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院前和急诊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主诉急性剧烈疼痛~([1])。传统观点认为疼痛是疾病必然症状,是医师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药物镇痛掩盖病情,导致诊断不及时或漏诊,诊断明确后才可以药物镇痛。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第五大体征,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需要及时控制。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疼痛认识的深入,术后镇痛、ICU镇痛、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检查等日益开展,院前和急诊镇痛逐渐引起关注,但依然薄弱~([2-6]),现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的现状,为规范急诊创伤镇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地区二级及以上16家医院急诊医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急性创伤患者镇痛治疗的时机、适应证、疼痛分级、药物选择以及未给予镇痛治疗的原因等.结果 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到有效答卷139份,回收率为92.7%.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立即采取镇痛者仅为6.5%,采用疼痛评分者为58.3%.积极采取镇痛治疗的创伤主要包括单纯四肢骨折(66.9%)和烧伤(58.3%).使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杜冷丁(64%).造成延迟或不给予镇痛治疗的担忧主要包括,镇痛治疗干扰对创伤的诊断和病情的观察(47.5%)、镇痛药物造成呼吸抑制(44.6%)等.结论 苏州地区存在对急诊创伤镇痛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镇痛药物副作用认识片面等较为普遍的现象.表明加强急诊镇痛治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肖焕擎  刘锦怀 《新医学》2002,33(6):342-343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88例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PCIA组,术后留置静脉导管,用自控静脉镇痛泵注入0.1%芬太尼、0.01%吗啡,PCIA48小时。B组为非PCIA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疼痛情况皮下注射吗啡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结果:A组镇痛效果良好,患者的满意度(100%),与B组(5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术后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1,P<0.05),前白蛋白浓度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术后PCIA能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稳定内环境,有利于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太仓地区普通人群急诊创伤镇痛意愿的现状,为今后改进急诊创伤镇痛迟滞提供参考。方法:对太仓地区普通人群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选择镇痛及其原因、镇痛的被动性及主动性、对镇痛药物的了解程度及来源等方面。结果: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100%,年龄区间为18~76岁。调查结果显示,拒绝镇痛组、被动接受组及主动要求组镇痛意愿率分别为14.7%、38.6%、46.7%(P〈0.01);拒绝组镇痛意愿率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2组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镇痛意愿率与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程度与药物知识了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拒绝镇痛因素主要为担心药物不良反应(86.9%);主动及被动接受镇痛因素主要为怕痛(74.6%),镇痛意愿的差别与了解药物知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人群并非是急诊创伤镇痛实施延迟的主要因素,应适当加强急诊医生对镇痛的重视及临床镇痛治疗的宣教及引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外科收治创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级镇痛模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比较镇痛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部分分级患者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2 h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镇痛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VAS评估分级,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3例,Ⅲ级患者12例。三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1.30%、100.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2例,头痛头晕2例,低血压1例,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治疗中,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给予针对性镇痛治疗,具有显著镇痛效果和镇痛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案对长骨干骨折病人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2002年~2005年入住我院的肱骨、尺桡骨、股骨、胫腓骨等长骨干骨折患者174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过程中采用不同镇痛方案,观察镇痛前后VAS评分,记录患者主观满意度和镇痛处理的不良反应.结果:院前肌肉注入镇静镇痛药可明显减轻疼痛,并可提高入院后治疗中的疼痛耐受性.院内救治中采用区域神经阻滞较全身用药效果更佳,病人满意度更高.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镇痛处理引发的安全问题.结论:长骨干骨折病人早期急救过程中及时恰当地应用镇痛技术,可使之平静安全地渡过疼痛期,在较少的痛苦中获得创伤救治.  相似文献   

7.
平衡镇痛联合排便前超前镇痛用于嵌顿痔急诊手术后疼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捷  刘跃晖  朱红军  戴斌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06-1808
[目的]观察平衡镇痛联合超前镇痛对嵌顿痔急诊手术及首次排便后镇痛及对减轻术后副作用发生的效果.[方法]将360例嵌顿痔行急诊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为平衡镇痛联合超前镇痛组,另设单纯平衡镇痛组和单纯超前镇痛组两对照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镇痛时间、疼痛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及疼痛指数、疼痛视觉量表积分、情感指教、尿潴留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平衡镇痛联合超前镇痛组处理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时间晚,疼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对情感影响小,尿潴留发生率低.[结论]平衡镇痛联合排便前超前镇痛具有比较完善的镇痛效果,并具有较低的副反应发生率,能有效预防嵌顿痔急诊手术后及首次排便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8.
