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 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在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_F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1例脑卒巾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两组各活动肢体间比较除AEMG斜率均值外MF、MPF、AEMG及MF斜率及MPF斜率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活动肌肉间比较MF、MPF、AEMG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MF斜率、MPF斜率及AEMG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肢体因素四个水平间比较除偏瘫组患侧与健侧之间的MF和AEMG、AEMG斜率均值和偏瘫组患侧与正常组左侧的MPF斜率均值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参数在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活动肌肉因素4组肌肉间对比:主动肌与拮抗肌以及协同肌AEMC、MPF差异有显著性,协同肌之间MF、MPF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拮抗肌与协同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进行线性功率谱分析和平均肌电值及疲劳试验分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别是活动肢体因素,原因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记录胸锁乳突肌不同体位姿势时的表面肌电图以评估其疲劳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表面肌电图仪,用双电极引导法对8名健康受试者的胸锁乳突肌进行等长收缩和屈伸疲劳状态下的检测。观察指标为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在头平视、头前屈、头后伸、深吸气、头旋转、头强力前屈等姿势下记录右侧胸锁乳突肌的表面肌电图。结果:头平视位60s时MF为33.00±2.12,MPF为51.00±4.33; 头前屈位60s时MF为28.50±1.51,MPF为58.00±3.13;头后伸位60s时MF为23.00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过零点率(ZCR)。结果AIS患者顶椎区凸、凹侧MF、MPF、ZCR波形曲线波幅较其他测试部位低平、数值降低,MF斜率(MFslope)、MPF斜率(MPFs-lope)、ZCR斜率(ZCRslope)随运动负荷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递减。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椎旁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眼轮匝肌表面肌电特征,为面肌痉挛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面肌痉挛门诊患者60例,采集患者放松状态下及做最大自主收缩闭眼动作时健、患侧眼轮匝肌表面肌电值,观察指标为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平均肌电值(AEMG);同时予以Cohen量表评估,分析两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 结果:在放松状态下,面肌痉挛患者健、患侧眼轮匝肌AEMG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患侧MF、MPF值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收缩状态下,健、患侧MF、MPF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健、患侧AEMG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相关性研究中,表面肌电值与Cohen量表间无相关性。 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存在特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临床诊断、评估面肌痉挛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 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 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 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 )患者上肢无负重和负重情况下上肢肌群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方法:26例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2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在坐位上肢屈肘无负重和负重1.5kg的静态运动负荷下,采用表面肌电对肱二头肌及屈腕肌群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PD组中位频率(MF)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高于对照组(P<0.01),而平均肌电值(AEM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D组的肱二头肌MF值、MPF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PD组无负重的MF和MPF均值均大于负重时(P<0.05,0.01),而无负重时的AEMG小于负重时(P<0.01);无负重时肱二头肌的MF均值、MPF均值均小于屈腕肌群(P<0.05,0.01)。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上肢肌群运动单位募集过度,肌力下降,其中以前臂肌群或上肢无负重时最明显,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反映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一侧肢体疲劳负荷条件下对侧相应肌肉的sEMG信号变化特征。方法:10名女性受试者完成两臂不同负荷等长疲劳实验,同时记录两侧肱二头肌sEMG信号并考察线性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MF)和非线性指标复杂度(C(n))、确定性线段百分比(%DET)的变化特征。结果:30%受试者出现对侧肌肉MF斜率的随变现象,且观察臂MF下降百分数为负荷臂下降百分数的50%以上;对所有受试者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指标变化斜率的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MF,C(n)及%DE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EMG斜率存在显著性差异(t=-4.342.P〈0.01)。结论:一侧肱二头肌等长疲劳负荷对对侧未疲劳肱二头肌AEMG斜率变化有显著影响,存在对侧肌肉MF斜率的随变现象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可能是中枢神经双侧交叉控制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比较二者的EMG信号时域和频域特征,探讨腰痛深层多裂肌功能状态变化。方法:选取22例cLBP患者(10男12女)和30例健康对照者(15男15女)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头导入不锈钢丝电极(直径0.16mm)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两组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其频率的特征差异。结果:cLBP腰部深层多裂肌EMG信号时域指标AEMG、RMS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频域指标MF、MP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Fs、MPF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0.001)。结论:最大等长收缩运动中,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电活动异常,可能是持续疼痛刺激引起多裂肌募集能力降低,耐力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均在专业的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一次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Biering-Sorensen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方法,于腰部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处记录核心稳定性训练前和训练后即刻的表面肌电信号,并提取平均肌电值(AEMG)、中位频率值(MF)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训练前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均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4、6.06、4.02,P均<0.05);训练后的痛侧竖脊肌MF值、多裂肌MF值、多裂肌AEMG值仍小于非痛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6.27、4.12,P均<0.05);训练后痛侧竖脊肌与多裂肌AEMG值较训练前增大,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65、1.23,P均>0.05);训练后痛侧多裂肌MF值较训练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激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核心肌群,可针对性的应用于深层核心肌群多裂肌的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探讨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活动的EMG信号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人群多裂肌功能状态差异。方法:31例健康受试者(15男,16女)采用针头导入0.16mm钢丝电极线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多裂肌AEMG、RMS明显大于女性(P0.05);两组间频域指标MF、MPF、MFs、MP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双侧多裂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丝电极能够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深层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不同性别健康人群深层多裂肌EMG的差异性为设置多裂肌正常肌电值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对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32例产后下背痛患者按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d/周,共计4周。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疼痛相关的视觉模拟量表法(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于治疗后使用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评价患者竖脊肌的痛侧和对侧表面肌电信号(sEMG)活动,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VAS和SCODI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侧的竖脊肌的MF、MPF均较对照组痛侧下降、AEMG较对照组痛侧升高(均P<0.05)。结论:常规康复基础上辅以悬吊运动疗法能够明显改善产后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sEMG变化亦提示悬吊运动疗法对患者竖脊肌功能水平和疲劳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腕-肘关节为例,探讨不同水平运动负荷诱发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与各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关系。方法:采集10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不同负荷水平(30%、55%、80%MVC)下疲劳过程中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的表面肌电信号和各关节在疲劳前后的MVC。结果: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分别诱发前臂和上臂肌肉疲劳过程中,腕、肘关节最大屈肌肌力明显下降且具有明显负荷强度效应:BB和FCU的MPF与MF单调递减且下降率具有明显的负荷强度效应;不同负荷强度下BB和FCU的MPF和MF下降斜率与肘、腕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下降比值之间有明显相关。结论:局部肌肉疲劳过程中MPF和MF下降率变化能够对相应关节最大肌力变化作出比较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