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卒中偏瘫患者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6例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MIVC时检测并记录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积分肌电图(iEMG)和协同收缩率等。结果:在MIVC状态下,膝伸展时,健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患侧股二头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膝屈曲时,健侧股二头肌的iEMG大于患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股直肌的iEMG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膝屈曲的协同收缩率大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侧膝伸展的协同收缩率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关节痉挛以伸肌群为主,对膝关节屈肌群和伸肌群收缩的协调性训练,尤其在膝关节屈曲运动时,增强主动肌收缩,抑制拮抗肌的协同收缩,应是脑卒中患者下肢康复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正>促进踝背屈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1]。通过不同方法诱发患侧下肢踝背屈反射是促进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恢复的常用策略。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本工作团队已经证实了经丘墟穴缩小足背外侧刺激区诱发脑卒中患者下肢屈曲反射的治疗方法比常规方法更容易激发脑卒中患者下肢踝背屈肌肉收缩能力[2]。利用三维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作业治疗,治疗组在作业治疗的同时进行头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进食、穿衣、如厕、个人卫生、自己洗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随访3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不同起始角度下,股后肌群与腓肠肌群参与屈膝动作的募集程度与动员顺序,为运动训练、运动康复的运动处方设计提供建议.方法:20例健康成年男子在坐姿屈膝训练器上,以5个起始角度做负荷为1RM(1次重复最大负荷)的80%屈膝动作3次,采集其屈膝肌群的表面肌电图.结果:①在同一起始角度下,屈膝动作中各肌群的募集比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入组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康复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电针,督脉电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督脉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图测试、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电针组、督脉电针组较康复组RMS(root mean square)值和改良Ashworth(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督脉电针组较电针组RMS值和MAS均有所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所增加(P0.05);3组协同收缩率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3组之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电针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对两者之间的协同收缩率影响不明显,同时显著改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8h驾驶工作对中年出租车驾驶员腰腿部肌肉sEMG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本研究以驾龄5年以上的中年男性出租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腰部竖脊肌和胫骨前肌表面肌电图相关疲劳指标的变化,以评价8h驾驶的工作负荷对人体相应部位肌肉疲劳状况的影响。方法:30名从业5年以上的中年男性出租车驾驶员(年龄45.6±5.0岁)为司机组,15名中年男性坐姿工作者(年龄46.1±4.8岁)为对照组。对司机组8h驾驶工作前、后及对照组工作前后双侧腰部竖脊肌和双侧胫骨前肌进行1min持续收缩耐力测试,同时使用表面肌电测试系统进行表面肌电测试。结果:8h驾驶工作前后,司机组双侧胫骨前肌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侧腰部竖脊肌各项指标表明,8h驾驶工作能够引发明显的疲劳反应(MF斜率、MA斜率明显增大,P<0.05; MF截距明显降低,P<0.05),左侧疲劳反应大于右侧(左侧MF斜率、MF截距明显增大,P<0.05;左侧MA斜率明显增大,P<0.01;右侧变化不显著);安静状态下,司机组双侧腰部竖脊肌及双侧胫骨前肌的疲劳反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8h驾驶工作负荷能够引发腰部竖脊肌明显的疲劳反应且两侧不对称;长期长时间驾驶能够导致腰腿部肌肉疲劳的慢性累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sEMG信号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7例偏瘫患者分为两组.A组9例均为BrunnstromⅣ期的患者,B组8例均为BrunnstromⅤ期的患者,在进行踝关节背屈最大自主收缩的同时,采用表面肌电图仪记录患侧和健侧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外侧头收缩的肌电信号,并对两组的积分肌电值、协同收缩率等观测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患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患侧协同收缩率则明显低于A组(P〈0.01),而两组的患侧腓肠肌、健侧胫骨前肌、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以及健侧的协同收缩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B两组的患侧与健侧胫骨前肌积分肌电、患侧与健侧协同收缩率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1或P〈0.05),而两组患侧与健侧腓肠肌积分肌电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恢复后期的偏瘫患者踝背屈主动肌的收缩功能及对拮抗肌协同收缩的控制能力明显好于恢复前期的偏瘫患者。sEMG作为一种简便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评价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上肢三角肌前部的AEMG和MPF均值明显小于健侧,运动负荷对各组观察肌肉MP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结论: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采样,横断面的设计来评价44例脑卒中患者接受PNF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PNF-CRAC)技术训练前后患者膝关节肌肉的sEMG信号。结果PNF-CRAC技术具有很好的兴奋扩散作用,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患膝主动肌的兴奋性和运动控制能力。结论PNF-CRAC技术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态矫正衣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运动捕捉和患侧肢体表面肌电的即刻影响。方法: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穿戴动态矫正衣前后,进行站立位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活动,应用运动捕捉系统对患者躯干前屈、旋转和侧屈运动进行采集分析,应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对偏瘫侧胸大肌、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斜方肌上部、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直肌、臀中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和肱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进行采集分析。结果:穿戴动态矫正衣后偏瘫上肢前伸够物时的躯干前屈、侧屈角度均较前减小(均P<0.05),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部、三角肌中束、肱二头肌、股直肌、臀中肌和腓肠肌的iEMG值均较前增加(均P<0.05),肱三头肌CR值较前增加(P<0.05)。结论:动态矫正衣可以辅助偏瘫患者姿势稳定,提供躯干支持并限制异常代偿姿势,提高上下肢肌群的运动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模式下Flexi-bar训练对躯干稳定性肌肉的影响。方法 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博爱医院健康男性21例,随机顺序分别用双手握持不振荡(休息)、双手前侧振荡(前侧)、非利手前侧振荡(非利手)、利手前侧振荡(利手)、双手上侧振荡(上侧)、双手下侧振荡(下侧)、双手后侧振荡(后侧)等7种方式振荡Flexi-bar,在每组运动方式下,采用表面肌电图采集上斜方肌、中斜方肌、下斜方肌、背阔肌、多裂肌的肌电图信号,记录平均电压。结果 前侧时,多裂肌平均电压最高(F=42.362, P<0.001);上侧时,上斜方肌和下斜方肌平均电压最高(F > 10.935, P<0.001);后侧时,背阔肌平均电压最高(F=35.243, P<0.001);非利手时,同侧中斜方肌平均电压最高(F=40.400, P<0.001)。结论 Flexi-bar训练能有效激活躯干稳定性肌肉,针对不同肌肉采用不同的运动姿势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