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究DWI联合MRI动态增强特征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乳腺病变患者(共98个病灶)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DWI和MRI动态增强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以及病灶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98个乳腺病灶中,良性病变39个,恶性病变59个。强化的方式:19个边缘强化(2个纤维腺瘤、15个乳腺癌、1个炎症、1个囊肿合并感染);5个导管状强化(4个导管癌、1个增生);3个无强化(乳腺囊肿);40个不均匀强化(30个乳腺癌、1个叶状肿瘤、6个纤维腺瘤、2个增生,1个脂肪坏死并纤维化);28个均匀性强化(10个乳腺癌、7个乳腺增生、8个纤维腺瘤、1个叶状肿瘤、2个导管内乳头状瘤);3个网状强化(2个乳腺炎、1个巨乳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29个I型流入型,21个II型平台型,48个III型流出型。表面扩散系数(ADC)值: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06±0.19)×10~(-3)mm~2/s,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1.60±0.20)×10~(-3)mm~2/s,P0.05,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为(1.8+0.32)×10~(-3)mm~2/s。结论:DWI联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如回声/信号、形态、边界、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等,重点分析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超声的Adler血供分型。结果根据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标准,三阴性型占3.3%(1/30);Her-2过表达型占20.0%(6/30),Luminal型占76.7%(23/30)。术前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23/30),MRI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6.7%(26/30),联合超声、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7%(29/30)。MRI的TIC以Ⅱ型、Ⅲ型居多,分别为18/30(60%)、12/30(40%),超声Adler血供以Ⅱ型居多(18/30,60%);MRI的TIC对Her-2过表达及Luminal乳腺癌两种分子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各具特点;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准确率均高于单独任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3.0T MRI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形态、强化方式及时间-强度曲线(TIC)等MR影像特征. 结果 94例乳腺癌包括11例导管原位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Ⅰ级、44例浸润性导管癌Ⅱ级、20例浸润性导管癌Ⅲ级及14例其他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全部为均匀强化,72.73%(8/11)病灶形态为沿导管、小叶分布的多发结节状、片状;浸润性导管癌Ⅰ级病灶TIC 80.00%(4/5)为速升缓降型,60.00%(3/5)为分叶状,60.00%(3/5)均匀强化;72.73%(32/44)浸润性导管癌Ⅱ级病灶表现为分叶状及分叶状带毛刺,63.64%(28/44)为均匀强化,TIC 59.09%(26/44)为速升缓降型、22.73%(10/44)为速升平台型;90.00%(18/20)浸润性导管癌Ⅲ级病灶表现为分叶状和不规则形,80.00%(16/20)为均匀强化和边缘强化为主, TIC 50.00%(10/20)为速升缓降型、40.00%(8/20)为速升平台、速升缓降混合型. 结论 乳腺癌的MRI表现复杂多样,但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单纯型浸润性筛状癌(ICC)MRI及超声影像表现,并与叶状瘤(PTs)鉴别,提高乳腺单纯型ICC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单纯型ICC 10例、PTs 39例,回顾性分析乳腺单纯型ICC MRI及超声影像表现,并比较单纯型ICC与PTs的不同点。结果:单纯型ICC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信号/回声均匀,MRI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病灶可见中心瘢痕样强化、边缘假包膜强化;PTs多数表现为分叶状肿块,信号/回声大多数不均匀;二者在形态学及超声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MRI内部信号及强化特征、TIC曲线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型ICC超声诊断假阴性率70%,灵敏度30%,诊断准确率30%,MRI检查灵敏度100%,诊断准确率100%。结论:乳腺ICC是极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具有特殊的影像表现,与PTs的影像表现有部分重叠,MRI对乳腺ICC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超声,有助于其与PTs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I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乳腺癌,分析病灶的MR形态学、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点、ADC值等,并与肿块型乳腺癌及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比较。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呈多发区域性(31%)、区域性(38%)及段性强化(31%)为主;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呈不均匀强化及簇状强化为主(各占38%及44%)。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呈Ⅱ型平台型(50%)为主,与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非肿块型乳腺与良性病变的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范围为(1.094±0.297)×10~(-3)mm~2/s,与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与非肿块型良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有一定差别。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乳腺叶状肿瘤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本病MRI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TIC形态、DWI信号及ADC值特点.结果:9例乳腺叶状肿瘤中良性6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6例良性病灶5例表现为分叶状,1例表现为卵圆形,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示4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TIC 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1例;1例交界性病灶为分叶状,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TIC呈Ⅲ型;2例恶性病灶为分叶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TIC呈Ⅱ型,1例呈Ⅲ型.9例乳腺叶状肿瘤于DWI上均为高信号,5例ADC值低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结论:MRI检查有助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当病灶较大,其内出现裂隙、囊变或分隔,曲线呈Ⅱ型或Ⅲ型,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腺体时,应考虑到交界性或恶性可能,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3.0T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敏感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共26个病灶)行MR乳腺检查患者,分析形态学表现、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对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良性病变18个病灶(纤维腺瘤11个病灶,囊性增生6个病灶,乳头状瘤1个病灶),恶性病灶(乳腺癌)8个病灶.