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新的方法对大肠埃希菌快速鉴定的临床适用性.方法 同时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鉴定法和JAMES试验法对10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快速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配对χ2检验、Kappa检验(0.779)均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接种显色培养基的同时,加做JAMES试验法能快速有效地鉴定大肠埃希菌,适合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及不同来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差异,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WHONET5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2年7月临床分离的430株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磺胺甲嗯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分别为87%、78%、80%、67%、65%、53%、55%和42%;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18%、4%和18%;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分别为22%、15%、22%、0、15%和20%。痰液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标本中分离者。结论: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庆大霉素,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等均已高度耐药,临床不宜选用;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第四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呋喃类耐药率较低,临床可选用;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存在差异,痰标本中细菌耐药率最高,其余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建立一种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反应快速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方法。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因序列数据库(Genbank)上大肠埃希菌的lacZ(登录号:M74750)基因序列,设计4条特异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对lacZ基因进行扩增,对扩增反应进行优化,采用琼脂糖电泳及肉眼观察结果。结果 将提取的13株细菌DNA进行LAMP反应,仅大肠埃希菌得到阳性结果,LAMP检测下限为15cfu/mL。结论 LAMP检测大肠埃希菌是快速、低成本、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方法,适合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吉林地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的分布和特征。方法 采集牛羊粪便及其肉类食品、蔬菜,分离大肠埃希菌,PCR鉴定毒力因子及血清学分型。结果 380份标本中鉴定出12株STEC,3株为产志贺毒素O157:H7型,9株为产志贺毒素非O157:H17型。结论 STEC存在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菌株血清型与毒力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监测近5年来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常规方法进行菌株分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超广谱β内酰胺酶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和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近5年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大肠埃希菌488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最高。2002年,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耐药率均高达98%,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5年耐药率均为零。对培氟沙星和替卡西林耐药率上升最快,分别上升了28和26个百分点,对呋喃妥因耐药率有所下降,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趋于稳定。产ESBLs菌株有明显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2年的36%。结论: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率、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应用增强化学发光法分型检测肠毒素大肠埃希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三年多自临床尿标本分离的605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细菌的鉴定及药敏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40全自动系统。结果17.7%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三四代头孢菌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25%),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1%、85.5%、72.2%和72.2%。三年来大肠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χ2分别为12.5及12.1,P〈0.05)。结论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快速检测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EPEC的eae基因、EIEC的ipaH基因、EHEC的stx1基因筛选设计引物,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对PCR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设计的3对PCR引物均能特异地扩增出相应的目的基因,该多重PCR体系能同时检测3种目的菌,特异度强。结论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快速检测3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食品安全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大肠埃希菌中质粒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基因型分布以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对头孢西丁耐药的24株大肠埃希菌,根据头孢菌素酶和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各种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确定AmpC酶基因以及ESBLs的基因型分布;接合试验证实质粒ampC基因有无可转移性.结果 24株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13株产CMY型类似AmpC酶,1株产DHA-1型AmpC酶;PCR检测发现ESBLs TEM型15株,CTX-M型2株,SHV型1株.结论 耐头孢西丁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CMY型类似AmpC酶和DHA-1型AmpC酶.药敏结果对大多数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对亚胺培南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腹泻就诊患者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分离株的特征。 方法 eae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阳性的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EPEC诊断血清分型、bfpA基因PCR扩增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 20株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126血清群;4株儿童腹泻患者分离株中,仅1株鉴定为O26血清群。儿童与成年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bfpA基因均为阴性。23株EPEC菌株的PFGE带型呈高度多态性,聚类图显示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 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腹泻患者EPEC分离株以非典型为主,单纯通过血清群来诊断EPEC的方法,将会造成极大的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鉴定和鉴别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利用五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毒力基因stx1、stx2、eaeA、lt、stIb、aggR、ipaH及16S rRNA基因rrs,建立8重PCR反应体系,并对PCR引物、反应体系和循环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8对PCR引物均能特异地扩增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的AmpC酶及其基因类型。方法利用3一氨基苯酚硼酸对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的抑制作用检测表型AmpC酶,琼脂稀释法测定细菌的MIC。通过接合试验分析质粒携带ampC基因的转移,用基因芯片技术和PCR测定ampC基因,将序列测定结果用EMBOSS软件进行分析,并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分型确定所分析菌株的分子来源。结果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74株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阳性33株,基因芯片技术从8株菌及它们对应的8株接合子细菌中测出CIT组AmpC酶基因。用CMY型AmpC酶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可确定这些CIT组Ampc酶基因为CMY型。序列比较分析结果为CMY-2型ampC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DQ823449。抗菌药物对多数接合子细菌在接合前、后的MIC值相似,处于中介或耐药。然而亚胺培南对所有8株大肠埃希菌和它们的接合子细菌的MIC值为0.5或0.25μg/ml。ERIC分型提示2株菌具有相同分子来源,其余6株菌的分子来源不同。结论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质粒介导的CMY-2型AmpC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粪便标本分离的无活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及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临床送检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61株无活性大肠埃希菌,18株能与志贺菌诊断血清发生凝集反应。阿莫西林和替卡西林耐药率为100%,哌拉西林、头孢噻吩和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为78%,头孢西丁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为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为0%。结论无活性大肠埃希菌能引起腹泻,容易被误诊为志贺菌;耐药性与普通大肠埃希菌无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近年来发现的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所起的作用。方法用MIC琼脂稀释法筛选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qnrA、qnrS、qnrB、aac(6′)-Ib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双向测序。用接合实验了解是否存在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传播机制。结果 9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7株检出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A、qnrS、qnrB基因。78株符合供体菌标准的大肠埃希菌中有2株接合成功,接合率2.6%。结论该地区存在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的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进行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在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为50.4%,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37.3%,共检出105株细菌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72株为大肠埃希菌,占53.33%(72/13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5.93%(33/59);其中携带Ⅱ类整合酶基因3株,全部为大肠埃希菌,此3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并产ESBLs。结论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分布广泛。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即整合子阳性菌比整合子阴性菌更容易产生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特性。方法对8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用PCR法扩增细菌总DNA上的Ⅰ类整合子,对大小相同的Ⅰ类整合子进行酶切分析,对纯化后的Ⅰ类整合子作DNA测序,将DNA序列在GenBank中搜索,确定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的种类和排列。结果在48株(59.3%)细菌的总DNA上检测到Ⅰ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的大小约为600~3000bp,48株细菌各含1~2个Ⅰ类整合子,大小相同的Ⅰ类整合子有相同的酶切图谱,整合子中最常见的基因盒为dfr17(甲氧苄啶耐药基因)、aadA5(链霉素、大观霉素耐药基因),最主要的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结论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广泛流行,整合子是介导细菌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