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肺复苏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例患者按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给予川芎嗪240 mg加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 h滴完,其后按上述剂量每日1次,疗程5~7 d.对照组除不用川芎嗪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从治疗前的(94.55±13.04)kNU/L上升到(102.46±15.22)kNU/L;过氧化脂质(LPO)从(6.88±1.32)μmol/L下降到(4.97±1.04)μmol/L;血栓素B2(TXB2)从(211.45±20.47)ng/L降至(129.31±14.66)ng/L(P均<0.01).对照组治疗后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1.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静脉血SOD、LPO和TXB2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川芎嗪能对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SOD活性,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早期应用可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甲状腺素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甲状腺素在老年重症心力衰竭 (CH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测定 84例 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 (T3、T4 、r T3、h TSH)、心率 (HR)、左室射血分数 (EF)、每分输出量 (CO)及室壁增厚率 (PWTF) ,并按心功能( 、 、 级 )情况分为 A组 (2 0例 ) ,B组 (38例 ) ,C组 (2 6例 )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 L- T4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T3、T4 、r T3、h TSH、EF、CO及其变化。结果 :A、B、C3组治疗前 T3明显下降 ,A、B、C3组治疗前 r T3均明显升高。A组临床有效 80 % ,无效 2 0 % ;B组临床显效 2 6 .32 % ,有效 5 0 % ,无效 2 3.6 8% ;C组临床显效 15 .39% ,有效5 3.85 % ,无效 30 .77%。治疗前后比较 :3组患者的 T3较治疗前升高。 A组 CO升高 (P<0 .0 5 ) ;B组 r T3下降 (P<0 .0 5 ) ,EF升高 (P<0 .0 5 ) ,室壁增厚率提高 (P<0 .0 5 ) ;C组 r T3下降 (P<0 .0 5 ) ,EF升高 (P<0 .0 5 ) ,CO升高 (P<0 .0 5 )。结论 :小剂量甲状腺素在老年重症 CHF治疗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ndothelin ,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SOD)水平与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yresuscitation ,CPR)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 5例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患者 ,依复苏效果分为A组 (9例 ) ,心肺复苏 30min无效死亡 ;B组 (11例 ) ,复苏成功 ,自主循环建立 >2h ,但经抢救 2 4h后死亡 ;C组 (5例 ) ,复苏成功存活出院。三组患者于复苏即刻、 30min、 2h、 4h分别测定血中ET、SOD的浓度 ,比较三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B、C两组随着CPR的进展ET、SOD的浓度逐渐降低 ,于CPR 2 4h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C组ET水平下降速度比B组慢 ,而SOD水平下降速度比B组快。结论 在CPR过程中 ,ET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ET下降速度快提示预后较差。动态监测血中SOD浓度对评估心肺复苏期间患者再灌流损伤程度及代偿能力有参考价值 ,对预测抢救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脑复苏后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近2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基础心肺复苏成功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为对照组,B组22例为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基础心肺复苏用药及程序相同.B组在复苏即刻加用电脑控制降温仪降低体温.A、B两组均在复苏即刻、复苏第1、3、7 d,抽静脉血5 ml送化验室检测丙二醛(MDA)、尿酸(UA)和血小板凝聚率(PAGT),于复苏第7天进行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结果 亚低温组GOS分级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组治疗后MDA、UA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PAGT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 亚低温有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神经功能的作用,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肉碱复方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肉碱复方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氧自由基 (OFR)的影响及心肌保护作用 ,评价其在ACS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ACS患者共 4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2 0例 )口服肉碱复方制剂 10mL ,2次 /d ,连续 30d ,余同B组 ;对照组 (B组 ,2 0例 )常规治疗 ;C组为正常献血者。测定A、B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及血脂、Ca2 + 等相关指标。结果 A、B两组于治疗前后血清SOD浓度均低于C组 ,MDA浓度均高于C组 (P <0 0 1) ,A组治疗后血清SOD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5 ) ,B组治疗前后血清SOD浓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治疗后血清MDA浓度明显降低 (P <0 0 1) ,A组明显低于B组 ;血脂显著降低 ,两组有显著差异 ,SOD、MDA与血脂变化存在直线相关 ;治疗后血清Ca2 + 浓度明显降低 ,A组下降幅度小 (P <0 0 5 )。结论 肉碱复方制剂可以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保护ACS患者缺血心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8只、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组(B组)8只及损伤合并低氧后复苏组(C组)32只,根据不同氧浓度C组又分为21%、50%、75%、100%4个亚组。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制备模型,大鼠致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之后给予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检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24 h、1周时MDA、SOD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24 h时MDA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21%、50%亚组的MD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MDA值逐渐升高。