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开颅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钻孔CT定位下引流术.采用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加拿大神经功能评分(CNS)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进行评估,观察2组患者术后6个月CSS、CNS、NIHSS评分,残死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CSS、CNS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残死率、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HICH的疗效较开颅术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方式大体可分为传统开颅术和微创治疗两大类,微创手术包括小骨窗清除血肿加引流术、钻孔引流术、锥颅碎吸术等。我们的经验是传统开颅术在缓解颅内压(ICP)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式。为探讨开颅术治疗HICH时如何能更有效地降低ICP,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5年4月收治的187例手术患者资料分析去除骨瓣和保留骨瓣两种方式术后ICP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开颅组40例行开颅术,微创组70例行新型微创钻孔引流术,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疗效:微创组Ⅰ级47.1%明显高于开颅组(35.0%),Ⅲ级15.7%及Ⅴ级2.9%则明显低于开颅组(22.5%及7.5%)(P<0.05)。术后不良反应:微创组切口脑脊液漏2.9%、应激性溃疡31.4%、再出血1.4%、脑梗死2.9%,均明显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较开颅手术具有更理想的疗效并能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管钻孔引流术与单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9月于我院进行双管钻孔引流术与单管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45例,对术后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引流术治疗后,双管组术后血肿消除情况优于单管组(P0.05);术后按ADL分级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双管组预后效果也优于单管组(P0.0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双管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预后均优于单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170-2171
目的观察分析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共选择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治疗时间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7例。给予A组患者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给予B组患者实施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中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6w和治疗后12w,A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B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B组相比,均明显偏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相比,微创钻孔引流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效果更好,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很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4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行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行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硬脑膜下积液和肺部及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锥颅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12月分别接受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A组,n=34)和小骨窗开颅术(B组,n=30)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64例(出血量30~50mL,无脑疝),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指标(如出血量、手术时机、昏迷程度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接受不同术式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的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远期疗效及死亡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出血量在30~50mL,无脑疝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钻孔引流尿激酶溶解术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99例小脑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中微创组54例,开颅组45例,两组病例在意识状况的分级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创组在病床边局麻下操作,经严格的术前规划后将软通道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引流。开颅组采用传统的全麻下开颅血肿清除。结果 微创组死亡8例,死亡率14.8%。开颅组死亡16例,死亡率3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存活的病例中,微创组Ⅰ、Ⅱ级的比例明显优于开颅组(P〈0.01)。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只要无脑疝发生,应积极开展微创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和钻孔引流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中选择108例,施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46例,钻孔引流术治疗62例,比较其近期和6个月后的远期疗效。结果 108例中传统组46例,钻孔引流组62例,病死率分别为17.4%和14.5%。术前Glassgow(GCS)评分≤8分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2组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传统开颅组和钻孔引流组在中等量基底节区血肿的治疗中,近期和远期效果均无明显差异,手术应尽量选择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528-3529
选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应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软通道)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比较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88.0%,并发症发生率为28.0%,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软通道)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新型立体定向穿刺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24例使用该技术进行血肿穿刺引流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穿刺的精准度、血肿清除率、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均可见引流管放置位置良好,均沿着血肿长轴放置且尖端位于血肿内,与术前拟定血肿穿刺靶点位置的偏移距离为4.53±3.40 mm,均≤10 mm,术后血肿清除满意,无患者术后出现再出血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该立体定向穿刺技术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以节省手术及术前准备时间,保证血肿穿刺的成功率及准确性,且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较少,再出血风险低,适用于脑出血急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于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45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血肿清除手术,术后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分为低、中、高组,比较三组之间的预后差异,及其颅内压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三个月,按照GOS预后评分:良好21例,轻残14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3例。三组之间的不良预后率有明显差异,预后较好组的颅内压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结论 持续的颅内压监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并评价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小骨窗开颅术和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血肿清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法将90例HICH患者分为3组:小骨窗开颅术(A组),颅骨钻孔+尿激酶输注+导管引流术(B组),神经内镜手术(C组),每组30例。比较3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死亡率、GCS评分、GOS评分、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颅内感染率等并发症。ELISA方法测量所有脑出血患者外周血IL-4、IL-6、IL-8、IL-10和S100β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完成所纳入的各组脑出血患者手术,A组、B组、C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分别为74.5%、43.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患者手术时间、再出血率、肺炎发生率、死亡率低于A组和B组(P < 0.05)。手术6月后GOS评分显示C组患者Ⅰ级和Ⅱ级人数高于A组和B组(P < 0.05),而III级、IV级和V级人数分别低于A组和B组(P < 0.05)。C组患者术后72 h外周血液IL-10水平高于A组和B组(P < 0.05),而IL-4、IL-6和IL-8水平低于A组和B组(P < 0.05)。在术后28 d,C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低于A组和B组(P < 0.05)。结论神经内镜技术的微创、直观、较高的血肿清除率,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明显改善临床预后,可能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更有前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奎 《山西临床医药》2012,(10):725-728
目的:探讨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组)与开颅手术组,每组91例,分别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组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64例幕上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预后...  相似文献   

16.
