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健康成人呼吸肌肌力、贮备力及其与海拔的关系。方法:本文应用高分辨多导胃肠功能检测仪,液压灌注定点牵拉法测定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并与平原地区所得值相比较。结果:昆明地区健康成人Pdi为16.34±2.8mmHg、Pdimax58.89±18.74mmHg;结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Pdi、Pdi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提示高海拔地区Pdimax高于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联合缩唇-膈式呼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缩唇-膈式呼吸治疗的COPD病例45例,设为联合治疗组,在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第2天开始应用缩唇-膈式呼吸,共计治疗10 d;选择同样病情病例4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10 d.动态观察两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辅助呼吸肌评分、最大吸气压(MIP)、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及Pdi/Pdimax.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2天、第10天pH值、PaO2、PaCO2及辅助呼吸肌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肌功能指标(MIP、Pdi、Pdimax、Pdi/Pdimax)于治疗第10天与第2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联合缩唇-膈式呼吸锻炼不仅未加重呼吸肌疲劳,反而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功能,同时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呼吸肌肌力及呼吸肌耐力,并且为缓解期呼吸肌功能锻炼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膈肌功能的定量化方法:跨膈压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膈压的测定可间接扫映呼吸肌肌力,故跨膈压可作为呼吸肌肌力训练前后的客观指标。本实验选择23例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正常人,测定其跨膈压胆最大跨膈压值,得到结果为:跨膈压值为2.25±0.97kPa。最大跨膈压值为5.09±2.24kPa,40岁以下年龄组Pdimax值较40岁以上组高8.39%,男性较女性高于27.4%,但统计学上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2)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177;0.62),5.15&;#177;0.671,(5.38&;#177;0.671.(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2&;#177;0.66).(4.32&;#177;0.64).(4.28&;#177;0.51),(4.34&;#177;0.56)kPa,(41.2&;#177;6.1)%,(0.9&;#177;0.4)L,(43.5&;#177;5.6)%,(6.22&;#177;0.76)kPa,τ=3.32~7.86,P&;lt;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gt;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gt;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177;0.62),(5.15&;#177;0.67),(5.38&;#177;0.67),(5.09&;#177;0.65)kPa.(46.5&;#177;5.8)%.(1.3&;#177;0.4)L,(47.9&;#177;5.3)%,(7.05&;#177;0.72)kPa;(4.19&;#177;6.60),(4.58&;#177;0.56),(4.51&;#177;6.00),(4.39&;#177;0.58)kPa.(42.3&;#177;5.6)%,(1.0&;#177;0.3)L,(44.3&;#177;6.1)%,(6.32&;#177;6.90)kPa,τ=2.61~6.12,P&;lt;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177;0.73),(6.33&;#177;0.76)kPa,τ=4.12,P&;lt;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下不同流速对有创通气患者拔管后呼吸力学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住院的9例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67.2±14.1)岁。在拔除患者人工气道后24~48 h行3种不同流速HFNC(20、40、60 L/min)干预,通过留置多功能监测鼻胃管收集呼吸力学指标,比较不同流速HFNC对气管拔管后患者食管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食管压-时间乘积(PTPes)、胃内压-时间乘积(PTPga)、跨膈压-时间乘积(PTPdi)、膈肌肌电(EMGdi)、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食管压变异率(CVes)、肌电变异率(CVemg)、食管压与跨膈压的比值(Pes/Pdi)和跨膈压-时间乘积与食管压-时间乘积的比值(PTPdi/PTPes)等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 结果患者在HFNC流速为60 L/min和40 L/min时的EMGdi幅度均低于20 L/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s、Pga、Pdi、PTPes、PTPga、PTPdi、Ti、Te、CVes、CVemg、Pes/Pdi、PTPdi/PTPes在HFNC流速为20、40、60 L/min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除人工气道后选择流速为20、40、60 L/min的HFNC做序贯治疗对呼吸力学无明显影响,而在流速为40 L/min时,HFNC能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气,提高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通过分析肺动脉血流频谱估测了75例高原(3658m)地区健康世居、移居成人的肺动脉压及其与右室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健康世居成人的肺动脉压及右室内径与平原健康成人无差异。