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验性脑出血的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人们在脑出血的研究过程中,对血肿的大小,脑水肿的程度和颅内压的高低比较重视,但却另外忽略了血肿周围其它许多病理生理变化。近几年来,许多实验研究显示,脑出血后在血肿周围、相邻部位、甚至远隔区域出现广泛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下降,从而引起持续的脑缺血性损害,及时清除血肿难以消  相似文献   

2.
作者利用新鲜未肝素化白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的脑出血模型.观察了实验性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不同血肿量和不同出血都位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结果提示:出血量越大,继发性脑缺血范围越广,持续时间也越长.丘脑出血比尾状核出血所致的远隔区域额叶皮层rCBF下降程度大。  相似文献   

3.
局部脑血流量检测在评估川芎嗪对脑功能干预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冰  邵国富 《现代康复》2001,5(10):48-49
目的 评估川芎嗪对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ACAO)后两侧额叶、丘脑、小脑、小丘脑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一侧MCAO模型,用氢清除法测定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MCAO后1、3、6、24h rCBF。结果 一侧MCAO后,两侧额叶皮层、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rCBF下降,至24h恢复正常;川芎嗪干预组,两侧额叶、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rCBF较未用药组增加(P<0.05)。结论 川芎嗪可减轻远隔部位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观察尼莫同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同治疗组,行灌注磁共振扫描(PWI)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动态观察。图像的处理采用盲法分析。结果:治疗组在局部脑血容量(rCBV)、血流平均经过时间(MTT)及水肿带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尼莫同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及可减轻血肿周围水肿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期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局部脑血流变化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注血(或注射)后1h、3h、6h、12h、24h、48h及72h7个实验小组,分别将40μl新鲜自体血或生理盐水通过微量注射泵注入大鼠脑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利用CT灌注成像对大鼠进行动态增强扫描,通过计算机辅助脑灌注成像软件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并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测定。结果注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边缘区rCBF和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注血后1h rCBF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并再次下降;血肿周围rCBV在注血后1h最低,以后逐渐增加,并于注血后24h增加至峰值。结论脑出血发生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血肿占位效应及其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以及脑血流最初下降所促发的脑血流自身调节,在血肿周围脑血流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不仅能够直接损伤血肿周围组织,还可导致远离血肿的远隔部位脑组织出现继发性损害,称之为血肿远隔效应。很早以前,临床实践就已经发现有许多脑出血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用原发病灶解释,说明患者出现了远隔部位脑组织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大鼠脑出血模型探讨脑出血期间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时程和分布特征及中药干预对脑出血后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39只体重250—300g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Nath改良法建立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脑出血组、中药(脑血通)干预组,另设生理盐水和正常组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第6h、24h、72h、第7天,利用Bederson等的3级标准评定动物的神经系统功能,然后分别处死取脑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IF-1α的表达。结果:正常脑组织和生理盐水组无HIF-1α的表达。脑出血后第6小时同侧基底核血肿区周围出现HIF-1α表达增加,至第72小时达高峰,第7天明显下降。与单纯脑出血组比较,中药干预后可以使上述各时间点HIF-1α表达较脑出血组减少,在第24h、72h、7d有显著性意义(P<0.01),神经功能障碍体征改善在第72h、第5天时间点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HIF-1α的表达明显上调,并可能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细胞的继发性损伤过程;中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脑出血后HIF-1α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变化与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注血组和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利用GE LightSpeed螺旋CT扫描机灌注成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大鼠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大鼠脑TTC染色和HE-染色进行比较.结果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低灌注梯度依色阶变化表现为多层彩色环绕带,呈"靶样"改变;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呈波动性改变,血肿周围rCBF和rCBV在注血后1 h降至最低,其后逐渐回升.TTC染色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HE-染色可见血肿周围组织疏松,细胞不同程度水肿,星形细胞肿胀,神经细胞变性.结论大鼠脑注血后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可引发周围组织早期缺血性损伤,CT灌注成像可在活体下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并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钠离子含量、铁离子含量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去铁敏治疗后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水含量和钠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铁、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铁螯合剂———去铁敏通过螯合铁离子能明显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ICH脑水肿形成。铁螯合剂可能是治疗ICH脑水肿潜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川芎嗪对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变化的干预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一侧MCAO模型,用氢清除法测定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MCAO后1、3、6、24hrCBF。结果一侧MCAO后,两侧额叶皮层、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rCBF下降,至24h恢复正常;川芎嗪干预组,两侧额叶、丘脑、下丘脑、对侧小脑rCBF较未用药组增加(P<0.05)。结论川芎嗪可减轻远隔部位脑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大鼠脑出血(ICH)后血脑屏障(BBB)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经尾状核注射自体血建立ICH模型,造模成功后,40只大鼠随机分为ICH组和低(3万U/mL)、 中(5万U/mL)、高剂量(10万U/mL)尿激酶组(L、M、H组),每组10只。造模成功3 h后,将不同剂量的尿激 酶分别注入血肿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3 d,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 伊文斯蓝染色检测BBB渗透性,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表达变化。结果:与ICH组比较,L、M和H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均P<0.05),大鼠 脑组织的EB染料血管外渗出减少(均P<0.05),脑组织ZO-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MMP-9的表达明显 降低(均P<0.05);且L组(300 U尿激酶)的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最低,EB染料血管外渗出最少,脑组织 ZO-1表达最高,MMP-9的表达最低,与M和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00 U尿激酶血肿 腔内注射治疗能保护ICH后BBB的完整性,其机制可能与ZO-1表达增加及MMP-9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MRI在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治疗犬脑出血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家犬24只,随机分为3组:NGF组(n=12),脑出血组(n=8)和对照组(n=4).在脑出血后1天、3天、10天、28天四个时间点进行MR扫描、Purdy评分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NGF组1~3天时血肿、水肿体积与脑出血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肿灶周ADC、rCBF与脑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0~28天血肿、水肿体积和血肿灶周ADC、rCBF均显著好于脑出血组(P<0.05),且fMRI动态演变与临床神经功能转归和病理结果相一致.结论 fMRI能客观、有效地定性和定量评价NGF基因治疗脑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部分脑区脑匀浆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为手术组及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35只,每组按出血前、出血后30 min,6,12,24,48及72 h分为7组,每小组5只.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塑,利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出血前,出血后各个时相点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结果脑出血后30min血肿周边、下丘脑及脑干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并于24 h达峰值,48 h开始回落.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参与了脑出血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并评价。方法:Ⅶ型胶原酶立体定向注入大鼠尾壳核,于术后1、3、7d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血肿体积及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存活大鼠均有神经功能缺损,术后3d最明显;尾壳核有出血灶,术后3d血肿体积最大;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存在典型脑出血后病理改变。结论:Ⅶ型胶原酶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是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家犬脑出血(ICH)模型补体C3、C4与血肿周围脑水肿的关系。方法:30只家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影像组和血肿组3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影像组和血肿组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备ICH模型。正常对照组和影像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5 d、7 d检测外周静脉血C3、C4含量,各时间点行头颅CT扫描并计算水肿比值。血肿组分别于术后6 h、24 h、72 h、5 d、7 d检测血肿液C3、C4含量。各时间点采用Purdy PD评分标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影像组和血肿组外周血、血肿液补体C3、C4含量术后6 h开始升高,72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影像组、血肿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术后6 h外周血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后Purdy PD评分即有所下降,72 h下降为最低,之后逐渐升高。结论:ICH后补体C3、C4激活可能参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和继发性脑损害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mRNA表达,探讨其与脑水肿、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小窗漏斗式人颅,从入颅路径过程中必须切除的脑组织里靠近血肿旁1 cm脑组织作为观察组.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 h以内,7例),按发病到手术时间将观察组分为<6 h、6~12 h、12~24 h、24~72 h、>72 h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脑水肿、血肿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未见明显AQP-4 mRNA表达,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观察组<6 h脑组织AQP-4 mRNA表达微弱(1.17±0.41),仅胶质细胞轻微水肿;6 h后AQP-4 mRNA表达逐渐明显,除胶质细胞水肿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开始水肿,紧密连接逐渐开放,12~72 h组AQP-4 mRNA表达至高峰(3.50±0.55,3.60±60.55,P均<0.01),光镜下观察脑细胞水肿损伤最明显,电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明显;72 h后AQP-4 mRNA表达和损伤逐渐好转;5 d时损伤开始恢复,8 d时基本好转.相关分析显示,AQP-4 mRNA表达与脑水肿程度、血肿大小呈显著正相关(r==0.67,P<0.01,r2=0.44,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水肿和损伤可能与AQP-4 mRNA的表达有关,及早清除血肿也许有助于降低AQP-4 mRNA的表达和减轻脑水肿损伤.  相似文献   

