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收治的5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了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其症状采取适合的护理措施。结果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发生率达94.64%,针对行为和精神症状采取了饮食和心理护理,加强对症护理并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结论加强老年痴呆的护理质量对于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照顾者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56例老年期痴呆患者进行了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其症状采取适合的护理措施.结果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发生率达94.64%,针对行为和精神症状采取了饮食和心理护理,加强对症护理并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结论 加强老年痴呆的护理质量对于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照顾者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群日益庞大,老年相关的疾病也逐渐增加。老年期痴呆作为老年期的常见疾病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退,晚期痴呆病人由于功能的严重受损,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进行医疗及护理。而老年痴呆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症状,激越攻击等,因此造成护理难度的明显增加[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及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对88例AD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安全护理,生活技能培训,心理护理及幻觉妄想、激起行为、睡眠障碍的护理等.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干预前后患者BPSD的变化(包括妄想、知觉、情感及行为障碍)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88例患者与干预前比较,BPSD评分明显下降,妄想、知觉、情感及行为障碍患者的例数显著下降.临床疗效评定,显著进步12例(13.6%);好转65例(73.9%);无效6例(6.8%);死亡5例(5.7%),死因均为躯体并发症.结论:AD患者可出现各种BPSD,加强对患者的整体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社会老年人群日益庞大,老年相关的疾病也逐渐增加。老年期痴呆作为老年期的常见疾病逐渐引起重视。此类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减退,晚期患者因功能严重受损,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卫生资源进行医疗及护理。而老年期痴呆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症状和激越攻击等,因此造成护理难度的明显增加[1]。1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1.1概念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也被称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居住环境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神经精神量表分别调查100例居家及100例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养老院患者的"幻觉"、"焦虑"、"异常的动作行为"及"睡眠紊乱"得分及其总均分显著高于居家患者;居家与养老院的AD患者在"异常的动作行为"、"情绪淡漠,冷漠"、"幻觉"、"睡眠紊乱"、"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及"食欲/进食障碍"方面的发生程度显著不同,其中养老院患者"睡眠紊乱"中的"体质量下降"条目发生程度较轻,其余均较居家患者严重.结论 处于不同环境的患者其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养老院患者症状偏重,因而呼吁家属应尽量让AD患者居住家中.  相似文献   

7.
陆懿 《上海护理》2008,8(4):60-6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老年痴呆的折磨。老年期痴呆在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的同时,非认知功能障碍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国外文献报道多达70%~90%的痴呆患者在其病程的一定时间内曾出现行为和精神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患者的这些行为问题比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造成的应激要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方法在前期老年期痴呆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精神量表(NPI)对1271例确诊的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进行测评。结果50.95%的患者近1个月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精神症状,32.17%为临床显著性症状(CSD)。对照顾者影响最大的症状是妄想(2.32±1.48),其次是异常的运动行为(2.30±1.31)和幻觉(2.16±1.25)。严重程度的分级为Ⅰ级(轻度)620例、Ⅱ级(中度)238例和Ⅲ级(重度)406例。结论上海老年期痴呆患者BPSD发生率较高,老年期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需结合研究目的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9.
吴越  杨国平  汤莉  顾君 《中国康复》2011,18(6):462-463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辅助治疗痴呆并发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效果。方法:60例BPSD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口服利培酮和脑复康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辅助心理行为干预治疗。包括记忆、文体活动及ADL训练、行为矫正等。于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及ADL能力量表(ADL)评定2组患者的痴呆程度、行为症状及ADL。结果:治疗6周后,2组BEHAVE-A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2组间比较,研究组下降更明显(P〈0.05)。MMSE评分研究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ADL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心理行为干预辅助治疗BPSD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认知,提高残存记忆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以期为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且经诊断有精神行为症状的193例居家痴呆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环境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显著相关(r=-0.906,P<0.001),患者因素(年龄、文化程度、痴呆严重程度)、家庭环境因素(隐私性与社交性、稳定性/可预测性、个性化刺激)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得分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痴呆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痴呆严重程度及家庭环境中隐私性与社交性、稳定性/可预测性和个体化刺激是其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需针对可改变因素加强预防,以期降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2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老年期痴呆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老年临床评定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人组患者治疗后老年临床评定量表总分及情绪抑郁、意识模糊、警觉性、始动性、易激惹、敌对性、干扰他人、不关心环境、疲乏、不合作、情绪不稳、食欲、头昏、焦虑、总体印象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8周末显效率为21.88%,总有效率为84.36%;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微。结论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结果:AD组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1);AD组的延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评分低于VD组(P0.01)。VD组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而AD组的行为紊乱率、攻击行为率则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A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紊乱及攻击行为发生率,而VD患者情感障碍方面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康复技能训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完全明了的慢性、重性精神病。其病程多为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可导致精神衰退。由于反复或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减退、生活懒散、孤僻退缩、生存质量下降,因此,如何利用可控因素对其精神衰退的现状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地延缓衰退的进程至关重要。结合我院实际,我们对药物治疗后阴性症状明显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行为技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D)患者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能力减退以及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当前,PD患者伴行为精神症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相结合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延长患者生命,适当护理不但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增加患者治疗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本文就PD的精神症状表现及护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奥氮平与丙戊酸钠合用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痴呆惠者98例为入组对象,分为3组.治疗组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36例,以下简称丙戊酸钠组),对照组(1)即奥氮平组(32例),对照组(2)即利培酮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末,分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3组BEHAVE-AD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利培酮组副反应较丙戊酸钠组、奥氮平组大(P<0.05).结论:奥氮平合用丙戊酸钠对于控制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有较好效果,尤其是对行为障碍的疗效更加明显,副反应小,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1].AD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下降,常伴有非认知性症状,如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2].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不断临近,据Ferri等[3]专家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痴呆症患者3 000万例,全球每年新增460万例,到2050年,预计共有8 200万例患者.同时Ferri等[3]采用专家访谈法(Delphi法)对AD患者分布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到2040年,中国及周边国家痴呆的患病例数将比西欧国家增加3倍.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AD患者的数量将会极其庞大.同时,目前统计表明老年痴呆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4位[4].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南通地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现状。方法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及实地调研方法对2018年9—10月在南通地区9所精神病专科医院200例住院患者的精神康复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2份,其中91. 7%的患者部分了解或不了解精神康复概念; 31. 8%的患者认为精神康复没有意义; 46. 4%患者没有或很少参加精神康复治疗; 95. 8%的患者愿意参加精神康复治疗; 46. 4%患者不能自费承担精神康复治疗费用。结论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要重视精神康复治疗,积极创新精神康复模式,完善康复治疗体系,普及康复知识。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对精神康复工作的投入,不断扩大住院精神患者的康复治疗受益面和参与度,使更多患者达到精神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与型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40例氯氮平治疗的早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辅以8周参与护理决策和自理,并以40例同期用氯氮平治疗的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进行评定,用t检验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参与组从参与后第2周起社会兴趣、个人卫生和精神表现的改善及总积极因素、病情总评估优于对照组(P<0.05~0.01),第4周起几乎所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001)。结论参与型护理能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97年收治老年痴呆病人中有相当多的病人是血管性痴呆患者。由于出现了精神症状家人无法照顾、部分医疗单位难以收治而进入我院治疗。现就我院在2005年的一个科研课题中入组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精神行为症状是痴呆患者非认知损害的一种临床表现,可发生于疾病的各个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照料者负担。不同病因所致的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特点。目前针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手段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就常见类型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同时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