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9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采用脊髓切割损伤法制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将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及模型组。于制模后第3天各组大鼠按既定方案给予相应干预,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分别给予电针督脉穴位或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于康复训练后辅以电针刺激。每周均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于制模后第4周及第8周时每组分别取12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PCR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BDNF及TrkB表达情况。 结果各组大鼠BBB评分、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在制模后第4周、第8周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也显著优于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电针督脉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大鼠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加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受损脊髓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渐进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过程中电针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行为功能改变的关系. 方法 50只 Wistar大鼠 ,体质量 (200± 50) g,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在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分别用电针刺激强度为 1, 10, 20 mA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 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 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 BDNF的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 BDNF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治疗组 B( 10 mA)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 BDNF表达下降, CBS值显示,治疗组 B优于压迫组,治疗组 B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而治疗组 A(1 mA)和 C(20 mA)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 结论 电针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电针疗法可能具有电流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渐进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过程中电针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行为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50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00&;#177;50)g,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在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后,分别用电针刺激强度为1,10,20mA的电针进行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BDNF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BDNF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治疗组B(10mA)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BDNF表达下降,CBS值显示,治疗组B优于压迫组,治疗组B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而治疗组A(1mA)和C(20mA)与压迫组比较统计学无差异。结论:电针能促进损伤脊髓的修复,电针疗法可能具有电流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电针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然后手术减压,并进行电针治疗.通过体诱发电位和BBB评分观察后肢功能,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法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 (NT-3)及其受体(TrkC)的变化.结果 脊髓损伤后NT-3和TrkC在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表达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 NT-3和TrkC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表达下降.诱发电位检测和BBB评分显示,电针组疗效优于减压组(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这可能是通过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和TrkB反应物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脊髓神经元,灰白质中胶质细胞染色明显;脊髓受到压迫后,压迫节段脊髓组织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BDNF和TrkB增强。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多,这可能对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和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针关元穴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兴奋性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在的脊髓中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按照重物坠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模型,将8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关元穴治疗组(电针组),每组20只,电针组每天给予电针治疗,共治疗10 d,其它组无治疗,10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组大鼠T6~T10椎体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通过肌条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离体逼尿肌兴奋性。 结果结果显示,电针组和模型对照组脊髓中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水平以及逼尿肌兴奋性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关元穴可促进脊髓中具有营养和修复神经功能的BDNF及TrkB的表达水平的提高,使受损的具有传导排尿反射冲动功能的中枢神经及其神经通路得到修复,从而增强逼尿肌排尿反射活动及其兴奋性。  相似文献   

7.
王新家  余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0-2390,2403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脑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和TrkB反应物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脊髓神经元,灰白质中胶质细胞染色明显;脊髓受到压迫后,压迫节段脊髓组织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BDNF和TrkB增强。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多,这可能对损伤脊髓神经元 的存活和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电针对大鼠慢性脊髓损伤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HSP70)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表达的变化及对脊髓功能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2个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实验组随机分为3组:持续压迫组,减压组,电针组(n=10),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然后手术减压,并进行电针治疗。观察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behavioralscore,CBS)和HSP70及iNOS的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HSP70和iNOS在神经元表达均增强,经过电针治疗后,HSP70在神经元的表达进一步增强,电针组犤(130.35±18.98)个犦与减压组犤(42.76±13.45)个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1.907,P<0.01),iNOS在神经元的表达下降。电针组犤(8.21±3.76)个犦与减压组犤(13.24±2.71)个)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32,P<0.01)。CBS值显示,电针组明显优于减压组,电针组犤(12.29±6.05)分犦与减压组犤(20.24±8.88)分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34,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HSP70介导了电针的治疗过程,保护了脊髓神经细胞并减轻继发性脊髓损伤,与促进行为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减重步行训练、督脉电针及两者联合治疗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对72只成年SD大鼠建立胸10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组(BWSTT)、督脉电针组(电针组,EA)和训练+电针(联合组,BWSTT+EA)各18只,每组再分为8d、15d和30d 3个小组(n=6).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脊髓损伤尾端组织中BDNF的表达.结果:单纯减重步行训练或/和督脉电针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5);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对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BDNF表达水平提高(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和督脉电针的联合治疗对促进横断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督脉电针可以促进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干预时间越长疗效越佳,且3者间存在协同作用,这种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脊髓组织中BDNF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 只建立T11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电针组、针康组各16 只,其余8 只为空白组。造模后3 d 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 d、7 d、14 d、21 d 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组织中BDNF 的表达。结果治疗后,针康组BBB评分高于电针组及对照组(P<0.05);BDNF 水平高于电针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脊髓损伤的恢复与脊髓组织中BDNF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 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6.16,135.19±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4.85和13.42±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6.02和33.02±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5.05和27.63±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氦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氦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2.