恶性病变多表现为环形强化、蟹足样强化.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在乳腺MR检查中,结合常规平扫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中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0例乳腺癌患者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乳腺背景实质强化(background parenchymal enhancement,BPE)、瘤周水肿、是否伴有腋窝肿大淋巴结等MRI表现特征,通过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病变的大小(C=0.197,P=0.021)、形态(C=0.247,P=0.015)、强化方式(C=0.251,P=0.012)、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C=0.253,P=0.011)及腋窝肿大淋巴结出现率(C=0.189,P=0.029)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uminal A型乳腺癌常表现为≤2 cm(70%)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66%);Luminal B型乳腺癌TIC曲线多为Ⅲ型(81.3%);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非肿块型所占比例较高(41.7%),且具有较高的腋窝肿大淋巴结出现率(50%);三阴性乳腺癌多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84%)及环状强化(64%)。瘤周水肿见于52%的三阴性乳腺癌及45.8%的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其比例明显高于Luminal A型(18%)及Luminal B型(25%)乳腺癌,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边界(C=0.195,P=0.141)、BPE(C=0.158,P=0.720)与其分子亚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根据乳腺癌MRI表现特征可初步预测其分子亚型,有利于乳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影像学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NTNBC)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TNBC及504例NTNBC患者的乳腺X线及MRI表现,两组X线及MRI检查中病灶钙化、形态、边缘、T2信号、内部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等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TNBC组病变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边缘清晰(12/25,48%)、圆形或类圆形(10/25,40%)、少钙化单纯肿块(17/28,61%)。TNBC组MRI常见表现为类圆形或结节状(22/27,82%)、边缘光滑(11/27,41%),T2WI序列呈高信号(5/27,18.5%)、环形强化(8/27,29.6%)、TIC呈速升速降型(20/32,63%)。TNBC组与NTNBC组乳腺X线肿块边缘及肿块钙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I检查在肿块形态、边缘、强化方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TIC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BC的MRI检查中,如肿块边缘光滑,出现环形强化,TIC呈Ⅲ型,ADC值较高,结合乳腺X线检查所见,其对诊断TNBC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癌诊断中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中的110例乳腺癌患者,均实施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100%;乳腺癌病灶边缘不光滑更多,TIC类型以Ⅲ型为主,病灶形状以分叶状或不规则为主,DWI信号以不均匀性高信号、均匀性高信号为主,病灶强化以不均匀强化为主,部分会出现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皮肤增厚、病灶周围水肿。结论: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能够准确的检出乳腺癌,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鉴别诊断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例乳腺腺病、78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WI、DCE-MR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位置、大小、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强化方式等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105例乳腺腺病呈肿块样强化(mass-like enhancement,MLE)50例,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like enhancement,NMLE)55例;78例乳腺导管癌中MLE52例,NMLE26例。腺病组MLE病变形态大多形态规则(37/50,74%)、边缘清晰(35/50,70%),两组MLE病变的强化方式、TIC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69和13.955,P均0.01);两组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1.63±21.8)×10~(-3) mm~2/s、(104.21±18.5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两组NMLE病变强化方式多样,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8,P均0.05)。两组N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6.23±14.8)×10~(-3) mm~2/s、(102.51±16.4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49.167,P0.01)。结论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LE病变多呈良性病变特点,NMLE病变形态与恶性病变相似,动态增强结合DWI有助于其与乳腺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乳腺腺病的间质纤维化可能是造成恶性征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常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比较,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 24例良性乳腺病变(22例女性)和31例恶性乳腺病变(27例女性)均进行DCE-MRI和IVIM检查。在常规DCE-MRI中计算初始强化率(IER)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IVIM中计算组织弥散系数(D)。结果恶性病变IER的平均值均高于良性病变(P<0.001),但D平均值均低于良性病变(P<0.001)。恶性病变中Ⅲ型TIC更为常见而Ⅰ型TIC更为少见。在鉴别诊断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方面,D的曲线下面积(AUC)(0.98)、敏感性(93.55%)、特异性(100.00%)和诊断准确率(96.36%)最高。D和TIC联合使用的AUC高达0.99。结论在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IVIM较常规DCE-MRI更具优势。而IVIM和DCE-MRI结合使用将进一步提高肿块样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I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s,TIC)的临床意义.