B组及C组24 h时SOD含量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时仍低于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给予21%氧复苏时SOD值明显升高(P0.05),给予50%、75%氧复苏时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100%氧复苏时SOD值明显降低(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SOD值逐渐降低。结论:适当的给氧治疗能改善和纠正脑组织缺氧,但随着给氧浓度的增加,MDA不断增高,SOD则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单纯缺血再灌注组(B)和乌司他丁治疗组(C),通过颈动脉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B、C组根据休克时间分为30、60、120 min三个亚组,各组大鼠在复苏后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MDA、SOD和TNF-α的含量.结果:大鼠休克30 min复苏血清MDA和TNF-α含量较A组升高,但C组低于B组,血清SOD和脑组织中MDA、SOD和TNF-α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大鼠休克60 min复苏血清MDA、TNF-α含量进一步升高,脑组织TNF-α含量开始升高,但C组低于B组;大鼠休克120 min复苏,血清和脑组织MDA、TNF-α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C组低于B组,血清和脑组织SOD活力明显下降,但C组高于B组.结论:在重度失血性休克情况下进行复苏,大鼠将出现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应用乌司他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该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治疗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 :15 0例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各 5 0例。A组为对照组 ,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B组在同A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维生素C ;C组为在同A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 ,胸片及痰细菌培养等。结果 :A组痊愈 3 2例 ,显效 8例 ,无效 10例 ,总有效率 80 0 % ;B组痊愈 3 6例 ,显效 6例 ,总有效率 84 0 % ;C组痊愈 44例 ,显效 4例 ,总有效率 96 0 %。A组疗效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C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均明显缩短 ,胸片阴影吸收较快。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 ,无明显副作用 ,可作为有效治疗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期间血管升压素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的复苏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3例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肾上腺素组21例(A组),大剂量血管升压素组22例(B组),血管升压素+肾上腺素组20例(C组).分别观察3组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存活率.结果:A组、B组、C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19.5%、36.4%、45.0%,C组高于A组、B组;C组存活率为30%,高于A组的4.8%、B组的13.6%;C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A组、B组.结论: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血管升压素和肾上腺素比单独应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升压素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 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 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 h)、1 h、3 h、6 h、12 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 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 h;C组于心肺复苏3 h激活达峰值,12 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雌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时SOD和MDA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探讨雌激素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沙土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卵巢切除的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卵巢切除后给予苯甲酸雌二醇治疗的脑缺血再灌注组(D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复制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后12h处死动物取材,测定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B组和D组SOD活性高于C组;MDA含量低于C组。结论:雌激素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提供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米帕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米帕明(Imipramine,Imi)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中含水(H2O)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探讨Imi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80-320 g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处理组(A组)、模型组(B组)、小剂量Imi组(C组)及大剂量Imi组(D组)各15只,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C、D组于术前60min分别给予Imi 10及20 mg/kg腹腔内注射。应用TT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检测脑缺血组织H2O、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①H2O和MDA含量,C、D组均明显低于B组,D组低于C组(P<0.01、0.05)。②SOD活性,C、D组明显高于B组,D组高于C组(P<0.01、0.05)。③梗死体积,C、D组明显小于B组,D组小于C组(P<0.01、0.05)。结论:Imi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由基生成及梗死体积,疗效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巴曲酶复合低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温、巴曲酶及巴曲酶复合低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采用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 10 min、再灌 20 min及 60 min时,应用巴曲酶、低温及巴曲酶复合低温对沙土鼠脑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的影响. 