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综合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规律,为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入住ICU的25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下呼吸道、呼吸机管路同时按时问采样、ICU工作人员手拭子标本同期采样,常规方法 分离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 下呼吸道送检标本185份,分离病原菌2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0%,白色念珠菌占14.29%;呼吸机管路送检标本484份,分离病原菌37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3.66%,铜绿假单胞菌占29.30%、不动杆菌占18.28%;ICU工作人员手拭子标本42份,分离病原菌28株,革兰阴性杆菌占57.14%.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菌株种类6l%以上相同;机械通气3,7,10 d时呼吸机管路污染率分别为20.25%,53.73%,73.44%.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与呼吸机管路存在多重菌感染,二者病原菌一致,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率随通气时问延长而升高,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需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控制呼吸机管路污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科ICU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制订出较为适合神经内科ICU实际情况的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更好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对30例脑功能损伤伴有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外管路不同部位与时段的染菌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部位与时段的物表染菌监测培养出21种215株病原菌。8处不同部位病原菌的发生率与管路更换时限有关。结论根据神经内科患者病种与特征的不同,制订出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的管理细节、方法与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科ICU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订出较为适合神经内科ICU实际情况的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管理措施,更好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对30例脑功能损伤伴有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外管路不同部位与时段的染菌监测,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部位与时段的物表染菌监测培养出21种215株病原菌。8处不同部位病原菌的发生率与管路更换时限有关。结论根据神经内科患者病种与特征的不同,制订出呼吸机外管路系统的管理细节、方法与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56例患者,使用呼吸机3 d~1个月;其中25例完全脱机且无并发症,5例植物人完全脱机,余26例无一例死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论:合理正确的人工气道护理对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病房( 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状态以及呼吸机管路更换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影响,为合理进行呼吸机管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ICU内161例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换管时间分组,其中81例患者每天分别进行呼吸机管路不同部位细菌培养、痰培养,比较细菌生长率的情况;对不同组间VAP的发生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呼吸机管路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管路与人工气道接口处细菌生长率(84.65%)最高(P<0.01),进气管路细菌培养与痰培养一致率(41.49%)较低(P<0.01);呼吸机进气管路、出气管路、与人工气道接口处细菌生长均与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分别为0.9694、0.9082、0.6384。细菌生长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人工气道接口处、出气管路、进气管路。不同换管时间患者VAP的发生率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路细菌污染率高,但调整更换呼吸机管路的更换周期对VAP的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收治腹腔感染患者为主的ICU呼吸机管路的更换时间,降低因呼吸机管路内细菌定植引起的VAP发生率.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病房机械通气时间>48 h且APACHEⅡ≥8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30例,分别在使用前及使用后1,3,7 d对呼吸机管路吸气端采样留取培养标本,行细菌培养加菌种分析,使用后呼吸机管路采样均在管路更换前30 min进行.结果 3组患者使用前的呼吸机管路培养均为无菌生长,使用后1,3,7 d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6.66%、53.33%和100.00%.结论 腹腔感染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更换间隔时间应当缩短,3d更换呼吸机管路适合于收治感染患者为主的ICU病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中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U病房中进行人工机械通气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呼吸机使用前后预防控制措施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呼吸机使用综合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呼吸机治疗使用组)各42例,分析ICU中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效果。结果:呼吸机使用综合干预护理组的患者在症状改善、呼吸机相关肺炎控制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CU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积极预防和干预控制措施对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能减少相关肺炎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的作用和成效。方法选择2012年8月1日-2014年7月30日入住ICU接受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通过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制定集束干预策略,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感染率。结果常规组VAP发病率为15.8‰,干预组为8.6‰,干预前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通过抬高床头、氯己定口腔护理、加强手卫生、声门下持续分泌物吸引以及每日进行拔评估,能有效降低VAP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ICU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气管插管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同时加强气道监护和管理,设置合理的呼吸机参数及报警参数,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插管期间并发症。结论: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监护与管理,是决定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气路管道、口咽部及下呼吸道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的致病菌的细菌学情况,以评价气路管道的污染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气路管道更换或消毒最佳时间.方法对RICU内38例机械通气患者于48小时,7天,14天送检的43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及定量分析.结果送检437份标本,培养结果中262份标本分离出菌株41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7.20%;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气路管道污染率与时间同步增长,并与下呼吸道、咽部、气囊上滞留物感染菌具有一致性.结论 R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应在48小时至7天,依据气路管道的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循环管路,下呼吸道感染与气路管道污染的细菌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及病原菌感染特征,为预防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59例使用呼吸机患儿的呼吸机管路、下呼吸道感染病菌的菌株种类、呼吸机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与VAP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呼吸机管路和下呼吸道病原菌构成比基本相同,依次为铜绿假单孢、嗜麦芽寡养单孢菌、鲍氏不动杆菌等.VAP的发病率为37.7%.使用呼吸机时间长短与VAP发病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VAP的发生与多种临床因素有关,使用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为控制感染,须加强各环节护理质量监控,同时对呼吸机管路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耐药性.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NICU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的712例患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情况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并对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712例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中69例发生了VAP,发生率为9.7%.其前四位细菌分别为白假丝酵母菌(39.2%)、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20.3%)、表皮葡萄球菌(13.5%)、肺炎克雷伯菌(9.5%).结论 采取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可明显减少VAP的发生率.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李卫华  邓敏 《华西医学》2012,(9):1285-1288