17.
大鼠出血性脑水肿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目的 :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通道蛋白 4(AQP4)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定量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 ,用干湿重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段脑含水量和 AQP4蛋白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 6h,脑含水量和血肿周围 AQP4蛋白表达增加 ;出血后 72 h达到高峰 ,出血 1周后仍高于正常 ;AQP4蛋白的表达和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985 7,P<0 .0 1)。结论 :AQP4与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出血灶周脑水肿和MMP-9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关系.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大鼠尾壳核区注入自体非抗凝动脉血建市脑出血模型,采用于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MMP-9的动态变化.结果 血肿形成后脑水肿产生迅速,从脑出血后3h开始增加,72h达高峰;脑出血后3h时,血肿周围组织中开始出现少量的深棕赞色MMP-9阳性染色细胞,72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7d时仍维持存较高水平.结论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MMP-9的表达上调.脑水肿的形成与脑出血灶周MMP-9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治疗脑出血(IC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回路重建的作用。方法:进行大鼠NSCs的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及BrdU标记,制备大鼠ICH模型,随机分为ICH组、移植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移植组予标记的NSCs移植于ICH大鼠脑内。在各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血肿周围区及正常脑组织VEGF、FN、LN的表达,观察移植组BrdU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快,其神经功能评分在ICH后7、14 d较ICH组低(P<0.05);移植组的VEGF、FN在ICH后7、14及30d和LN在ICH后7、14d的表达均高于ICH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1),移植组有BrdU阳性细胞存在并分布于血肿区及移植区周围。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NSCs移植入ICH大鼠脑内后,可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移植后VEGF、FN、LN的表达增加为外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及神经回路重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微创组还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同时行头颅CT检查,观察并计算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d,微创组的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血清hs-CRP、IL-6、TNF-α含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血肿周围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