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的即时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6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电刺激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四通道FES助行仪治疗,患者戴机行走5min;刺激肌肉分别为偏瘫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安慰电刺激组的电刺激位置及行走时间与电刺激组相同,行走(5min)过程中没有电流输出;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只让患者行走5min。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5min后接受三维步态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电刺激组的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踝背伸角度、踝关节触地时角度均有改善(P0.05);安慰电刺激组仅在踝关节背伸和踝关节触地时角度有改善(P0.05);对照组所有参数均无改善,且跨步长缩短、踝关节背伸角度降低(P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只有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治疗前后变化率的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患侧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5min即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即时步行功能,长期效果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徐梅  汪敏  王娟 《中国康复》2019,34(11):590-592
目的:研究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探讨其在步态纠错式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P 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分别在未佩戴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和佩戴FES时采集患者的步态运动学时空参数,参数指标包括: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摆动前期及患侧摆动期。结果:佩戴FES时,患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及患侧摆动前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减少(均P<0.05),患侧单支撑期及患侧摆动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佩戴FES时患侧各参数指标占步态周期的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有即刻影响,可以纠正偏瘫患者错误的行走模式,基本达到无错式运动再学习。  相似文献   

3.
许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都具有潜在行走能力。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步态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的功效。步态训练实验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FES)和减重支持(BWS),减重支持常与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两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者步行能力。采用减重、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训练联合治疗提高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损伤后步行能力至少在1年内无明显改善。经本实验训练后,不论是在踏车时,还是在地面步行速度均有改善,同时还可改善下肢力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卫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95-2095
许多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都具有潜在行走能力。近年来,许多学都在研究步态训练对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的功效。步态训练实验方法主要有功能性电刺激(FES)和成重支持(BWS),减重支持常与药物联合应用。结果显示,两均能有效改善患步行能力。采用减重、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训练联合治疗提高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的步行能力。所有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损伤后步行能力至少在1年内无明显改善。经本实验训练后,不论是在踏车时,还是在地面步行速度均有改善,同时还可改善下肢力量。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是老年病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康复不能获得安全、独立的步态。脑卒中导致步态的失调,进而引起病人步行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丧失。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系统(FNS)对恢复期脑卒中病人步态改善具有较好作用。这个系统包括一个研究电极,一个计算机压缩软件,一个肌肉内电极(IM)。方法:据文献显示脑卒中发病后1年内病人的康复效果最好。FNS-IM系统包括刺激器使用40mV的微加工器。由一个医师利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FNS模式,利用这个程序医师可以为病人的受刺激肌肉设计出各种模式,这种软件程序允许编辑、添加、删除、展示和…  相似文献   

7.
脑瘫患儿通常在行走步态上存在功能障碍,而功能性电刺激被研究用于改善异常的步态动力学.主要刺激踝跖屈肌、踝背屈肌和(或)腓神经。使用优质金属的经皮电极肌内刺激要优于表面电极。肌内刺激可以克服表面刺激的一些困难.包括获得可重复刺激的运动反应、难以刺激深部肌肉以及长期应用后皮肤的耐受力降低。本试验主要研究经皮肌内功能性电刺激对脑瘫患儿步态中踝部运动动力学的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发一种能模拟人体行走模式的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 方法在前期临床研究基础上,根据人体正常行走时下肢主要肌群的收缩时序,研发出一种四通道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频率1~100 Hz,电流强度0~110 mA,脉宽≤600 ms,连续输出,该治疗仪的电刺激模式可在步态周期中不同时序阶段同时或分别刺激相应肌群。 结果通过分析实验室结果得知,该电刺激治疗仪能诱发下肢肌群产生类似于正常步行时的动作,基本达到预定设计目的。 结论本课题组研发的多通道功能性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可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后下肢瘫痪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可用于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动物失神经肌肉的作用机制,但体积偏大,功能单一.目的:设计一种微型、参数可调的植入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器.方法:基于红外通信技术,以MSP430为控制核心,采用低功耗设计,经体外控制器设置参数,产生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序列,可对神经或肌肉进行电刺激.结果与结论:实验设计的刺激器可在体编程,能够灵活设置刺激电压幅值、频率、脉宽和间隔时间等参数.多参数的设置丰富了刺激协议选择性,可最小化对目标神经肌肉临近组织的不可预测刺激,优化了功耗设计,可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步态分析,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组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给予患侧下肢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踝关节背伸、内翻程度调节正负电极片位置及具体适应的刺激量30min/次,1次/d,每周6次,共3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给予任何电刺激.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并获取两组患者步态参数.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均提高(P<0.05),步态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患侧摆动相、健侧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步幅、步频、步行周期、步宽、双支撑相、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对称性步态参数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速、步频、步行周期等时空参数,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