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体外扩增的自然杀伤细胞(NK)表型、扩增倍数、杀伤活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利用NK细胞体外扩增试剂盒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刺激,特异性扩增NK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杀伤实验等检测扩增后NK细胞的特点及抗肿瘤活性;并检测NK细胞外源性因子污染情况等。结果体外培养16~21 d后,细胞扩增500倍以上,总数可达1×1010以上,其中CD3-CD56+NK细胞占90%以上,扩增后的NK细胞对Ho8910、A549、K562、Hep G2及SK-MES-1细胞均有较高的杀伤活性。同时,扩增后NK细胞未检测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外源性病原体污染。结论 NK细胞具有较高的体外杀瘤活性且无外源性因子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C(dendritic cells)、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联合培养对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活性的影响,并与单独CIK对A549杀伤活性进行比较,为肿瘤生物治疗提供有效方法。方法分别培养DC、CIK细胞,经鉴定后进行联合培养,联合培养3天后,对A549细胞进行杀伤活性实验,检测DC联合CIK及单独CIK对A549的杀伤活性,同时用流式细胞检测DC、CIK联合培养细胞及单独CIK细胞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DC联合CIK对A549的杀伤活性为88.38%,CIK对A549的杀伤活性为66.24%,两者对A549的杀伤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DC、CIK联合培养的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CD4+、NK、NKT、CD3+HLA-DR+、CD8+CD28+的数量均高于CIK细胞。结论 DC、CIK联合培养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单独CIK对A549的杀伤活性(P0.01);抗肿瘤淋巴细胞(CD3+、CD4+、NK、NKT、CD3+HLA-DR+、CD8+CD28+)数量也明显高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3.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淋巴瘤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IL-2、CD3Mc-Ab、IL-1、IFN-γ诱导,制备CIK细胞,同时以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LDH释放法检测其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与LAK细胞增殖在前期无明显差异,CIK细胞在培养14d后大量增殖,21d后扩增能力显著高于LAK细胞(P<0.05);表型分析表明CIK细胞主要由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构成;同一效靶比时,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LAK细胞(P<0.05).结论:CIK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强于LAK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淋巴瘤细胞活性,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中更为有效的杀瘤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体外增殖情况及杀伤活性,为肿瘤自体CIK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CIK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使用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点CIK细胞的数目及MTT法检测其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低年龄组较高年龄组CIK细胞体外增殖及杀伤活性强( P <0.01),不同分期的肿瘤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均较强,不同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不同性别的恶性肿瘤患者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别( P >0.1).恶性肿瘤患者的CIK细胞在体外对不同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肺癌细胞株(SC-1680),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体外杀伤活性均超过50%.[结论]患者年龄是影响其外周血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重要因素,而肿瘤分期、患者性别对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无明显影响;CIK细胞具有较广的抗肿瘤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而成的,对多种肿瘤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溶瘤活性具有非MHC限制性,并且能特异地聚集于肿瘤局部发挥抗肿瘤作用[J].CIK细胞是以CD3+ CD8+、CD3+ CD56+为主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杀伤活性和广谱抗肿瘤活性.CIK细胞主要通过3条途径杀伤肿瘤细胞:(1)通过表面表达NKG2D受体(natural killergroup 2D receptor)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NKG2D配体,直接杀伤肿瘤;(2)进入体内的CIK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L-2、γ-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增强T细胞的抗瘤功能;(3)通过表达Fas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表达抗凋亡基因(Bcl-2、Bcl-xL、survivin)来抵抗Fasl阳性的肿瘤细胞对其的反作用,使CIK细胞可以耐受表达凋亡相关因子配体的肿瘤细胞诱导的凋亡,从而发挥持久的抗肿瘤效应[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mmune Cell SR(血清替代物)在冻存复苏后PBMNC诱导CIK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为免疫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个新的策略。