结果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SOD活性有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低温组复灌 20, 60 min分别下降 5.85%和 8.23%;巴曲酶组复灌 20, 60 min分别下降 18.3%和 5.12%.低温和巴曲酶均可减轻 SOD活性下降( P< 0.01);而巴曲酶复合低温组效果更优于单独应用( P < 0.05);丙二醛含量随着复灌时间的延长有增高趋势,能降低其生成含量( P< 0.01);两者复合应用效果更优. 结论巴曲酶及低温均具有脑保护作用,巴曲酶复合低温可增强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脑组织氧自由基、钙离子负荷及炎性反应变化研究川芎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n=10),模型组、川芎嗪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 h后腹腔注射川芎嗪(50 mg/kg,每日1次,连续6 d),造模第1、3、7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造模第7天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扫描脑梗死区光密度计算梗死率,检测脑组织氧自由基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水平、钙离子腺苷三磷酸酶(Ca2+-ATP酶)活性、炎症因子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造模第7天,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川芎嗪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NO、MDA水平及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a2+-ATP酶活性均升高(P<0.05)。结论川芎嗪通过调节大鼠脑组织氧化和抗氧化平衡,清除氧自由基,提高Ca2+-ATP酶活性,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抑制炎性反应等起到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为探讨临床中药治疗脑卒中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蝮蛇抗栓酶与川芎嗪加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8例用蝮蛇抗栓酶0.5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1次;B组22例用川芎嗪120mg加维脑路通400mg溶于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疗程均为20天。结果:临床总有效率A组为93.75%,B组为9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显效率A组(52.08%)优于B组(36.36%)。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除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粘附率A组较B组下降明显外,大多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川芎嗪加维脑路通与蝮蛇抗栓酶都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有效药物;蝮蛇抗栓酶疗效优于川芎嗪加维脑路通,但其禁忌证较多。  相似文献   

16.
纳洛酮对实验性心肺复苏脑氧自由基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6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6h取脑组织行MDA、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和纳洛酮组(P<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低于空白组(P<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MDA的生成,增加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血管内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容积、缺血侧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SOD活力增加,而MDA含量和NO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TCST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蝙蝠葛酚性碱 (PAMd)抗心、脑同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双侧颈总动脉 30 m in后再灌注造成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 PAMd对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血清、左心室、海马、皮质及小脑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影响。结果 家兔心、脑缺血再灌注 10 min后血清 MDA含量显著升高 ,SOD活性显著降低 (P均 <0 .0 5 )。PAMd3.5 mg/ kg显著降低心、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及组织 MDA含量 ,升高 SOD活性 (P均 <0 .0 5 )。结论PAMd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所造成的损伤 ,提高 SOD活性 ,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蒜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0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大蒜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5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 组。大蒜素组采用大蒜素注射液60 m g 加5% 葡萄糖500 m l静滴,川芎嗪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80 m g 加5%葡萄糖500 m l静滴,均每日1 次,2 周为1 个疗程。此外,2 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疗效,并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血液流变性、白细胞流变性、脑血流量等指标,并与正常人作比较。结果:治疗2 周时,大蒜素组总有效率(7723% )显著高于川芎嗪组(6226% ,P< 005);治疗2 周及4 周后,大蒜素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和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川芎嗪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DA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治疗3周时,大蒜素组MDA含量较川芎嗪组明显降低(P< 001)。大蒜素注射液还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白细胞滤过指数、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指标。结论:大蒜素注射液在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又可清除自由基,改善脑功能,减轻急性脑梗死时缺血 再灌注损伤;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川芎嗪注射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