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铁皮枫斛颗粒(DCWD)对辐射诱导的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DCWD低剂量组和DCWD高剂最组。用4Gy的6MV-X射线全身单次均匀照射小鼠,照射后6h处死小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检测其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DCWD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及Bax表达率则低于模型组,而Bcl-2表达率高于模型组,且DCWD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DW可抑制辐射诱发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异常,对辐射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Mx1-cre;Lox P系统,建立可诱导敲除PDK1的Notch1诱导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观察PDK1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白血病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建立诱导敲除PDK1的T-ALL小鼠模型;体内诱导PDK1敲除后,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组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1);PDK1敲除对白血病细胞的周期无影响;敲除组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DK1的敲除引起肿瘤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c-Myc和NF-κB表达水平降低(P0.01)以及P5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PDK1的敲除可抑制T-ALL的发展,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和多种转录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白血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和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HIT基因位于染色体 3p14 .2 ,实验室的研究证实FHIT基因具有抑癌基因活性。FHIT基因异常表达或表达缺失出现在多种实体肿瘤和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为了探讨白血病细胞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采用巢式RT PCR法对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MDS)、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骨髓瘤 (MM )等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FHIT基因转录本进行检测 ,并对FHIT基因转录本进行序列测定。 98份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AML 38例 ,ALL16例 ,CML 34例 ,其它恶性血液病 10例。全部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诊断符合FAB诊断标准。肝素抗凝骨髓或外周血 2 - 3ml,分离单个核细胞 ,取 5× 10 7个细胞 ,用RTIZOL 试剂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 ,行PCR扩增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回收目的片段 ,克隆到PGEM T载体 ,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在 5 5 / 98(5 6 % )的被检测病例有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在AML、ALL和CML异常表达的发生率分别为 2 2 / 38(5 8% ) ,9/ 16(5 6 % )和 19/ 34(5 6 % )。正常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未见有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4 3/ 98(44 % )的患者表达正常转录本 (Ⅰ型 ) ,4 0 / 98(41% )的患者同时表达正常转录本和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1(DAPK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EC1细胞系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液标本提取的B淋巴细胞以研究DAPK1基因表达水平,应用mRNA定量检测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mRNA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RNA定量和免疫蛋白印迹方法结果表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DAPK1基因沉默。因此,无论细胞有或没有进行INF-γ处理,MEC1细胞系中DAPK1和自噬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DAPK1基因沉默性表达,使得自噬行为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采用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常见血液病的中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初步探讨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常见血液病的中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对115例血液病的骨髓进行TCRVγI-Jγ基因重排检测,阳性者行SSCP分析。结果(1)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分别为77.78%、71.43%、21.62%、33.33%、77,78%、66.67%、50,00%和100%。(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患者与初治患者积分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0.02)。在SSCP中,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不同血液病中表达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单克隆带,有优势寡亚克隆带.非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无优势寡亚克隆带,多克隆带.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1)TCRVγI-Jγ基因重排检测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辅助作用。(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存在TCRVγI-Jγ基因重排。(3)PCR—SSCP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对良、恶性血液病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p16抑癌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用ABC法研究了61例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p16抗原的表达和用多重PCR法研究了51例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的结构缺陷。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p16抗原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又明显低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P<0.05);但在AML和ALL完全缓解组(CR)和未缓解组(NR),p16抗原表达均无差异(P>0.05)。在30例ALL中仅发现4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子缺失,在21例AML未发现pl6基因的结构变化,说明p16基因的表达缺陷是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主要变化,而结构异常并不是其演变中的必需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7.
Rb基因属抑癌基因,定位于人13号染色体上(13q~(14)),其蛋白产物是分子量110~114KD的核磷酸蛋白,是细胞增殖、分化的负调节因子。各类急慢性白血病均有不同程度的Rb基因结构异常或表达缺失,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慢粒白血病急变期较多见。Rb基因结构异常可能参与某些白血病的发生机制及慢性白血病的急性转化,Rb蛋白的表达异常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重要造血免疫器官的早期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BALB/c小鼠受5.5Gy60Coγ射线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MSC组照射后1小时内,经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的MSC2.5×107/kg;对照组在照射后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照射后6、12、24和72小时的骨髓、胸腺和脾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照射后12小时胸腺和脾脏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照射后6小时各器官细胞出现G0/G1及G2/M期阻滞,S期下降。胸腺细胞,脾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于照射后12、6和24小时后发现G0/G1期阻滞峰值,随后G0/G1期细胞减少,S和G2/M期细胞增多,72小时时G0/G1期细胞数低于正常值,S期细胞数高于正常值。胸腺和脾细胞周期改变快于骨髓细胞,改变幅度也大于骨髓细胞。MSC组细胞周期变化速度和程度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显示各器官细胞照射后6小时凋亡率明显增加,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逐渐降到正常,脾与胸腺细胞凋亡率高于骨髓细胞。MSC组的胸腺细胞照射后12小时、脾细胞照射后12、24小时、骨髓细胞照射后24小时的凋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照射后12小时MSC组小鼠脾脏胸腺细胞P53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MSC加快辐射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细胞的周期变化,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受损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修复,从而对受照小鼠起到早期辐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不同剂量的137Csγ-射线(0~35 Gry)照射新鲜全血,观察照射前后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20份每份容量为200ml的ACD-B配方保存的新鲜全血(保质期21天)取样后分为4组,分为用15 Gry、25 Gry、30Gry、35Gry不同剂量г-射线照射的实验组及未照射的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射前后及不同照射剂量之间淋巴细胞Fas/FasL表达的变化。结果 淋巴细胞Fas、FasL抗原表达在辐照后均明显升高(P <0.05),且Fas、FasL抗原表达率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r=0.94、0.97) ,Fas/FasL的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且与剂量无关。结论 137Csγ-射线辐照可促使离体全血淋巴细胞凋亡,辐照量增加细胞凋亡率呈线性增加,可应用凋亡相关Fas、FasL表达作为判断离体全血淋巴细胞经137Cs辐照后是否灭活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137Csγ射线辐照 淋巴细胞 Fas/FasL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究1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变异型sil-tal1融合转录本的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并测序,针对变异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cDNA水平发现4种不同的融合转录本,分别保留了sil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序列,并存在插入和删除现象。经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新的sil-tal1重组,其sil基因的断裂点在DNA水平上与文献报道不同。结论:此例患儿白血病细胞的tal1基因发生了新型重组,并表达经典型的和至少3种变异型的融合转录本,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转录剪接机制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