方法:提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短期冻存后复苏并诱导培养CIK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亚群,并用Calcein-AM/PI双染法检测其杀伤活性;结果:冻存后PBMNC中在对照组未能正常扩增,与新鲜组相比,2%SR组细胞扩增倍数较低,且差异显著(P0.05),5%SR组、10%AP组与新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前后CD3~+、CD3~+CD8~+、CD3~+ CD56~+细胞亚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后,各组间CD3~+、CD3~+CD4~+、CD3~+CD8+、CD3~+CD56~+、CD3~-CD56~+亚群及体外杀伤活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5%SR替代自体血浆可以很好地诱导冻存的PBMNC培养CIK细胞,且无外源性蛋白,安全可靠,为免疫细胞冻存技术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树突细胞(DC)共培养能否增强正常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体内外抗瘤活性.方法分别按照常规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NB4白血病细胞冻融物(LCL)冲击或未冲击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LCL-DC+CIK、DC+CIK),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分泌IFN-γ的细胞数,51Cr释放实验测定体外细胞毒活性,同时用NB4细胞系建立荷瘤裸鼠模型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归巢情况.结果在培养第15天, LCL-DC+CIK与CIK细胞单独培养相比,增殖速率明显提高 [(18.2±2.1)倍vs(11.6±2.3)倍, P<0.05],CD3+CD56+ 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 [(51.05±2.63)% vs(30.18±1.45)%, P<0.05],分泌IFN-γ的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86.33±5.51)/104细胞 vs(44.61±3.05)/104细胞, P<0.05],同时LCL-DC+CIK对NB4、K562、KG1a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增强.体内实验显示与单独培养CIK细胞相比,LCL-DC+CIK细胞共培养后,可明显抑制接种瘤细胞裸鼠的成瘤率,提高裸鼠的长期无瘤存活率(100% vs 66.7%, P<0.05),以DiI标记的LCL-DC+CIK细胞在接种后7 d内可在脾脏、淋巴结及肿瘤局部被检测到.LCL-DC+CIK与DC+CIK细胞在抗瘤效应上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与DC共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速率和更强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CIK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及时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第1天在脐血淋巴细胞中加入IFN-γ,第2天再加入IL-2和CD3单抗进行细胞培养,就可获得名为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ede killer cells)即脐血CIK细胞。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结果:脐血CIK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抗K562细胞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短期培养后其增殖活性低于CD3AK细胞;但是G-CSF的加入可以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脐血CIK细胞是一种有效的杀伤活化细胞,脐血在多种细胞因子适当组合的诱导下即可提高杀瘤活性,又能保留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恶性胸腔积液获取成熟树突状细胞(DC),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来源的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CIK细胞的作用及两者共培养后联合奥沙利铂(L-OHP)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收集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胸腔积液,每例收集800~1 000ml,双层聚蔗糖(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得DC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培养收获成熟DC;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获得CIK细胞;DC与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仪鉴定表型;MTT法检测对肺腺癌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①恶性胸腔积液中存在DC前体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可获得成熟的DC,培养9天的DC表面标志物CD80、CD83、CD86及MHC-Ⅱ类分子HLA-DR与第0天比较明显增高,分别为(56.61±7.01)%vs(14.38±5.16)%,(58.85±7.05)%vs(18.49±9.43)%、(60.27±13.94)%vs(20.39±6.67)%、(70.97±8.96)%vs(41.36±8.57)%(均P0.01)。②培养14天后,DC与CIK细胞共培养较单独CIK培养中CD3+/CD56+、CD3+、CD4+、CD8+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1)。③DC与CIK细胞共培养联合L-OHP治疗对肺腺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1)。结论胸腔积液来源的DC前体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可获得功能正常的成熟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促进CIK细胞增殖、增强其杀伤作用;两者共培养后联合L-OHP具有协同作用,对肺腺癌在体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肺癌综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蒋敬庭 《临床检验杂志》2012,30(10):837-841