目的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2009年1月-12月综合ICU共收治患者447例,采用主动监测方法,由ICU医务人员和专职人员每日对综合ICU病房住院时间≥48 h且撤停机械通气后48 h内的患者进行VAP监测。结果 447例患者中住院时间≥48 h的患者168例,96例患者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时间182 d,ICU住院总日数1 339 d,发生VAP 17例,呼吸机使用率13.59%,VAP感染率93.4例/1 000机械通气日,根据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法)调整后的VAP感染率为2.38%。呼吸机使用方式与VAP发生有关联。检出病原菌18株,全部为Gˉ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4株,对包括硫霉素、氨曲南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综合ICU病房VAP感染率为2.38%,呼吸机使用不当是VAP的危险因素,VAP致病菌为Gˉ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达100%,并呈多重耐药性;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预防性使用不当是致病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和非VA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对重症监护室VAP肺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和非VAP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贫血发生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胃肠道反流及误吸发生率、管道污染发生率上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达15分以上、机械通气时间达7d以上、管道污染、侵入性操作、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胃肠道反流及误吸是重症监护室VAP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d、APACHEII评分超过15分、侵入性操作、呼吸道免疫功能低下、管道污染和胃肠道反流及误吸是重症监护室VAP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调查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重症监护室9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观察临床特点、病原菌感染情况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基础疾病多、机械通气时间长和不用人工鼻湿化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增高;各类病原菌混合感染者81例(88% ),单一感染者仅11例(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丝酵母菌占前3位.结论:在VAP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应用临床有效的抗生素外,做好重症监护室的环境监护,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气道管理及口腔护理,控制感染和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防治VAP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行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脑卒中行机械通气患者116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9例诊断为VAP。在脑卒中行机械通气大于48小时的患者中发生率为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APACHE-II评分及机械通气时间为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VAP患者中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达29.5%。发生VAP者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日显著高于非VAP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行机械通气患者中VAP发生率较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对其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进行分析,将会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48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呼吸道管理、抬高床头30°~45°、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消化道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等集束化护理措施。结果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后,216例患者中,发生VAP40例,发生率为18.52%,较常规护理干预明显降低。结论集柬化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是预防和减少V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25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机械通气患者262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包括严格手卫生、加强口腔护理、重视气道湿化、定时监测气囊压、持续声门下吸引、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呼吸机管路的护理、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等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病率、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的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病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Chastre J 《Respiratory care》2005,50(7):975-983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which is usually defined as an infection occurring greater than 48 hours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 in a patient requi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s an entity tha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ubcategory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which includes any patient who was hospitalized in an acute care hospital for 2 or more days within 90 days of the infection; resided in a nursing home or long-term care facility; received recent antibiotic therapy, chemotherapy, or wound care within the past 30 days of the current infection; or attended a hospital or hemodialysis clinic. VAP is the most frequent intensive-care-unit (ICU)-acquired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contrast to infections of other frequently involved organs (eg, urinary tract and skin), for which mortality is low, the mortality rate for VAP ranges from 20% to 50% and can reach 70% in some specific settings or when lung infection is caused by high-risk pathogens and/or when initial antibiotic therapy is inappropriate. Although the attributable mortality rate for VAP is still debated,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se infections prolong both the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the duration of ICU stay. These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s underscore the considerable financial burden impo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VAP. The causes of VAP are many and may vary by hospital, patient population, and type of ICU,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timely, local surveillance data. In many cases infection is caused by multiple-drug-resistant pathogens. Risk factors for such 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are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rior antibiotic treatment, and contact with the health care system.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guided with regard to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Because respiratory-tract colonization of ICU patients is generally very complex, corresponding to a mix of self-colonization and cross-transmission, only a multifacet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program can be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VAP should follow a 2-stage process. The first stage involves administering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o avoid inappropriat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true bacterial pneumonia. The second stage focuses on trying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without over-using and abusing antibiotics, combin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steps, such as stoppin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 low probability of the disease, streamlining treatment once the etiologic agent is known, switching to monotherapy after days 3-5, and shortening duration of therapy to 7-8 days, as dictated by the patient's clinical response to therapy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cteriology of the inf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