妇科手术后的镇痛护理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王军 《齐鲁护理杂志》2004,10(6):433-434
传统的治疗妇科手术后疼痛是肌注止痛药,部分患者多次使用镇痛效果不佳。2 0 0 2年1月始我院推行硬膜外腔使用一次性镇痛泵持续给药,从而有效地维持了血药浓度,获得了较满意的镇痛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A组系急诊剖宫产术2 4 0例,2 2~38岁;B组系子宫肌瘤行子宫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救治的急诊胸痛患者27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表评估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273例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59.85±14.3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医疗费用承担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家庭住地、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转运方式、进院前是否寻求帮助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体检情况、患病史/家族史、自己或家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是影响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诊胸痛患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呈现中等水平,医护人员需要重视急诊胸痛患者对症状的习惯反应,加强教育和急救系统的运用,督促相关患者定期体检。  相似文献   

10.
利多卡因喷涂对皮肤擦伤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皮肤擦伤,尤其是较大面积的擦伤,虽不危及生命,但由于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丰富,病人对痛觉十分敏感。清创前如不能有效镇痛,病人会很痛苦甚至达不到清创效果,创面术后感染率高,延迟愈合。因此对急诊皮肤擦伤病人的镇痛处理十分必要。2004年3月-10月我科对急诊皮肤擦伤病人实行边镇痛,边检查,先镇痛,后清创的原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院前急诊护理包括现场急救护理、转运护理及院前溶栓处理。结果经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干预,患者均安全转送至急诊科或心血管内科给予静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5例死亡(10.42%)。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诊护理,能够使患者安全、及时的到达医院进行就诊,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急诊护理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完善急诊护理记录,避免医疗纠纷。方法将原有的急诊护理记录项目表格化,重视院前抢救记录和各种时间记录。落实不同急救人员(院前、急诊室、病房)交接时的签名制度。结果规范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的护理流程,提高了病人满意率,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结论急诊护理记录单实用,有效地促进了急诊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急诊ICU镇静镇痛的药物治疗于妍镇静镇痛治疗是ICU患者全身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目的包括:①消除机械通气病人与呼吸机的不同步。②加强抗惊厥治疗。③缓解由疾病或诊治措施引起的躯体反应和精神症状,病人表现为疼痛不适、激惹烦燥及焦虑不安等。镇静镇痛...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术后持续镇痛与肌注镇痛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惠芳  韦容 《护理学报》2004,11(2):9-10
目的更好地解决剖宫产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方法按人院单双日分为持续镇痛组及肌注镇痛组,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应用持续镇痛泵的镇痛时间更长、效果更好,但存在尿潴留的问题。可以通过延长留置导尿时间来解决。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持续镇痛泵48h加留置尿管48h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剖宫产术后的疼痛问题和因使用镇痛泵造成的尿潴留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微信院前登记系统在急诊诊疗中对分诊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微信院前登记系统已运行两年余,通过随机抽取300例使用微信院前登记系统来急诊就诊的患者以及300例常规途径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分别比较两组中分诊时间、就诊时长、分诊准确率、患者就诊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使用院前登记系统的患者较对照组平均分诊时间明显减少、分诊准确率明显提高、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微信院前登记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患者就医满意度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对探索急诊科以及急诊医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莉英 《护理学报》2008,15(1):88-89
目的通过镇痛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改善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方法将168例择期腹腔手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施镇痛教育组(观察组)和未实施镇痛教育组(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一对一实施常规疼痛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镇痛知识教育,统一教育内容,包括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止痛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术前1d再次复述巩固教育内容。术前1d由责任护士用同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术后镇痛的认知度,术后2d内由责任护士询问和记录每位患者的不同镇痛需求。结果两组患者对镇痛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临床意义、术后常用镇痛方法、镇痛方法优缺点、术后镇痛注意事项、使用止痛药的常见误区等知识的了解多于对照组(P〈0.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镇痛需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使用PCA镇痛例数、肌内注射杜冷丁镇痛和口服止痛药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5)。结论开展镇痛知识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镇痛的认知度,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患者术后镇痛需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接诊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院前急诊护理中采取个性化护理;选择2010年9月~2011年8月接诊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院前急诊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和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技术已由传统的阿片类药物静脉自控镇痛和椎管内镇痛向多模式镇痛转变。本文综述了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局部用药、冷冻疗法、多模式镇痛等镇痛方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尤秀琳 《妇幼护理》2023,3(21):5205-5206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5 月到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急诊创伤患者,依循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休克缓解、 病情评估、辅助检查、急诊会诊、术前准备、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 组(86.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患者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 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妇科小手术患者术中镇痛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7例择期行妇科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2组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妇科急诊小手术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