摘要: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群体外诱导的以CD3+CD56+ T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具有效应CD8+ T细胞的TCR特异性和非MHC限制性抗肿瘤活性的特点。采用荷瘤小鼠模型进行CIK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CIK对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临床研究证实CIK可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无毒副作用。用免疫学与基因工程方法增强CIK疗法的特异性和细胞毒活性,寻求其疗效判断的生物学标志及CIK治疗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培养14d的CIK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按不同效靶比共培养,MTT法检测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杀伤效应;将CIK细胞培养液上清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CIK细胞体外培养14d,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量达(31.6±5.5)%。CIK对SKOV-3的杀伤效应在效靶比为5:1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16.52±2.52)%和(24.20±5.59)%,当效靶比为40:1时,其24h及48h抑制率分别为(53.98±5.02)%和(74.74±6.87)%。CIK细胞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h及48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结论CIK细胞可通过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培养30例CHB患者CIK细胞,分为DC疫苗组和无DC疫苗组,培养14d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lK中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的所占比例,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自细胞介素-12(IL-12)、γ干扰素(IFN-1)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浓度。结果DC疫苗组CD3^+CIM^+、CD3^+CD8^+及CD3^+CD56^+T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8.27%、64.36%和20.00%,无DC疫苗组则分别为17.79%(P〉0.05)、54.69%(t=4.130,P〈0.01)和13.39%(t=5.601,P〈0.01)。DC疫苗组的CIK培养上清中IL.12、IL4及IFN-1的浓度分别为(177.82±130.06)、(31.774-9.52)、(86.99±56.30)ng/L,无DC疫苗组分别为(80.83±50.15)n∥L(t=3.811,P〈0.01)、(40.33±19.74)ng/L(t=2.141,P〈0.05)和(42.07±19.68)ng/L(t=4.125,P〈0.01)。结论CIK细胞培养中加入DC疫苗进行诱导,增强了所培养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对15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常规手术后2周,通过体外培养扩增DC及C IK细胞,并静脉回输,进行免疫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及近期疗效,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回输前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变化。结果15例接受自体DC及C IK细胞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提高率达86%,自体回输免疫治疗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16+、CD56+)及CD4+/CD8+比例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疫苗联合C IK治疗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自体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输注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关系。采集20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重组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细胞数为(2-3)×109个,回输后第1-10天应用IL-2 100万单位/天,皮下注射。28天为1个疗程,共完成了136个周期的自体CIK细胞输注。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合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缓解情况、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变化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14例接受8个疗程的CIK细胞输注,6例接受4个疗程的输注,回输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β2微球蛋白、LDH水平显著下降(p0.05)。所有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1)。11例达完全缓解,7例达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结论:自体CIK细胞输注可提高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 cell, CIK )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疫苗联合应用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 ( Hepatitis B virus transgenic mice, HBV-Tg)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HBV-Tg小鼠腹腔注射CIK细胞及皮下注射HBsAg疫苗,观察外用血中HBVDN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用HE染色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改变。结果给予HBV-Tg小鼠CIK细胞治疗后,其外周血中HBVDNA载量减少,CD3^+、CD4^+及CD8^+细胞增加,CIK细胞与HBsAg疫苗联合作用后,该作用明显加强。结论应用CIK细胞与HBsAg疫苗作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小鼠后,两者可协同作用降低外周血中的病毒含量,并增强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Transwell细胞隔离培养体系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CB)来源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自然杀伤细胞(NK)CD69的表达以及对培养体系中CD4^+CD25^+T调节(Treg)细胞量比的影响。利用聚碳酯膜孔径0.4μm的Transwell隔离细胞培养系统将实验组分为隔离培养(Transwell)组和直接混合(mixture)培养组;将MSC和CIK/NK细胞按1:20、1:50和1:100的比例分别在Transwell组和mixture组中进行隔离和直接混合培养,每组6个重复孔;培养48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纽CIK/NK细胞上CD69的表达以及培养体系中CD4^+CD25^+细胞量比的变化。结果显示:加入MSC的实验各组CB-CIK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01).Transwell组中的CIK和NK细胞上表达的CD69,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其中CIK细胞组间的P值分别为0.046、0.020;NK细胞组间的P值均为0.000。