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已经作为一种常规应用于髋、膝关节置换后,然而,引流管作为外界与关节相通的潜在通道,可能成为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关节腔的门户。 目的:评价引流管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 方法:对80例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引流组(38例)与非引流组(42例),根据公式计算并对关节置换后失血量、需输血人数及输血量、置换后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出院后继续随访2年,其中非引流组2例失访,78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需输血人数、输血量,引流组多于非引流组;置换后第3天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引流组要大于非引流组;置换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放置引流将增加后的失血及输血,但在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面可能存在积极的意义,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置换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不同时期患者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住院行血浆置换治疗的3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早、中、晚分为三组,早期11例,中期10例,晚期9例,三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结果血浆置换后三组患者食欲、乏力、腹胀症状及黄疸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晚期患者症状改善迅速消失,中期患者部分也消失:总有效率70%,其中早期100%,中期90%,晚期11%:三组间有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置换确能改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特别对早中期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外研究调查显示,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有95-2%采用骨水泥进行假体固定,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风险高。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膝关节置换中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的效果差异。方法:检索Medtine(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1、Embase(1960年1月至2011年8月1、Cochranelibrary(2011年8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1月至2011年8月)及相关参考文献,收集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的方法学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5.1.2进行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在术后生存率、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的差异。并使用GRADEproversion3.2.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证据评级。结果与结论: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381例患者,实验组(骨水泥组)676例,对照组(非骨水泥组)705例。4个研究比较了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假体置换后≤5年组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骨水泥组生存率高。4个研究比较了置换后〉5年组膝关节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置换后〉5年组骨水泥假体组生存率高。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假体稳定性上差异无显著性。4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两组问在假体相关并发症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翻修率,两组间在假体翻修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个研究在不同随访时间比较了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两组间在置换后假体异位骨化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置换后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提高,组间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是≤5年组还是〉5年组,均是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均高于非骨水泥型假体生存率,两组在稳定性、相关并发症、翻修率、异位骨化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髋关节与半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患者身体条件及基础疾病的影响,对关节置换方式的选择是临床需慎重考虑的方面。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75例,全髋置换组38例,平均年龄(68.4±5.3)岁:半髋置换组37例,平均年龄(72.5±6.2)岁,对两组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和Merle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分级,置换中出血量及置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均获8个月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及髋关节行走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置换组平均置换时间长于半髋置换组,置换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半髋置换组(P〈0.05)。提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半髋置换,操作时间短,置换中出血少,且置换后疗效与全髋置换相当。  相似文献   

5.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全膝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 方法:纳入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置换组48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1例单纯行内科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年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功能评定采用Ishikawa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2组患者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年,药物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置换组(P〈0.05);2组治疗后2年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受累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疼痛、肿胀和主观感受方面,其中置换组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在短期内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性,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近年来保留股骨颈甚至股骨头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重建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目的:采取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无柄关节以及表面置换方案治疗股骨头坏死,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以及重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05-01/2007-07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根据病情分组治疗,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22例,无柄关节组20例,表面置换组25例,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置换前、置换后1年及2年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Harris髋关节评分、髋关节X射线片、髋关节与假体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翻修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表面置换组无翻修,Harris评分高于无柄关节组及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P<0.05);无柄关节组翻修1例;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组翻修2例.提示与保留股骨颈全髋置换及无柄关节置换相比,表面置换对于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有着明显的优势,并发症少,翻修率低,对于年轻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及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日渐普及。目的:观察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心脏病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疗养院骨科中心收治合并心脏病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5例,其中合并心绞痛型冠心病1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8例,无症状冠心病8例,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3例。18例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17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除1例在术中死亡外,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置换过程中出现3例并发症均为骨水泥型组,其中1例在手术过程中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在置换过程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经过抢救后生命特征恢复正常。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生物型组中2例骨质疏松较严重的患者有部分假体下沉,生物型组优良率89%(16/18),骨水泥型组优良率94%(16/17),提示对于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适合运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而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适合运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还存在一些争议。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23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例。比较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Harri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治疗后下床时间、治疗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后6周、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组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因此,作者认为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后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综合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采用自体引流回血能够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异体血需求量,而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抗凝药物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目的:观察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接收治疗的单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自体引流血回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总失血量和大腿中部周径变化最大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而2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应用抗凝药物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采用自体引流血不会影响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但会造成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