背景:关于成年哺乳类动物脊髓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和来源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尚无肯定性结论。目的:通过分析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巢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特征和来源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3-03/10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健康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中度组(压迫物占椎管矢状径的40%)、重度组(压迫物占椎管矢状径的60%)及重度压迫损伤24h后减压3d、10d组,每组10只。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压迫临近段(距压迫边缘至5mm)脊髓灰质和白质内nestin的阳性表达并测量其灰度值。②各组大鼠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中度压迫组(白质235.33±6.48,灰质196.28±6.55)、重度压迫组(白质190.45±4.91,灰质173.15±5.98)及重度压迫损伤减压后3d组(白质198.39±3.24,灰质180.38±4.51)和减压后10d组白质(202.55±3.54)中巢蛋白均有明显表达(P<0.05),以重度压迫组最为显著(P<0.01)。减压10d组的灰质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的巢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损伤组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增多、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增长。结论:成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及减压后早期存在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对脊髓具有重要的营养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患侧电针和健侧电针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表现以及脊髓背角钾-氯离子协同转运体2(KCC2)表达的影响,探讨患侧选穴和健侧选穴两种针刺方案的镇痛效应,以及KCC2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组、患侧电针组、健侧电针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天。各组于术前(0天)及术后3、5、7、10、12、14天分别测量大鼠患侧足机械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4天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KCC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各组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01),电针治疗后大鼠MWT和TWL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升高,且患侧与健侧电针相比无明显差异。HE染色结果提示,患侧电针组与健侧电针组脊髓背角组织及神经元病变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术后14天患侧与健侧电针组较模型组脊髓背角患侧KCC2表达显著增加(P0.05),并且患侧电针组与健侧电针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患侧电针和健侧电针能产生类似的镇痛效果,均可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痛觉过敏。患侧电针与健侧电针治疗均可抑制KCC2蛋白的表达下调,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脊髓背角中KCC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凡  杨有庚  王江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1):1287-1290
目的建立有效、可靠的完全脊髓横断动物模型,探讨多个完整胚胎脊髓移植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完全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Wistar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手术组A组(单纯横断)、B组(横断+BDMF)、C组(横断+移植)、D组(横断+移植+BDNF)。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切除大鼠脊髓3-4mm,镜下观察确保完全离断,取3—4个完整胚胎脊髓同时移植。B组及D组应用微型泵定时定量泵入BDNF溶液(2mg/ml)。术后1—6周进行功能锻炼及行为学分析。结果术后A组、B组后肢运动功能未恢复;术后3W,C组及D组开始恢复后肢运动功能,术后6W出现协调踏步动作。术后1,2W,C组与D组CBS行为学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W、4W,CB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的建立了大鼠完全脊髓横断模型。多个完整胚胎脊髓组织移植解决了脊髓完全离断情况下所需移植物总量较大的问题,联合应用BDNF,对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SCI后NB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20例,联合组为前3种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并均在执行饮水计划的前提下行间歇性清洁导尿。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排尿日记评定和尿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对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发现,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电针组和磁刺激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电针及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均能改善SCI后NB患者的排尿功能,而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三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IGFBP-rP1、BDNF和TrkB的阳性表达,分析三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阳性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IGFBP-rP1、BDNF及TrkB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6.86%(58/102)、46.08%(47/102),49.02%(50/102)均高于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00%(8/40)、22.50%(9/40)、17.50%(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5.74、6.69、11.93,P均<0.05);IGFBP-rP1、BDNF和TrkB的阳性表达均与内膜癌临床分期、细胞分级有关(χ2分别=4.03、4.51、5.31、5.06、6.30、7.81,P均<0.05);IGFBP-rP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率为100%(9/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52.69%(4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BDNF和TrkB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85、2.59,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BDNF阳性表达与TrkB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P<0.05),IGFBP-rP1阳性表达与BDNF、TrkB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0.52、0.58,P均<0.05)。结论IGFBP-rP1可能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脊髓压迫对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压迫时间对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和不同压迫时间为参数,自行设计一种犬的运动—静止压迫型SCI模型,选择T13为损伤中心,压迫脊髓,当 CSEP波幅下降达基础值的 50%时,维持静止压迫。将28只犬随机分为A、B、C、D 4组,A、B、C组脊髓分别受压30 min、90 min和180 min,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行为学变化。结果 损伤组脊髓组织学均有损害,MRI显示损害程度随脊髓受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 P<0.01);至术后28 d,各损伤组动物后肢功能均有恢复,BBB分级评分法评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SCI后持续性脊髓压迫能加重损伤程度,应尽早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