mixture组中不同比例组问CIK细胞上表达的CD69无显著性差异,而NK细胞上CD69的表达在MSC的高浓度组(1:20组)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1:50组和1:100组)。加入MSC的CB—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不论在Transwell还是mixture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在Transwell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的量比在1:20组、1:50组均显著高于1:100组;在mixture各组中,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T调节细胞的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MSC的高浓度组(1:20组),CIK/NK细胞体系中的CD4^+CD25^+细胞量比在mixture组显著高于Transwell组;而在MSC的低浓度组(1:50纽和1:100组),2纽体系中的C04^+CD25^+细胞量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SC能以直接接触或间接作用的方式抑制异基因CIK/NK细胞的活化,这可能与MSC能上调培养体系中的CD4^+CD25^+Treg细胞量比有关,且这种作用与MSC的数量呈浓度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评价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集5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抗CD3单克隆抗体诱导成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28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感染发生、血红蛋白和输血依赖以及对自然病程的影响.结果表明:5例患者共接受46个周期的CIK细胞输注治疗,回输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3+ CD8+、CD3+ CD56+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 <0.05);CIK细胞治疗可以有效减少AML患者的感染发生(P<0.05),缩短高热持续时间(P<0.05);在疾病稳定期,CIK细胞输注可以减少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P<0.05),稳定血红蛋白水平;CIK细胞输注虽不能改变病程的转归,但在患者疾病进展期以及终末期,采用化疗联合CIK治疗可使患者病情一度平稳,延长生存时间.结论: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对本组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超声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及TACE序贯HIFU联合CIK细胞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分为TACE序贯HIFU后联合CIK细胞治疗组(综合组,26例),TACE序贯HIFU治疗组(联合组,40例),单纯HIFU组40例。于治疗前后超声检测各组肿瘤的大小、血供,有无肝内转移;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CD3^+、CD8^+、CD56^+、AgNORS,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综合组治疗后,肿瘤血供、肿瘤体积变化、有无肝内转移、AFP下降水平、生存质量等临床疗效指标,以及CD3^+、CD8^+、CD56^+、AgNORS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优于联合组和单纯HIFU组(P〈0.05)。结论TACE序贯HIFU后联合CIK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TACE序贯HIFU治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株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但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中肿瘤干细胞的表达及生物学特性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人鼻咽癌CD133^+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中CD133的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分选技术获得人鼻咽癌CD133^+干细胞,分别采用无血清培养法、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及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CD133^+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及体内成瘤能力,并将其与CD133-及未分选鼻咽癌细胞进行比较,以了解CD133^+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免疫磁珠富集的CD133^+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生长,并可以形成肿瘤干细胞球。CD133^+细胞与CD133-细胞比较具有较高的克隆形成能力(P〈0.01);CD133^+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率高于CD133-细胞(P〈0.05)。结果证实,鼻咽癌CD133^+干细胞能在体外分离培养,形成干细胞球,增殖能力强,在裸鼠体内具有极强的成瘤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用含有rhIL-2,抗CD3抗体,IFN-1的培养液培养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的细胞亚群以及细胞表面NK细胞受体,同时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CAM标记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CIK细胞为CD3+细胞(97.85±1.95%),CD3+CD8+细胞和CD3+CD56+细胞的比率较培养前明显升高(P〈0.001;P=0.033);约86%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几乎不表达CDl58a,CDl58b和NCR受体;血液肿瘤细胞株U266、K562和Daudi均表达-定水平的NKG2D配体,CIK细胞对这3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这种杀伤作用可以被抗NKG2D抗体部分抑制(U26652.67±4.63%VS32.67±4.81%。P=0.008;K56271.67±4.91%VS50.33±4.91%,P=0.007;Daudi68.67±5.04I)S52.67±2.60%,P=0.024)。结论:大多数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NKG2D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CI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