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在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其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牵引、按摩、理疗、医疗体操、针灸、局部封闭等。目的:采取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的定量运动方式,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设计:以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干预3个月,自身前后对照。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2000-03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入户问卷调查,通过询问检出既往医院明确诊断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患者,排除脊髓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共有114例患者自愿参加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颈型12例,神经根型39例,椎动脉型23例,交感神经型5例,混合型35例,脊髓型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方法:对114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①全身性拳操运动有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关节操,患者可根据本人兴趣、体力而任选其中1种或几种,每天运动1次,每次至少30min,每次运动强度要求达到或接近靶心率水平,即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70-年龄,共坚持运动3个月。②局部颈部医疗功能操共12节,以活动颈肩部和放松功为主,步骤包括左右旋转、环绕颈项、缩头松肩、伸颈拔背、回头望月、云手、双手上举、挺胸伸肘、与项争力等,颈椎操每个动作重复5~10次,并逐步增加,整套操每天进行1~2次,每次至少10min,共坚持运动3个月。③除运动干预外,患者在3个月时间里不接受任何其他治疗(如药物、牵引、理疗等)。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14例患者均坚持完成3个月的运动干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44例,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治愈显效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5.6%。全部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包括颈肩痛、放射性单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感、头晕、耳鸣、头痛等。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经过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比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高(47.8%,20.0%,65.7%,91.7%,97.4%,P<0.01)。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病程在1年以内或1~5年的患者其治愈显效率均明显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90.9%,88.6%,55.9%,P<0.01)。结论:定量的拳操运动结合颈椎操锻炼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椎动脉压迫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此外病程与疗效具有一定关系,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应尽早开始运动康复治疗。提示组织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在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其康复治疗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牵引、按摩、理疗、医疗体操、针灸、局部封闭等。 目的:采取全身性拳操运动结合局部颈椎操锻炼的定量运动方式,对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设计:以社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干预3个月,自身前后对照。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对象:2000—03对上海市南京东路街道某社区35~74岁常驻居民1457人进行社区慢性疾病的人户问卷调查,通过询问检出既往医院明确诊断为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的患者,排除脊髓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共有114例患者自愿参加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颈型12例,神经根型39例,椎动脉型23例,交感神经型5例,混合型35例,脊髓型无。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114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实施为期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①全身性拳操运动有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关节操,患者可根据本人兴趣、体力而任选其中1种或几种,每天运动1次,每次至少30min,每次运动强度要求达到或接近靶心率水平,即每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达到170-年龄,共坚持运动3个月。②局部颈部医疗功能操共12节。以活动颈肩部和放松功为主,步骤包括左右旋转、环绕颈项、缩头松肩、伸颈拔背、回头望月、云手、双手上举、挺胸伸肘、与项争力等,颈椎操每个动作重复5~10次,并逐步增加,整套操每天进行1~2次,每次至少10min,共坚持运动3个月。(勤除运动干预外,患者在3个月时间里不接受任何其他治疗(如药物、牵引、理疗等)。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 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114例患者均坚持完成3个月的运动干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运动康复治疗3个月后全部患者疗效评估结果:114例患者中,治愈44例,显效4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治愈显效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5.6%。全部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包括颈肩痛、放射性单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感、头晕、耳鸣、头痛等。②颈椎退行性脊椎病分型与疗效的关系:经过3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患者比较,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的治愈显效率高(47.8%,20.0%,65.7%,91.7%,97.4%,P〈0.01)。③颈椎退行性脊椎病病程与疗效关系:病程在1年以内或1~5年的患者其治愈显效率均明显高于病程在5年以上的患者(90.9%,88.6%,55.9%,P〈0.01)。 结论:定量的拳操运动结合颈椎操锻炼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压迫症状,而椎动脉压迫症状需结合其他治疗方能达到最佳疗效。此外病程与疗效具有一定关系,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应尽早开始运动康复治疗。提示组织颈椎退行性脊椎病患者进行定量的拳操运动并结合颈椎操锻炼值得在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药熨配合颈椎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均推行颈椎操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药药熨,均治疗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药药熨配合颈椎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对于促进患者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来的研究证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发病及进展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目的:观察Thera-Band抗阻力运动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3/2011-10安徽师范大学《生理生化检测与运动康复》实验室收治的椎管外以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病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65-17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1-17年.按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将患者分为颈型28例、椎动脉型22例、神经根型18例、交感神经型12例.采用抗阻运动疗法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即弹力带在6个方向被动拉伸和主动抗阻力量训练颈部肌肉.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颈椎功能、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3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颈椎病症状得到缓解,各组之间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以针对颈肌为主的抗阻运动康复疗法对各类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Thera-Band弹力带安全性高,能满足多角度颈肌锻炼需要.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效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以颈椎牵引、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康复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9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常规理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理疗基础上予颈椎牵引、运动疗法、ADL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3疗程后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优16例、良13例、中9例,差3例,优良率70.73%;治疗组优34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90.0%,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平均治愈天数对照组为22.13±7.78天,治疗组为16.59±8.12天,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高的康复价值,可充分发挥各种疗法的协同作用,缩短病程,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6.
