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瘫高危儿不同时期干预的预后临床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开始干预脑性瘫痪高危儿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干预时间的不同,将95例临床诊断为脑瘫高危儿分为早期干预组(48例)及晚期干预组(47例);早期干预组在新生儿期即接受系统干预,晚期干预组在6个月以后进行干预,并在6、9、12、18月龄时进行运动发育和智力测定。结果早期干预组平均智力发育指数(MDI)高于晚期干预组(P〈0.05),早期干预组平均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早期干预组脑瘫、智能低下发生例数明显低于晚期干预组。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尽早干预可改善其智力及运动发育,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减少伤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62例具有高危因素患儿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0),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MDI和P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降低其他功能障碍上,干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果:干预组在降低脑瘫发生率上存在一定优势。结论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和促进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综述脑瘫高危儿标准与监测,早期干预操作模式、措施与效果,探讨适合国内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高危儿监测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5.
高危儿监测及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头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有脑性瘫痪的潜在危险。脑性瘫痪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脑性瘫痪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但在临床上要做到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为此,作者对新生儿科2003年5月-2004年8月出院的255例高危新生儿进行了监测,并对筛查出的脑性瘫痪儿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目的:通过分析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探讨降低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生率和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的有效途径。方法:对195例平均月龄为(2.50±1.45)个月的高危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前或治疗初期明确诊断脑瘫者34例,平均确诊月龄(4.42±2.17)个月。可疑脑瘫161例。康复评定采用Gesell量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综合方法。结果:在平均月龄(9.65±3.00)个月时治疗结果显示,34例明确诊断脑瘫患儿中,19例(55.9%)正常,12例(35.3%)临界正常,3例(8.8%)异常。可疑脑瘫的161例高危新生儿中,154例(95.7%)正常,7例(4.3%)临界正常,无一例异常。140例颅脑影像学异常者中,120例(85.7%)正常,17例(12.1%)临界正常,3例(2.14%)异常。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儿等高危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对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干预后智力发育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瘫高危儿分成 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仅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两组患儿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发生脑瘫后的治 疗相同。结果:干预组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我照顾、认知社交四部分内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且DQ分级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中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5)。结论:对脑瘫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能有效改善智力及运动发育,减少伤残,降低脑瘫、癫痫的发生 率。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高危儿早期观察及综合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小儿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所遗留的残留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同时合并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功能障碍、视觉障碍等。临床表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患脑性瘫痪的概率比较大,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预防高危儿发展成为脑瘫患儿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对于高危儿早期症状的观察、早期异常姿势的发现及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开始康复干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我院出生后14d、有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35分的新生儿(225例)作为脑瘫高危儿纳入研究对象,剔除失访、死亡及被诊断为其它疾病患儿11例,最后完成本研究214例,其中男117例,女97例。根据患儿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时的月龄分为Ⅰ组(42例)、Ⅱ组(47例)、Ⅲ组(37例)和Ⅳ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月龄≤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包括住院康复干预和家庭康复干预),以住院康复干预(2~3周)-家庭康复干预(4~6周)-住院康复干预(2~3周)的模式进行,在患儿整体发育接近或达到正常发育水平时,则停止住院康复干预改为单一的家庭康复干预;将未接受正规康复干预仅接受家庭康复干预的63例脑瘫高危儿作为家庭康复干预组(Ⅴ组)。住院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合理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物理因子疗法、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认知训练、引导式教育、支具及矫形器;家庭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订详细、规范、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教会家长正确执行运动处方及简单的手法治疗,并要求家长在家庭完成康复干预,每日1~2次按运动处方做运动同时进行手法治疗,每次35~45min,每1~2个月到门诊定期复诊。分别于脑瘫高危儿出生后3、6、12、24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检测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能力,并记录各时间点GMFM评分;统计各组住院总时间以及临床诊断为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例数;统计各组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一般、差)例数,计算各组预后优良率。 结果 ①月龄3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依次明显增高,分别为(5.00±1.89)、(6.80±1.55)、(8.44±1.26)、(11.10±1.72)和(12.70±1.64)分,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龄6个月时,Ⅰ组、Ⅱ组、Ⅲ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39.10±7.95)、(40.60±3.68)和(43.40±3.84)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低于Ⅳ组[(49.90±3.32)分]和Ⅴ组[(52.40±1.4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龄12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177.20±16.92)、(172.10±13.81)、(157.50±18.93)、(163.00±9.04)和(178.50±4.72)分,其中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Ⅴ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Ⅱ组、Ⅴ组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月龄24个月时,Ⅰ组至Ⅴ组的GMFM评分依次逐渐降低,分别为(218.64±16.07)、(211.10±13.14)、(201.80±11.54)、(193.20±12.33)和(185.40±10.74)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组住院总时间最长,其次为Ⅰ组和Ⅱ组,Ⅳ组住院总时间最短,Ⅴ组未住院;Ⅰ组住院总时间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组和Ⅱ组的脑瘫发生率(38.10%和29.79%)明显高于Ⅲ组(21.62%)、Ⅳ组(12.00%)和Ⅴ组(3.17%),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的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7.14%和10.64%)显著低于Ⅲ组(56.76%)、Ⅳ组(68.00%)和Ⅴ组(36.51%),除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Ⅰ组至Ⅴ组在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率依次显著下降(Ⅰ组88.10%、Ⅱ组78.72%、Ⅲ组62.16%、Ⅳ组48.00%、Ⅴ组31.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脑瘫高危儿及早进行正规康复干预尤其重要,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最佳;出生后3~6个月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次之,但仍较理想;而在出生后6~12个月和出生后12~24个月才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依次显著递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CE)对高危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疗效。方法98 例3~12 个月高危儿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CE 干预,每天2~3 h,每周5 d,于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编制的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0~6 岁)进行发育商(DQ)测定。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过6 个月的CE 干预,观察组DQ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CE 可有效促进高危儿在运动、认知、言语、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2.
