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是否能促进脑梗死后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活跃,能否刺激其分化成神经元。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2在墨尔本大学完成。选取10周龄纯种C57BL/6J小鼠24只,分为盐水对照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雌雄各6只。①两组均采用结扎左侧大脑中动脉远心端法建立脑梗死模型,同时采用Matsushita描述的方法监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血流量,血流量降低至少75%为有效。②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于梗死后24h给予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用药方式采用ALZET锇药物泵缓慢释放。将500μg/kg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加入到ALZET泵中,可在28d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盐水对照组于梗死后24h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造模前后对两组小鼠运动功能进行Rotarod测试,记录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采用双重免疫荧光组化及共焦计数系统检测方法,对两组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密度及其分化方向进行评估。结果:①运动功能测试结果:与梗死前比较,两组小鼠在梗死后第1周均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下降。但梗死后第2,3,4周,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延长,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盐水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组织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两组小鼠脑内均出现免疫荧光阳性表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主要分布在病灶周围,在损伤侧的对侧也出现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的表达数量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③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情况:梗死4周后,两组小鼠脑内都出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再表达,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增加,约4.2倍。同时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治疗组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高于盐水对照组(36%,15%),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低于盐水对照组(54%,77%),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二者基本相似(10%,8%)。结论:脑起源神经营养因子可能是基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调控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在未来将是一种新的干细胞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后运动神经元存在神经变性改变,但其确切机制不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破认为是未来能有效解决此病的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对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小鼠脑干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及分化方向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观察测量,动物功能学与细胞免疫组化学实验,主要于2006-03/2008—04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部分实验于2004-01/05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由美国Jackson实验室提供的起源于B6SJL-TgN(SOD1-G93A)、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108只,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治疗组,每组动物分别在出生后60,90,120d各取12只用于实验,雌雄各半。方法:各组小鼠均于出生后57d起开始进行运动功能测试,记录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最大测定时间为180s,每天测试1次,直到实验结束。于出生后90,120d取材的小鼠,从出生后60d开始接受药物干预,治疗组腹腔内注射含25tag/kg白血病抑制因子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等量注射单纯的生理盐水,1次/d。分别于出生后60,90,120d终止相应实验,分离小鼠脑干,采用双重免疫荧光组化法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运动功能,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激活后细胞分化方向。结果:出生后60d,各组动物均能在Rotarod上停留达到最大测试时间180s,脑干均未发现明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出生后90,120d,正常对照组仍能达到Rotarod最大测试时间180s,仍没有明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治疗组小鼠在Rotarod上的停留时间均明显降低,但后者降低程度明显小于前者(P〈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治疗组均出现明显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且后者出现激活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前者(P〈0.05:P〈0.01)。出生120d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治疗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1),分化成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明显上升(P〈0.01;P〈0.05)。结论:白血病抑制因子是一种能提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激活、调控其朝向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白血病抑制因子能提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改变其分化方向,但还没有研究证实其是否能影响神经元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干预下神经元的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二者是否有一定相关性.方法:c57BL小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帕金森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接受三维脑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造模后2 h,假手术组只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但不植入泵导管;白血病抑制因子组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经泵导管将白血病抑制因子直接缓慢释放到脑脊液中,帕金森病组给予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帕金森病组相比,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小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显著增殖,凋亡细胞数呈显著性下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白血病抑制因子可能是一种能有效重建变性神经系统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白血病抑制因子能提升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改变其分化方向,但还没有研究证实其是否能影响神经元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血病抑制因子干预下神经元的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二者是否有一定相关性。方法:c57BL小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帕金森病组及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3组均接受三维脑立体定向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备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造模后2h,假手术组只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但不植入泵导管;白血病抑制因子组接受ALZET锇药物泵导管植入术,经泵导管将白血病抑制因子直接缓慢释放到脑脊液中,帕金森病组给予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帕金森病组相比,白血病抑制因子组小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显著增殖,凋亡细胞数呈显著性下降,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白血病抑制因子可能是一种能有效重建变性神经系统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5.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是神经系统主要的神经营养因子之一,目前已经被证明有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干预下,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G93A G1H转基因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突触蛋白的水平改变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数目与突触蛋白水平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取新出生 SOD1G93A G1H转基因小鼠(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60只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各30只,取新出生野生B6SJL小鼠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腹腔注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肌萎缩侧索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入安慰剂生理盐水.分别于出生后60,90,120 d采用Rotarod方法评估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和突触蛋白并计数,用spearman方法评估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数目与突触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相比,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组小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突触蛋白水平显著增高.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加与突触蛋白水平的增呈正相关.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提升突触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作为诱导分化剂。观察其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及其效应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以无血清培养法从孕14~17d的胚胎大鼠脑组织分离接养获得神经干细胞后,分别加入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20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20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诱导其定向分化。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来鉴定所获得的神经元,流式细胞仪检测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结果:①原代培养获得了Nestin染色阳性的神经干细胞。②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各组均获得了微管相关蛋白2染色阳性神经元。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及对照组(体积分数为0.01的胎牛血清)诱导分化后,流式细胞仪计数神经元的分化比例为47.8%,57.78%,61.94%和32.69%,三个实验姐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绪论:神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但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但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成年大鼠脑内内源性干细胞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氏法自由落体撞击的方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48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4组,外伤后24h分别行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单独或联合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神经生长因子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联合组前肢放置实验及平衡实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联合组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单独治疗组和联合组大鼠室管膜下区、海马和损伤区域出现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多于单独治疗组(P〈0.05)。提示创伤性脑损伤后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均可增加大鼠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两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使这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移植肌神经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2002-03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SD大鼠3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各18只。两组均切除2个后肢腓总神经各1.5cm,将腓骨长肌远端切断并切除肌膜后植入同侧腓肠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从手术当天开始向每单后肢移植肌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0.05μg/d,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共7d。通过术后不同时间的组织学、神经髓鞘、神经纤维、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神经生长因子抗体、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检测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组织学及神经髓鞘及神经纤维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肌纤维及神经纤维病变等多方面较对照组轻。90d时恢复较对照组好。电镜观察见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无论在肌细胞形态,核仁清晰度,染色质丰富方面均较同期对照组好,可见多处神经再生。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结果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有更多的运动终板。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神经生长因子抗体染色显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组较对照组强度更大。结论: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移植肌神经再支配有促进作用,对失神经肌肉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边颖  孙峰  何志义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455-8458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