郭氏"畅气通络"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畅气通络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畅气通络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17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临床治愈15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畅气通络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潘国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438+2467-2438,2467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前本组患者疗效评分为6.05±1.13分,治疗后为16.32±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30 d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4]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治愈25例,好转5例。结论颈椎牵引加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定,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定位扳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2011年收治的5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运用定位扳法等手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中,治愈34例,显效9例(16.67%),好转7例(12.96%),无效4例(7.41%),有效率92.59%。结论:定位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显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康复角度探讨"米"字操及中药颈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运用、远期效果和保健作用.方法 对356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进行牵引、针刺、推拿等综合治疗,由固定护士教会患者进行"米"字操功能锻炼,并配合使用自制中药颈枕.出院时进行效果评定,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结果 出院时进行康复疗效评定:有效率98.03%,出院1月、6月电话回访执行情况,1年后电话回访临床症状复发情况:复发率7.22%.结论 "米"字操形象简单,有效提高颈椎病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可成为颈椎病的系统保健练功操;中药颈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建立防治颈椎病的基础运动处方。方法:2010年6月—2014年5月,治疗颈椎病168例,其中男61例,女107例;年龄18—70岁;病程1个月—26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男25例,女5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25±12.06)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3.73±4.53)年;颈型10例,神经根型27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型4例,混合型23例;给予常规治疗加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治疗。对照组84例,男36例,女48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6.15±11.59)岁,病程1个月—26年,平均(3.90±4.32)年;颈型8例,神经根型32例,脊髓型7例,椎动脉型14例,交感型5例,混合型18例;给予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自觉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等指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6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约18个月。参照疗效评价方法: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4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累计复发8例(1年内复发5例,1年后复发3例),对照组累计复发38例(1年内复发24例,1年后复发14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颈部伸屈肌群静力增强训练在治疗颈椎病中具有缓解症状、改善体征及增强或重建颈椎稳定性的作用,近、远期疗效肯定,能有效预防颈椎病的复发,可作为颈椎病防治的基础运动处方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温经通络中药药枕联合颈复康颗粒对于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80位符合CSR诊断标准的患者,将其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单纯颈复康颗粒治疗,而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联合温经通络药枕治疗。两组总的治疗时间均为一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半月、治疗一月时分别进行指标检测,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分析发现,单纯服用中药组治愈率20%、有效率87.5%;而联合治疗组治愈率35%、有效率97.5%,联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中药组。结论: 温经通络中药药枕联合颈复康颗粒在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方面疗效明显,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香仙  綦湘  吕品 《中国临床康复》2012,(39):7405-7410
背景:近来的研究证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发病及进展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目的:观察Thera-Band抗阻力运动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3/2011-10安徽师范大学《生理生化检测与运动康复》实验室收治的椎管外以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病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65-17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1-17年。按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将患者分为颈型28例、椎动脉型22例、神经根型18例、交感神经型12例。采用抗阻运动疗法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即弹力带在6个方向被动拉伸和主动抗阻力量训练颈部肌肉。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颈椎功能、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3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颈椎病症状得到缓解,各组之间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以针对颈肌为主的抗阻运动康复疗法对各类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Thera-Band弹力带安全性高,能满足多角度颈肌锻炼需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改善社区颈椎病患者的康复作用。 方法 选择2010年7月-10月在本社区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实施运动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两组分别于运动前及运动后3,6个月采用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病症状改善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 结果 观察组运动后3,6个月与同期对照组颈椎病患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社区颈椎病患者坚持运动疗法可以改善颈椎病的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诊断的460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其各分型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460例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平片和CT检查颈椎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及椎间盘改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颈椎病患者中,X线表现中以椎间隙变窄多见,好发部位以颈5/6为主,CT表现中以颈椎间盘突出常见,以颈5/6椎间盘好发,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多。结论: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颈椎病并分型。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中药颈椎荣通方联合旋提手法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0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医辩证分型为气滞血瘀证的8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自拟颈椎荣通方结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旋提手法治疗,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治疗两周后的临床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颈椎弓弦距。结果:经两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观察组(1.22±1.54)明显低于对照组(2.52±1.76),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颈椎弓弦距差值(1.03±0.24)高于对照组(0.52±0.14),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荣通方结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气滞血瘀证型)颈椎病较单纯应用旋提手法治疗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卧式颈椎牵引配合按摩及电脑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综合组50例,卧牵组50例,经两个疗程临床观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综合组比卧牵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K(P〈0.025)。结论卧式颈椎牵引配合按摩及电脑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独卧式颈椎牵引法,提示卧式颈椎牵引配合按摩及电脑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334例颈椎片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早期X线表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至2006年3月共334例有临床症状疑似颈椎病进行颈椎拍片的病例。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与侧弯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颈椎病影像学表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与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出现略晚。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侧弯及颈段旋转的颈椎病表现,只能在颈部X线片上完全显示出来。结论颈椎病在X线片上的早期改变及诊断的价值,是目前CT、MRI不可替代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导组和针灸组,每组30例。针导组采用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针灸组采用单纯针灸治疗。结果治愈率及显效率针导组分别为70%和93%,针灸组分别为33.3%和90%,针导组疗效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频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3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颈椎、胸椎和胸腰椎及8例腰椎结核患者接受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1例下腰椎和腰骶椎结核患者接受后路椎弓根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5个月时97.0%(32/33)植骨融合,治愈率97.0%。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