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例疑及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20例冠脉造影阳性,其中18例颈动脉超声发现粥样斑块。结论 无创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于后期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记录各例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结果经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分组后各组间冠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关系,二者是明显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并同时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将颈动脉内壁分为六型:内膜无增厚、内膜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根据病情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和其他病情组。冠脉造影阳性者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结果: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与阴性者相比,颈动脉的内膜增厚、扁平斑、软斑、硬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性质与程度与冠心病存在着回归关系,特别是内膜增厚及软斑两种类型。在冠心病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的软斑发生率高,内膜增厚发生率十分明显。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很好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冠心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特别是软斑对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危急重症,其基本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与血栓的形成等.而动脉粥样硬化(AS)是可累及全身动脉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即脂质积聚,其中主要是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的结缔组织;局部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胶原、弹力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2],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特别是与 ACS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136例ACS患者(ACS组)和12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pectoris,SAP)患者(SAP组),2组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生化指标、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炎性因子等相关因素测定,根据斑块内部回声强弱不同将ACS组再分为均质斑块组和非均质斑块组;采用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同临床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尿酸、炎性因子水平、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非均质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经年龄校正后细胞间黏附因子-1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31,P=0.04;r=0.81,P=0.01),ACS患者中非均质斑块组炎性因子明显高于均质斑块组(P%0.05);以发生ACS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除年龄外,细胞间黏附因子-1(OR:1.15,95%CI:1.02~1.65,P=0.03)和高敏C反应蛋白(OR=1.32,95%CI:1.20~1.68,P=0.04)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炎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相关性,炎性因子是AC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补体C1q、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收治的以胸闷、胸痛为主诉入院的350例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200例冠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设为研究组,150例冠脉狭窄50%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补体C1q、hs-CRP水平,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患者C1q、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C1q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hsCRP、TC、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C1q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结论 hs-CRP是CHD的危险因素,而C1q是CHD的保护因素,两者均具有较高敏感度,可作为CHD的预测指标联合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脑梗死患病组的颈动脉形态结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病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51/60,85%)高于健康对照组(8/30,26.7%)(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超声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对脑梗死患者评价疗效和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对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结果: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个)分别为6.78&;#177;4.27,5.21&;#177;3.94,2.21&;#177;1.64,心肌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分别为8.16&;#177;4.11,5.72&;#177;4.03,2.83&;#177;1.84,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5,1.85,2.52,P&;lt;0.01~0.001),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2.65~3.16;P&;lt;0.001~0.0001);在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的50例中,41例颈动脉超声有动脉硬化斑块,9例无动脉硬化斑块,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早期诊断老年冠心病并判断其急危重症的临床意义.方法 122例老年冠心痛患者,分为4个亚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1)组2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OMI+ACS)组34例.3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的hs-CRP,应用免疫散射法测定各组的D-二聚体,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各组间患者D-二聚体水平进行两两比较,OMI组[(0.25±007)mg/L]与SAP组[(0.27±0.08)mg/L]、OMI+ACS组[(0.58±0.80)mg/L]与ACS组[(0.56±0.72)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M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组间患者hs-CRP水平进行两两比较,OMI组[(3.76±0.61)mg/L]与SAP组[(3.90±0.81)mg/L]、OMI+ACS组[(6.57±2.09)mg/L]与ACS组[(6.19±1.84)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与hs-CRP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1,P<0.01).结论 D-二聚体和hs-CRP可作为判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或存在的指标.D-二聚体和hs-CRP可作为临床判断冠状动脉斑块是否处于稳定期,是否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标;可作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新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标.但不能用于鉴别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是否已经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与hs-CRP水平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hs-CRP水平变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其在脑梗死发病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脑梗死患者130例,对照组85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对照1组)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对照2组)53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血管内膜斑块;于发病24h内采血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同时作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血脂等项目检测。结果: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54%、59.38%、32.08%,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检出的粥样硬化斑块灶,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分别有80.30%、83.33%、100%位于颈总动脉部位,其中位于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分别为73.48%、83.33%、96.55%。hs-CRP观察组与对照1组、2组分别为(13.06±1.14)mg/L、(5.60±1.97)mg/L、(4.18±0.96)mg/L,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观察组分别与两个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13,P=0.000);两个对照组之间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眼(72.67±22.18),(63.69±14.72)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眼(71.86±22.65),(63.79±19.96)mm2,P<0.05演。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45)和常规治疗组(n=43);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n=30)与之对照。结果 ①治疗前他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与血脂水平不相关。②他汀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清PAPP-A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除血清hs-CRP水平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变化。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高频体表超声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重构的改变。方法:选择2002/2003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35)和稳定型心绞痛(n=25)患者共62例,采用荷兰菲利蒲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得出颈动脉血管总面积、血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斑块面积狭窄百分率,计算重构指数(狭窄处血管总面积比参考血管总面积)。重构指数〉5%为正性重构,〈5%负性重构,在&;#177;5%之间为无重构。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差异。结果:62例全部进入结果发分析。①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r=0.51,P〈0.05),血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无相关性(r=0.07.P〉0.05)。②向心性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差异显著[(72.67&;#177;22.18),(63.69&;#177;14.72)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而偏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P〉0.05)。③脂质型+纤维脂质型斑块狭窄处血管总面积与参考血管总面积比较显著升高[(71.86&;#177;22.65),(63.79&;#177;19.96)mm^2,P〈0.05]。可见明显的血管正性重构。④急性冠脉综合征组颈动脉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38个.负性重构20个;稳定型心绞痛组斑块血管段正性重构9个,负性重构21个.两组比较差异显著(x^2=10.024,P=0.002)。结论:外周血管超声是检测颈动脉血管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ST段抬高(STEMI)ACS和23例非ST段抬高(NSTEMI)ACS患者于症状出现后的0~2 h、4~6 h分别进行hs-CRP、cTnI、Mb和CK-MB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0~2 h:hs-CRP和Mb检测阳性率高于cTnI和CK-MB,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间cTnI、Mb、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6 h: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CK-MB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ST段抬高组hs-CRP、cTnI、Mb检测阳性率高于CK-MB,且两组间所有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检测hs-CRP、Mb,敏感性优于cTnI、CK-MB;hs-CRP、cTnI、Mb能检测出微小心肌损伤;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有50%左右存在微小心肌梗死;hs-CRP、cTnI、Mb、CK-MB测定对诊断SIEMI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近年研究提示,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炎症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有研究证实,CD40-CD40L信号通路参与了ACS的炎症反应调节[2];C-反应蛋白(CRP)作为ACS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状动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作为最常见的炎症指标也逐渐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浓度,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清hs-CRP与Hcy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血清Hcy浓度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hs-CRP浓度增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Hcy与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有密切联系,其检测对冠心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