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以期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作为一项全新的神经生理刺激技术,已在实验室和临床广泛应用。对帕金森病而言,经颅磁刺激可用于研究其病理生理、诊断、疗效评价,同时经颅磁刺激还能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中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1个RCT,376例患者。3个低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2~4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02,95%CI(2.56,19.47)],其余8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如何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及传导功能的恢复仍是医学临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以往已证实磁刺激在动物模型上应用安全性的基础上,探讨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和组织学变化。目的:观察经颅运动皮质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和组织学变化,探讨其促进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地点和材料:1998/1999实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手外科研究所动物实验室和肌电图研究室、复旦大学电镜中心和复旦大学病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为20只雄性SD大鼠(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医动字第02-33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磁刺激组,并用苦味酸标记编号,每组10只(1~10号)。干预:建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磁刺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开始作经颅皮质磁刺激(刺激频率为6次/min,磁场强度为1T),1次/d,20min/次,共20次。对照组不作磁刺激,但同样置于和磁刺激组相同的笼内,1次/d,20min/次,共20次。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分别观察磁刺激对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经颅磁刺激和对照组受损坐骨神经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和周围神经髓鞘结构和数目。结果:磁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2.65&;#177;0.07),(0.47&;#177;0.21)ms]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直接神经电刺激检查时均较对照组[(3.46&;#177;0.53),(2.27&;#177;0.88)ms]缩短,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快,但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磁刺激组可见大量新生髓鞘(12826&;#177;1678),其数目较对照组(6506&;#177;779)多,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磁刺激组髓鞘的结构也较对照组清晰完整。结论:经颅运动皮质区磁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原因导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往往欠佳。运动皮质刺激(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MCS)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治疗慢性疼痛的方法,因其对疼痛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近年来,更多的运动皮质刺激技术方法得以发展,镇痛效果也不断提高。本文主要梳理了在疼痛治疗中,硬膜外运动皮质刺激(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 eMCS)、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repetitive stimulation,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的临床疗效和镇痛机制,以期推动运动皮质刺激镇痛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20)、磁刺激组(n=20)和联合组(n=20)。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健侧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镜像疗法。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以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下肢FMA-LE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其中磁刺激组和联合组FMA-LE评分、BBS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且联合组各项指标改善最为显著(P<0.05)。 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近5年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方法 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1.R6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年发文量逐年上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Abo Masahiro,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山大学。热点关键词为大脑皮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皮质兴奋性、可塑性等。突现强度排在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单侧空间忽略、脑卒中后、神经性疼痛、皮质可塑性、经胼胝体抑制。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相关研究的热度逐年上升,未来可关注经颅磁刺激对单侧空间忽略、神经性疼痛等的治疗效果,可进一步研究经颅磁刺激对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6月收治同类的4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认知干预、心理干预、音乐放松,分别在干预前1d、干预后10d、20d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重复测量方法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升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