早期物理治疗对改善脑瘫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将患儿父母作为治疗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运动发育有较大影响。脑瘫高危儿的早期治疗主要包括Vojta 法、Bobath 法及Doman-Delecato 法等,而其中Vojta法呈现出决定性优势。目前还缺少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案在脑瘫高危儿中应用疗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6例早产儿(干预组)临床上对症处理,保持体温,正确哺乳,干预措施为抚触、婴儿操、听觉刺激、视觉刺激等。96例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于月龄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进行评定。结果第6个月时,干预组的MDI落后于对照组(P〈0.05),但PDI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12个月时,两组婴幼儿的MDI和PD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第18个月时,干预组的MDI和PD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高危新生儿的监测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1993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北京市部分城区出生的540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高危新生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面监测,对具有脑瘫早期症状、体征及DDST(DenverDevelop-mentalScreeningTest)测查可疑者作Gesell检查57例,其中运动发育商数(DevelopmentalQuotient.DQ)不正常者占66%。结合头部CT或(和)MRI检查,1岁以内确诊的有8例,同时进行了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对脑瘫的早期发现、诊断与干预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未成熟儿的出生,对减少脑瘫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不安运动阶段全身运动(GMs)质量的影响。方法315 例不安运动阶段早产儿分为早期干预组(n=160)和对照组(n=155)。早期干预组在婴儿入住新生儿科后,采用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正常喂养。干预前后比较两组患儿各类GMs 分布。结果干预前,两组间扭动阶段GMs 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0.641, P=0.726)。干预后,早期干预组正常不安运动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8.710, P=0.003),而不安运动缺乏数少于对照组(χ2=5.685, P=0.017)。结论早期干预可提高正常不安运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脑瘫高危儿家属对脑瘫知识、早期干预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方法对200名脑瘫高危儿家属进行脑瘫与早期干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场调查。结果脑瘫高危儿家属对脑瘫的概念、相关的高危因素及早期症状了解普遍缺乏,对早期干预的态度一般不积极,行为不理智。结论加强脑瘫高危儿家属对脑瘫及早期干预的教育应为有效开展脑瘫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早期生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按不同的出生时间分为2组,每组30例。2009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对照组,只接受婴幼儿系统管理,进行常规育儿;2010年1-12月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为观察组,采取认知、语言、情感、抚触、被动体操、主动运动训练和营养支持等早期综合干预。干预3个月后,对2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患病率,新生儿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喂奶的科学合理性所占比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后3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的追赶生长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促进早产后的早期生长。  相似文献   

18.
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及脑性瘫痪的早期治疗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目的 :通过探索脑性瘫痪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的方法 ,并观察其疗效 ,试图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方法 :对 90例平均月龄为 (3 .83± 2 .56)m的可疑脑瘫高危儿及脑瘫患儿 ,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康复评定采用Gesell量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功能评定等综合方法。结果 :经过约 2年的康复治疗和追踪观察 ,2 2例治疗前明确诊断脑瘫的患儿 ,68.2 %治愈 ,1 8.2 %临界正常 ,1 3 .6 %异常。可疑脑瘫早期的 68例高危新生儿 ,除 3例失访外 ,65例全部成为正常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 :对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脑瘫后遗症的发生。脑瘫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脑瘫并非是不可治愈的疾患  相似文献   

19.
超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脑瘫及智能发育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脑瘫及智能发育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63例高危新生儿分为两组,干预组83例,除常规治疗外,施行早期环境干预和康复功能训练,出院后依据0~3岁小儿智能发育规律及教育大纲,随访干预治疗至2岁;对照组(常规育儿)80例,只接受常规治疗及常规育儿指导和评估。结果干预组神经行为评分第3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在3、6、12、18、24个月的发育商(DQ),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高危新生儿发育落后及后遗症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环境干预、系统的康复功能训练,以及足够的治疗疗程和随访可降低高危新生儿脑瘫和智能低下的发生率,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