高原健康移居成人的肺动脉压及右室内径较健康世居成人差异显著,并随移居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短期移居者两者间呈良好的相关性(r=0.769).肺动脉压升高的原因由移居早期的肺血管收缩为主转为晚期肺循环血量增加为主。移居时间5年以内者,其空间隔厚度与世居健康成人无差异;超过5年者,其室间隔增厚,两者相差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原正常妊娠妇女子宫动脉、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子宫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比值和阻力指数(RI),并与平原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两个地区妊娠期的子宫动脉内径、血流量都有所增加,高原地区妊娠期子宫动脉内径、血流量分别为(0.35±0.04)cm,(280.0±48)cm/s,均低于平原地区(0.45±0.04)cm,(425.4±55)cm/s,P均小于0.01。高原不同孕期脐动脉血流速度S/D比值、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平原地区。结论高原对胎盘和胎儿的血流有一定影响,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子宫动脉、脐血流速度S/D比值,阻力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膈肌疲劳的效果,并比较不同脉冲幅度、治疗时间及次数的差异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2/2004-10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男52例,女32例。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均知情同意。根据膈肌起搏治疗仪治疗情况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脉冲幅度60V组:男26例,女16例;脉冲幅度100V组:男26例,女16例。①两组患者病情缓解1周后,停止所有治疗包括氧疗。采用膈肌起搏治疗仪进行治疗。脉冲幅度60V组为脉冲幅度60V,30min/次,1次/d;脉冲幅度100V组为脉冲幅度100V,40min/次,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②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用公式计算呼吸肌力量指数(呼吸肌力量指数=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2。③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④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8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脉冲幅度60V组患者:治疗后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明显高于治疗前[(5.04±0.62),(5.15±0.67),(5.38±0.67),(5.09±0.65)kPa,(46.5±5.8)%,(1.3±0.4)L,(47.9±5.3)%,(7.05±0.72)kPa;(4.12±0.66),(4.32±0.64),(4.28±0.51),(4.34±0.56)kPa,(41.2±6.1)%,(0.9±0.4)L,(43.5±5.6)%,(6.22±0.76)kPa,t=3.32~7.86,P<0.01]。②脉冲幅度100V组患者:治疗前后相近(P>0.05)。③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呼吸肌力量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氧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脉冲幅度60V组明显高于脉冲幅度100V组[(5.04±0.62),(5.15±0.67),(5.38±0.67),(5.09±0.65)kPa,(46.5±5.8)%,(1.3±0.4)L,(47.9±5.3)%,(7.05±0.72)kPa;(4.19±6.60),(4.58±0.56),(4.51±6.00),(4.39±0.58)kPa,(42.3±5.6)%,(1.0±0.3)L,(44.3±6.1)%,(6.32±6.90)kPa,t=2.61~6.12,P<0.01]。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脉冲幅度60V组明显低于脉冲幅度100V组[(5.64±0.73),(6.33±0.76)kPa,t=4.12,P<0.01]。结论:高原慢性肺心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呼吸肌疲劳。采用电刺激膈肌神经方法,适当地电刺激膈肌神经(脉冲幅度60V组)能够明显加强膈肌运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从而有效地改善呼吸功能。脉冲幅度100V组结果表明较大的脉冲幅度、较长的时间和短时间内多次刺激膈肌神经,不能增强膈肌运动和改善肺通气,反而会加重膈肌疲劳和呼吸功能障碍。因此,选择适宜电刺激方法对恢复膈肌疲劳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跨膈压的测定可间接反映呼吸肌肌力,故跨膈压可作为呼吸肌肌力训练前后的客观指标。本实验选择23例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正常人,测定其跨膈压及最大跨膈压值,得到结果为:跨膈压值为2.25±0.97kPa,最大跨膈压值为5.09±2.24kPa,40岁以下年龄组Pdimax值较40岁以上组高8.39%,男性较女性高27.4%,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成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采用 PBPV对 37例成人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PBPV后即刻肺动脉瓣跨瓣压差(△P)由术前81±26mmHg降至36±17mmHg(P<0.01),32例随访1~9年,平均4.3±2.1年,△P进一步降为25±7mmHg。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BPV治疗成人肺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即刻与中远期效果均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