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脓肿留置引流管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淑妍  邢海霞 《齐鲁护理杂志》2003,9(10):765-765,768
近年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 10例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例中男 7例 ,女 3例 ,4 5~ 75岁 ,平均置管治疗 14d ,全部治愈。2 护 理2 1 保持肝内引流管的固定、通畅 ,防止扭曲、阻塞和脱落。穿刺部位敷料每日更换 1次。2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 2h测血压 1次。病情稳定后 ,6h测 1次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及穿刺处有无渗血、疼痛。每日测体温 4次 ,发热患者按发热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卧床休息 ,每日护理口腔 2~ 3次。2 3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 观察腹痛的性质和程度 ,有无局部或者全腹…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79例恶性肿瘤引起阻塞性黄疸的患者行超声引导PTCD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腹膜刺激征及出血症状,并记录胆汁引流量,监测置管后1周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结果 72例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达91.1%,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40例内镜下行金属支架置入术,严密观察患者的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是否改善。结果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经过顺利,解除和缓解了胆道的梗阻和狭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术后无胆瘘、胆道出血和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准确的术中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及对恶性阻塞性黄疸行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严密观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电根治术后保持腋下负压引流管有效负压的护理经验。方法 了解负压引流管放置的具体位置,负压引流装置的组成,掌握引流管护理的关键及注意事项。结果 保持有效的负压避免皮下积液的产生,促进皮瓣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镜介入放射医学的进步,对阻塞性黄疸的治疗有了新的途径,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是目前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对老年急性患者,常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较大,尽管有较先进的监护手段和新的较强的抗生素,但病死率仍很高,而ENBD对这些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作者通过对96例老年患者ENBD治疗和护理,收到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恶性阻塞性黄疸8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洁  徐秀杰  李雪梅 《天津护理》2004,12(3):136-13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方法:对2例此类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2例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对此类患者应重视心理护理,同时依据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护理价值。方法经皮肝穿刺外引流103例,内外引流27例,支架内引流134例。结果术中心脏骤停2例,心率降低至50次/min以下59例,明显疼痛51例,术后明显消化道出血需输血者16例,逆行感染15例,引流管从胆道脱出3例,引流管边缘外漏胆汁23例,拔管时引起胆汁性局限性腹膜炎14例。结论经皮肝穿刺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严密观察病情,细致的护理能够降低风险,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 目的 观察晚期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经皮肝穿刺弹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治疗患者为评估对象,PTCD治疗前、后行观察、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并采用癌症生活质量自评量表FACT-G、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生活质量及抑郁状态,行卡方检验。结果 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舒缓这类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虑,治疗依从性增加,生活质量改善,但患者抑郁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结论 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舒缓患者焦虑状态,有助于患者接受PTCD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留置引流管治疗肝脓肿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留置引流管治疗的79例肝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经相应的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血象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脓腔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经相应护理后,实验组术后血象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脓腔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留置引流管治疗肝脓肿循证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血象、体温恢复及脓腔消失,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王晓宁 《全科护理》2010,8(31):2832-2833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的护理。[方法]对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12例病人均穿刺引流成功,症状改善,4周内8例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3例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1例轻度好转。[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可明显缓解症状,加强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超声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对肝外阻塞性黄疸病因诊断李一锋①1资料与方法本组为1989年8月至1996年10月间,经作者检查诊断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并经手术证实的67例患者。其中男47例,女20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28个月。全部病例均经...  相似文献   

13.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引流及胆管支架置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应用及操作方法。方法:对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患者23例次,行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及胆管置管。结果:23例患者均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黄疸均明显减轻;为减少外引流的不良反应,行胆管支架置入术,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黄疸减退率100%。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是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患者姑息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及掌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忠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77例阻塞性黄疸忠肖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77例患者术后3d血清总胆红素均下降,除2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经济原因自动要求出院外,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通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和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注意对并发症的护理,可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7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施以手术治疗与术后护理,认为该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胰瘘、肠瘘和胆瘘等,但只要加强术前护理,给予较好的营养支持,及时治疗伴发疾病,并采取护理措施,对并发症的发生给予很好的护理和预防,将能很好地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恶性阻塞性黄疸多是由肝胆及胰头恶性肿瘤阻塞胆道而导致的黄疸,而肝源性糖尿病是指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损害的基础上继发的糖尿病,亦称糖尿病综合征。当两种疾病并存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期生存时间[1]。  相似文献   

18.
泌尿外科引流管的护理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14例实施围手术期的健康宣教,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13例黄疸症状减退,7~10 d后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明显降低。1例引流不畅,黄疸无减退,2个月后死亡。结论 PTCD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严密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减压引流(PTCD)和内支架术在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应用及操作要点.材料与方法:对12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作了PTC;并对恶性阻塞性黄疸分别作了PTCD及内支架术.结果:126例患者的PTC均提示胆管系统为恶性狭窄;98例成功植入内支架(其中16例植入2枚),58例作了PTCD;术后黄疸及相关指标明显好转.结论:PTC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诊断有独到的价值;在PTC基础上,PTCD及内支架能够有效的改善及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延长生存期及生活质量;成熟的技术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