方法 析53例乳腺磁共振扫描患者的MRI表现.MR扫描机为Signa Excite HD 3.0 T超高场装置.扫描序列包括轴面T1WI,轴面和矢状面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T2WI...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比较单一动态增强(DCE-MRI)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MR资料。分析病变的增强表现和DWI的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DCE-MR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95.4%。DW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86.4%。DCE-MRI及DWI联合应用恶性病灶检出率为100%。单纯TIC、ADC值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2.7%,72.7%,86.4%;特异性为75%,83.3%,89.1%;准确性为73.9%,81.8%,91.3%;阳性预测值72.7%,80%,9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成像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TIC结合ADC值较单一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态增强MRI,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不同时期强化率,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乳腺癌中,29例为浸润性导管癌,6例为黏液腺癌,4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动态增强(DCE)MRI的各项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增强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最大强化率(Slmax)、达峰时间(Tpeak)、MIP图血管计数(NTV)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对52例确定一周内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行术前DCE-MRI扫描,记录上述参数。对切除病变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边缘MVD(mMVD)、中心MVD(cMVD)和VEGF的表达。将DCE-MRI各项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病变的mMVD、VEGF表达与TIC类型、Tpeak、及NTV育相关性;其中TIC类型与mMVD关系最为密切,Tpeak与VEGF之间的关系最密切;cMVD与各参数间无明显线性关系。52例患者中乳腺癌22例,良性病变30例。恶性病变的TIC呈Ⅲ或Ⅱ型,EER、NTV和DMVD、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Tpeak及SImax显著低于良性病变(P〈0.005)。Slope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DCE—MRI多项参数中,TIC类型、NTV、Tpeak与MVD和VEGF有相关性,反映了良、恶性病变的血管生长差异,具有很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诊断乳腺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包含动态增强成像(DCE-MRI)、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如何增加乳腺癌的确诊率。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经我院乳腺外科确诊为占位性病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手术或穿刺活检前进行磁共振检查,选择常规磁共振序列、DWI、DCE-MRI三种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统计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动态时间信号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s,TIC),以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随访患者病理结果并以此为金标准,将三种方法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比较,选出判断乳腺癌良恶性的最优方法。结果:60例乳腺疾病患者中,28例为恶性病变,约占47%,32例为良性病变,占53%,最大直径约1.1~7.3cm;DCE-MRI检查的TIC曲线流出型为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77.2%;DWI磁敏感系数b=1000s/mm^2时,以ADC=1.02×10^-3作为诊断阈值,此时曲线下面积(ROC)最大为0.876,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80.1%;DCE-MRI、DWI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84.5%。结论:DWI及DEC-MRI均能准确的区分乳腺疾病的良恶性,两者联合对乳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女性乳腺疾病患者62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选取10名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行MRI常规成像及DCE-MRI。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动态增强后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测量并计算早期强化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及最大线性斜率比值(SlopeR)等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结果1.动态增强后,TIC类型中,Ⅰ型和Ⅳ型曲线多见于乳腺良性病变,Ⅲ型曲线多见于乳腺恶性病变,Ⅱ型曲线良恶性病变均可见。若以Ⅱ型和Ⅲ型曲线作为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其准确性77.0%,敏感性90.9%,特异性71.2%。2.采用ROC曲线确定EER、Slope及 SlopeR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EER阈值为83.35%,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71.2%;Slope阈值为1.39%/s,其诊断准确性为67.6%,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3.8%;SlopeR阈值为12.14,其诊断准确性为77.0%,敏感性为36.4%,特异性为94.2%。结论1.DCE-MRI后乳腺病变的TIC类型有助于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2.DCE-MRI定量参数EER、Slope、SlopeR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lope的敏感性最高,SlopeR的特异性最高,EER的敏感性较高,稍低于Slope。3.对DCE-MRI进行量化分析,可提高MRI对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DCE-MRI联合IVIM-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乳腺病变接受DCE-MRI及IVIM-DWI检查的患者8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共93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2个(良性组),恶性病灶51个(恶性组).对两组的DCE-MRI参数(病变形态、强化特点、峰值时间、最大增强斜率和TIC类型)及IVIM-DWI参数(f、D和D*值)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形态、TIC类型,D值,形态、TIC类型及D值.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43%、71.43%、75.27%,70.59%、66.67%、68.82%,84.31%、78.57%、81.72%.3种方法的AUC分别为0.75、0.69、0.81.结论 DCE-MRI联合IVIM-DWI可提高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