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管理模式在医院感染(院感)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患者97例和护理人员19名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管理;选取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92例和同批护理人员19名为研究组,给予综合干预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院感防控意识、护理质量,比较两组感染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护理人员感染,研究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综合干预管理能减少院感发生,且能优化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升产科病区5S管理达标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许昌市鄢陵县人民医院产科病区产妇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未实施品管圈活动,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活动。结果研究组患者病区5s管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服务态度、实践技能、文书书写和病区管理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提高产科病区5S管理达标率,并且为孕妇以及新生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全科护理》2017,(32)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模式降低中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的效果。[方法]分别将2016年1月4日—2016年1月17日住院病人及2016年7月4日—2016年7月17日住院病人交接班情况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品管圈措施实施前后组,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在临床的应用,比较相应措施实施前后某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结果]中医院ICU非中医院校毕业护理人员较多,其交接班遗漏率较高,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施品管圈活动,结合SBAR交接班模式,其护士床边交接班遗漏率较活动前下降,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联合SBAR交接班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医院ICU护士床边交接班的遗漏率,增强中医院ICU护士辨证施护及团队合作的意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齐鲁护理杂志》2016,(16)
目的:探讨品管圈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6月652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前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将2015年7~10月624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后组,按照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实施前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由改善前的58.13%下降至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实施后,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不同层次护士的病情观察及汇报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理人员提前到岗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人员自发组成品管圈小组,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和方法,确定以提高护理人员提前到岗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护理人员提前到岗率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将2016年8月(实施前)与2016年11月(实施后)护理人员提前到岗率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提前到岗率明显提高,由实施前54.91%升至96.58%,患者对护士交接班满意度由实施前的75%升至9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对提高护理人员提前到岗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老年患者跌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老年住院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行品管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的合作意识、工作效率及专业技能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提升了护理人员整体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