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对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规范康复组与对照组.规范康复组严格按照脑卒中急性期规范化康复方案完成规范化康复程序,对照组按照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完成常规康复程序.两组患者在全过程中共进行3次功能评定,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Barthel指数(BI).结果:第一次评定两组患者M、FM、B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三次评定:规范康复组的FM、B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M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次与第一次评定M、FM、BI差值,第三次与第一次评定的M、FM、BI差值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三次与第二次评定的M、FM、BI差值,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规范化康复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镜像组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镜像组处于分离运动期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镜像组与对照组BBS评分差值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镜像组BBS评分差值更大。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能对下肢分离运动及平衡能力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互动体感游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中对其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互动体感游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后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 BBS评分高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互动体感游戏可有效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康复护理联合MOTOmed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后脑梗死康复期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的改善状况,以期为未来脑梗死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符合条件的102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MOTOmed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均持续干预8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估]、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改善情况,并于干预各时点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估]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和BB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和BBS、BI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1),且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和BB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康复护理联合MOTOmed上下肢康复训练器动态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4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70 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康复治疗与一般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前和治疗5 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 指数(MBI)对两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 周后康复组FMA和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进行下肢评定,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步行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otricity指数(MI-L)进行下肢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BI、MI-L、BBS、MA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8周及12周后,观察组FMA、BI、MI-L、BBS、FAC评分及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参数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MAS得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呈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李亮  侯秋英  陶林花  曾明  孙燕 《中国康复》2017,32(6):443-446
目的:探讨虚拟体感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虚拟体感运动训练,比较2组患者开始训练前及开始训练后4周、8周和12周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训练后8周和12周,观察组的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FMA)评分及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4周、8周和12周,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但是并未呈现出统计学差异。结论:虚拟体感运动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设备成本低廉,软件内容丰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PBWS)对提高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20例,整个康复过程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PBWS;C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PBWS。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但B组与A组、C组相比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PBWS可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行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Bobath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6次,治疗4周。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ethel指数评定表(BI)分别评定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FMA、BBS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治疗后, 两组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5), 且A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obath球训练能更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宋达  施加加  裴海荣  王平 《中国康复》2017,32(2):106-108
目的:观察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增加下肢踏车训练(RT300踏车训练系统),观察组在踏车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Berg评定法(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踏车训练中联合应用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联合组增加针灸联合反复促通技术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针灸组和RF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