钟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32-1832,1834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永川区人民医院近年来分别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42例,分为小骨窗组和骨瓣开颅组,对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骨窗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5.71%;骨瓣开颅术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9%;小骨窗组总有效率优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小骨窗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优于骨瓣开颅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颅内血肿清除术(NEIHE)与软通道血肿穿刺引流术(SCPD)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HICH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神经内镜组(51例,NEIHE方案)与穿刺引流组(55例,SCPD方案),记录手术及并发症指标,比较外周血炎性因子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对比两组术后疗效。结果神经内镜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高于穿刺引流组[(108.5±33.8)vs(85.8±25.4)min、(54.2±17.7)vs(42.6±14.5)ml,P0.05],但术后48 h血肿清除率和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穿刺引流组[(85.8±7.8)%vs(74.7±9.2)%、13.7%vs 29.1%,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数值均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129.5±33.7)vs(107.8±29.5)pg/ml、(74.3±22.8)vs(56.7±18.2)pg/ml、(32.6±7.5)vs(27.2±6.6)mg/L,P0.05]。术后14 d,神经内镜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下降数值较穿刺引流组更为明显[(13.0±3.8)vs(10.3±3.5),P0.05]。术后6个月,神经内镜组存活病例Barthel指数提高数值明显高于穿刺引流组[(44.8±9.7)vs(39.5±11.2),P0.05]。结论 NEIHE较SCPD治疗HICH虽然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但血肿清除率更彻底,并发症更少,近期疗效及预后均具备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6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6~24 h手术)和延期组(发病24 h后手术),每组32例.术后72 h内复查CT,以病灶部位出血量超过20 mL为术后再出血,对各组间术后再出血率比较.结果 超早期组9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28.13%.早期组4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12.5%.延期组3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率为9.38%.超早期组术后再出血率高于早期组和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会增加术后再出血的机会,术中的精细操作和止血,以及术后持续镇静、控制血压,有助于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微创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风险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观察组给予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has been increasing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With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rates,it brings huge burden to the families.It lacks evidence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monitoring in HICH.In the current study,the authors aimed to evaluate whether ICP monitoring could make any difference on the prognosis of HICH patients aft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ETHOD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16 HICH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between 2014 and 2016,was performed.The effects of ICP monitoring on 6-month mortality and favorabl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univariate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ICP monitors were inserted into 50 patients.Patients with ICP monitoring had a significantly better outcome(P<0.05).The average in-hospital duration in patients with ICP monitoring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patients without ICP monitoring(16.68 days vs.20.47 days,P<0.05).Mortality rates between ICP monitoring and no ICP monitoring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16.0%vs.15.1%,P=0.901).On univariate analysis,age,Glasgow Coma Scale(GCS)on admission and presence of ICP monitor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6-month favorable outcomes.CONCLUSION:ICP monitor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6-month functional outcome compared with no ICP monitoring.Future study is still needed to confirm our results and elucidate which subgroup of HICH patients will benefit most from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ICP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