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综合三甲医院ICU医院感染特点,评价目标性监测效果,为持续质量改进和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ICU近4年住院患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医院感染率,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病原菌监测情况。结果综合ICU患者发生医院病例感染率31.1%,例次感染率4.4%,平均病情严重程度4.3分,调整患者感染率为1.04%,操作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尿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呼吸机,相关感染发病率最高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33.5‰);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4.8%)。结论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有利于及时掌握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动态变化,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结果。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ICU目标性监测患者51 126例进行研究,回顾性收集感染相关资料,从不同ICU科室患者、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导管相关性感染、不同感染病原菌分布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监测发现医院感染1133例、1183例次,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分别为2.22%(1 133/51 126)和2.31%(1183/51 126)。不同科室ICU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697,P<0.001;χ2=302.172,P<0.001),其中神经ICU医院感染率和感染例次率最高,为3.82%(174/4 553)和4.06%(185/4 553)。ICU器械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中,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和导尿管插管患者的感染例次率和日感染例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68,P<0.001;χ2=22.72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湖北省不同级别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资料调查,收集全省部分医院监测网点报告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11年度全省29个监测网点共监测综合ICU住院患者18 706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78%,病人日感染率为13.59‰。所监测的29所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者为37.78%,最低者为1.07%。感染因素调查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为28.24‰,导尿管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率为1.57‰,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率为1.2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引起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湖北省监测网点医院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3种导管相关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和基础护理等主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的患者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患者病情重、各种侵入性操作是重要原因.普通病房的病例感染率是患者医院感染例次数与处在危险因素中患者比值没有综合考虑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住院天数,无科学的可比性.作者对本院ICU(混合科)2002年11月至2003年10月收住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相关导管医院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所有住院患者相关导管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21例外科ICU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70%,与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相关的感染率分别为66.67‰、8.70‰、48.63‰;呼吸机的使用、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ICU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应用各种导管相关,应加强对ICU患者侵入性导管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住院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相关性因素,采取护理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监测结果进行调查与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护理对策。结果该医院ICU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段、意识状态和卧床时间、基础疾病和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对入住ICU的患者早期及时进行综合性评估,应用痰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同时结合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进行危险分层评价患者病情,对高危患者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案,加强呼吸道和院感防控管理、提高医护人员防范意识及督促防范措施落实,能有效降低ICU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HAP)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向东明  周矗 《实用医学杂志》2012,(11):1869-1871
目的:研究外科ICU获得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ICU98例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29例死亡,病死率29.6%;经过对生存组和死亡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流感染时死亡组和生存组在年龄>65岁(62.0%与19.3%)、昏迷(65.5%与33.3%)、APACHEⅡ评分大于18分(79.3%与13.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大于8分(65.5%与21.7%)、深静脉置管时间>5d患者(100%与55.1%)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感染时年龄>65岁、昏迷、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深静脉置管时间大于5d是影响血流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了解医院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实际状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某综合医院临床专科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实际发生率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2013年全年该医院各专科ICU和综合ICU共入住重症患者3 841例,发生医院感染111例、147例次,感染率为2.89%、例次感染率为3.83%;日感染率为4.77‰,调整日感染率为1.36‰。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构成比为55.78%,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在各专科ICU中,以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为11.93%;其次是神经外科ICU,为3.40%;综合ICU感染率为4.75%。不同专科ICU医院感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该医院各专科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明显,应加强对神经内外科和综合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综合监护病房住院患者进行监测,掌握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其医院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1~12月入住≥2 d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同时对3种置入性导管相关感染进行分析.结果:1 018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为5.1%,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其中行深静脉置管234例,发生血液感染6例(2.56%);留置导尿管651例,发生泌尿道感染13例(2.00%);建立人工气道13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33例(24.8%).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作为重点监测部门;其收治的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抗生素、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加强相关物品的消毒灭菌与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对置入性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控,是预防控制综合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监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结果分析。 结果 共监测该医院ICU住院患者1 159例,查出医院感染患者225例,医院感染率为19.41%;医院感染日感染率为24.59‰,调整后的日感染率为8.17‰。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6.61‰;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3.6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65‰。 结论 该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利用RCA分析出医源性感染因素主要是医务人员和环境相关因素,提出各种导管插管留置等侵入性操作中无菌操作和手卫生为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ICU收治的2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ICU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210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有29例,占13.8%,明显高于同期普通病房平均医院感染率的5.3%;>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7.7%,高于<60岁年龄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31.0%)、泌尿道(27.6%)、胃肠道(24.0%)等,基础疾病以心肺疾病感染率最高(30.0%),侵入操作越多感染率也相应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心肺疾病及侵入操作等是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基础护理等是减少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化吸痰方案对ICU气管切开患者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ICU在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9例气管切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吸痰法,同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浅部吸痰法结合纤维支气管优化方案,并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15.0%及肺部感染发生率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6.94±1.32)d、机械通气时间(3.79±1.21)d、住院时间(14.62±2.11)d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ICU气管切开患者优化吸痰方案,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缩短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安全性高,减少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ICU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收治的208例老年肺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量表,观察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采用中文版重症监护室患者睡眠质量量表(Richards-Campbell sleep questionaire, RCSQ)量表,观察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采用术前简易心理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观察患者术前认知水平。