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改善的疗效,为促进脑卒中患者呼吸康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1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腹式缩唇呼吸训练、叩击排痰训练、胸廓松动训练),研究组给予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共4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与膈肌功能的变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与呼气流量峰值(PE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率(DTF)与膈肌活动度。结果:干预4周后,2组患者FVC、FEV1、FEV1/FVC、PEF、MIP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DTei、DTF值与膈肌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DTee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较常规呼吸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吸气肌"血液窃流"原理,观察吸气肌力量训练(IMT)对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Power Breathe K5吸气肌训练器进行渐进加阻的吸气肌力量训练,阻力值为30%吸气肌力量/最大口腔吸气压(MIP),MIP每周重新评测,并根据最新结果进行阻力调整;对照组增加无效阈值阻力MIP=3cmH_2O的吸气肌训练,直至观察周期结束。IMT训练30次为1组,2组/日,6日/周,共训练6周。训练前后对各组进行结果评测,利用K5对吸气肌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MIP)、吸气流速峰值(PIF)、吸气容积(volume)、能量(energy)进行评测;利用MotoMed有氧踏车时间对运动耐力进行评测;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周训练后:(1)吸气肌功能MIP、PIF、能量:治疗组训练后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MIP、PIF增高更为显著(P0.01)。吸气容量:两组训练后结果较训练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比较,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2)踏车时间:两组训练后踏车时间均明显长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踏车时间延长更为显著(P0.01);(3)MBI评分:两组训练后MBI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功能,尤其对吸气肌力量(MIP)及吸气流速(PIF)改善更为有效。同时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入吸气肌功能训练可以更加显著的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耐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治疗的COP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吸气肌训练组、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组(联合组),每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吸气肌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联合组在吸气肌训练组基础上增加健身气功“六字诀”训练,3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百分比(FEV1%pred)和最大吸气压(MIP)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评估患者运动耐力;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FEV1%pred、MIP、6MWT均明显升高,CAT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六字诀呼吸训练,探讨六字诀对其肺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3—9月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六字诀训练,患者采用鼻吸口呼的呼吸方法,呼气时按照“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循序进行,30 min/次,1次/d,5 d/周,共持续12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评价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VV);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价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FVC、FEVl、PEF、MVV和MBI、S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2组患者FVC、FEVl、PEF、MVV和MBI、SI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7月关于吸气肌训练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然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气肌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D=10.86,95%CI(4.34,17.38),P=0.001]、呼气峰流速[MD=98.47,95%CI(71.76,125.19),P<0.00001]、和最大呼气压[MD=21.67,95%CI(5.50,37.85),P=0.0009],但对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MD=4.51,95%CI(-3.55,12.56),P=0.27]、一秒率[MD=-2.70,95%CI(-18.71,13.3...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吸气肌训练能否改善膈肌功能障碍,判断通过吸气肌训练是否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附属衡水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通过超声技术探测膈肌舒缩活动,辨别病人是否有着膈肌功能的障碍。使用阈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仪,使用40%的MIP(最大吸气压)作为负荷,锻炼吸气肌,每天进行30min, 1次/日,1周训练5日,持续2周。观察指标为测定最大吸气压(MI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膈肌移动幅度、吸气时间、住ICU天数和院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予以吸气肌锻炼后FVC、MVV、FEV1、MIP数值均前增加。而对照组FVC、MVV、FEV1、最大吸气压治疗的前后对比P>0.05,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VV、FEV1、MIP、FVC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病人的肺功能比之前有好转。实验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长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气时长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P>0.05, 差异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膈肌移动幅度、膈肌移动速度、吸气时间治疗后进行比较P<0.05,差异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吸气肌锻炼后能够改善膈肌功能障碍,患者肺功能较前好转,同时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吸气肌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值流速(PIF)和吸气肌能量(Energy)、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步幅、步频和步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IP、PIF、Energy、FVC、FEV1、MVV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MIP、PIF、Energy、FVC、FEV1、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BS、FMA-LE、ADL评分及步幅、步频和步速均显著增加(P<0.05,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力量、肺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田蕾  郭羽  陈海军 《中国康复》2021,36(12):729-733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吸气肌耐力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肺功能、呼吸肌力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采用德国产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训练时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55%最大吸气压(MIP)水平,连续训练30次为1组,每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进行性呼吸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躯干控制功能、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各种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肌力训练和针刺治疗。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低下,而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Purpos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12 week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has any impact on pulmonary function, maximum respiratory pressures and diaphragmatic mobility (DM) in morbidly obese subjects. Method: Thirty-one morbidly obese individuals were assessed. Volunteers were randomised into two groups. The IMT group (n?=?16) followed an IMT protocol for 12 weeks, with a training load of 30% of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PImax). The control group (CG) (n?=?15) followed the same protocol but without inspiratory load. Results: A total of 14 subjects performed IMT for 12 weeks.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PImax (?86.86?±??20.70?cmH2O versus ?106.43?±??32.97?cmH2O, p?<?0.05) and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97.84?±?37.06?L/min versus 115.17?±?34.17?L/min, p?<?0.05) were observed in the IMT group when compared to baseline. However, only FIV1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the IMT group and the CG after the 12 week protocol (3.35?±?0.96?L versus 2.22?±?1.07?L, respectively;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DM after the IMT protocol was performed. Conclusion: IMT improved PImax and altered the FIV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mprovements in muscular respiratory efficiency were insufficient to mobilise the diaphragm and modify ventilation mechanics. Pre-operative IMT may be a valuable approach in obese patients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http://clinicaltrials.org -- NCT01449643 -- The Influence of IMT on Diaphragmatic Mobility in Morbidly Obese.
  • Implications for Rehabilitation Morbid Obesity
  • Morbid obesity is a disabling condition that ha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lung function, re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is a technique which aims to improve pulmonary expansion and to prevent post surgery complications on morbid obese individuals.

  • This study show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n 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and promoted changes on spirometric variables after IM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分析阈值负荷吸气肌训练(TIM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关于TIMT对COPD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0个RCT,2 060例患者。TIMT能显著增加最大吸气压(MD=10.68, 95%CI 7.43~13.92, P <0.001),改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MD=24.62, 95%CI 9.09~40.15, P=0.002)、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评分(MD=-3.08, 95%CI-5.84~-0.33, P=0.03)、改良英国医学会研究协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MD=-0.30,95%CI-0.52~-0.07, P=0.01)和Borg评分(MD=-0.84, 95%CI-1.24~-0.44, P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有限资源下匹配中国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的强化吸气肌训练方案对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以择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5例。所有入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干预方案,干预组额外增加术前3天的强化吸气肌训练。术后14天内,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记录,在入院和出院当天对所有患者进行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测试,并统计患者术后住院时长。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无显著性差异。经术前3天强化吸气肌训练后,干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出院时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1),而出院时的肺功能与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期间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术前3天强化吸气肌训练方案在择期心脏瓣膜患者中是安全可行的,能够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出院时的运动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