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CU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08例患者,32例(15.38%)发生谵妄,176例(84.62%)未发生谵妄。纳入22个变量,包括术前变量11个和术后变量11个,其中低氧(≤60 mmHg)、冠心病史、镇静药物使用史是肺癌术后ICU老年患者谵妄诱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SQ量表得分高于20分的患者较低于20分的患者,其谵妄发生的风险明显降低(P<0.05)。MMSE量表得分高于27分的患者较低于2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法对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80例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排痰法,观察组采用机械振动排痰法,比较2组的排痰效果、护理2 d后的血气指标、肺部感染率以及ICU停留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2 d的排痰量均多于对照组,痰液粘稠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2 d时的Sa O_2、p(O_2)大于对照组,p(CO_2)小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ICU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振动排痰能够显著提高ICU患者的排痰效果,改善肺部通气,减少肺部感染,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33774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医院感染862例,感染率2.55%,ICU感染率最高,为41.43%;易感年龄为60岁以上和1岁以下,感染率分别为4.00%和3.54%;住院时间超过20d的患者感染率可达10.66%。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手术室相关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于我院进行手术发生医院感染的30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的151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医院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8个与医院感染有关的手术室护理因素: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接台手术与否、入ICU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是否有参观人员、侵入性操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5个高度相关因素:入ICU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接台手术。对照组的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干预组。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采取一系列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以降低普通外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创伤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浙江省5家医院1103名创伤患者的相关资料,通过对16项可能和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最终筛选出导致所有创伤患者以及严重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住ICU期间共有171人(15.5%)发生感染.患者总共死亡157人(14.2%),其中感染组死亡59人.感染组病死率为34.7%,显著高于非感染组的1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对于所有患者而言,中心静脉压监测、机械通气、年龄≥65岁、住ICU时间>14 d以及ISS≥16分为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严重创伤患者,中心静脉压监测、机械通气以及住ICU时间>14 d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情严重程度、年龄、住ICU时间以及ICU内侵入性操作与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规范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尽量减少患者住ICU时间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risk factors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rauma patients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A total of 1103 trauma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five tertiary hospital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9 were reviewed. Demographic data, injury severity score and other variables related to the trauma services were colle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ere processed to identify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rauma patients during sta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Results Overall, 171 patients( 15.5% )developed nosocomial infection during ICU stay. Of 1103 patients, 157 patients (14.2% ) died, and the 59 fatal patients were from infection group. The mortality rate in infection group was 34.7% ,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 - infection group (10.5% ).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all the patients determined by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cluded central venous monito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ge ≥65, the length of ICU stay > 14 days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 16. For the severe trauma patients, central venous monito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 length of ICU stay > 14 day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nonsocomial infection. Conclusions The severity of injury, age, the length of ICU stay and invasive procedures were related to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To standardize the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to reduce the length of ICU stay may decrease the infection rate of traum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目标性监测,对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610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4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40.82%,患者日感染发病率40.29‰,调整感染发病率10.89‰。105例使用呼吸机的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9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5.71%,其中40.63%为呼吸机相关肺炎。结论该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也较高,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RPA) 医院感染的临床特 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咸宁市中心医院2017 年6 月~2018 年12 月分离的64 例CRPA 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择 128 例同期碳青霉烯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SPA)患者作为对照组,采 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式分析CRPA 感染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均以痰标本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χ2=6.668,P>0.05)。CRPA 感染主要来自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及ICU,ICU 患者CRPA 的比例显著高于CSPA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6,P<0.05),CRPA 组对所有12 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CSP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00~55.185,均P<0.05),CRPA组患者死亡率(25.0%)显著高于CSPA组(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 P<0.05)。多因素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使用3,4 代头孢菌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感染前 14 天内入住ICU(均P<0.05,OR>1)是发生CRPA 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该院CRPA 感染耐药率高,预后 差,且ICU 比例相对较高;CRPA 感染具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危险因素控制可以有效预防CRPA 感染播散。  相似文献   

20.
Infections identified between 1981 and 1983 in a hospital's medical/surgical, pediatric, neonatal, coronary care, and cardiac surgery ICUs were compared. Among 14,360 admissions, 1840 infections occurred in 1360 patients. Total infection rates ranged from 1.0% (cardiac surgery ICU) to 23.5% (medical/surgical ICU). Rates of ICU-acquired infection ranged from 0.8% (cardiac surgery ICU) to 11.2% (medical/surgical ICU), indicating that only about half of infections in the latter unit were acquired from within. Primary bacteremias comprised 14.5% of neonatal ICU infections, a rate 500% higher than in other ICUs. Meningitis and genitourinary infections were more common in pediatric and coronary care ICUs. Candida and Pseudomonas species and Klebsiella-Enterobacter-Serratia were most common in the medical/surgical ICU. Survival rate of infected patients was over 87% in pediatric and neonatal ICUs, compared with only 55.4% in the medical/surgical ICU. These differences in types and rates of infection have an important bearing on infection-control activities in the ICU, and also provide a yardstick against which similar institutions can gauge their ICU inf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