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营养状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侠  袁玉如 《华西医学》1997,12(4):450-452
为了解营养状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对150例COPD患者进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其中93例体重正常,57例体重明显减轻(营养不良)。结果显示营养不良组与体重正常组比较,其中MVV,FVC,V75,PEF等反映呼吸肌力以及大气道功能的指标相差非常显著(P〈0.001),而MMEF,V50V25等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2)。并且两组在COPD病程同一阶段  相似文献   

2.
用鼻罩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黄志,李照清,黄嗣 ,郑德玲,郑东英我们1993年9月~1994年3日应用无创鼻罩Bi-PAP呼吸机对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进行辅助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AHCVD)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1例AHCVD合并MODS患者(MODS组)、20例AHCVD患者(AHCVD组)及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ET-1和CGRP水平。结果:MODS组及AHCVD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  相似文献   

4.
经面罩双相气道正压 (BiPAP)通气近年来已应用于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但其对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还有争议[1~ 4 ] 。经人工气道行同步间歇指令 压力支持通气 (SIMV PSV) ,由于有可靠的密闭通气环路结构 ,通气效果显著 ,是临床上治疗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常用的通气模式。本文就经面罩BiPAP通气与经人工气道SIMV PSV机械通气在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中的疗效作一比较研究 ,以评价经面罩BiPAP通气对重症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AHCVD)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21例AHCVD合并MODS患者(MODS组)、20例AHCVD患者(AHCVD组)及3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血浆中ET1和CGRP水平。结果:MODS组及AHCVD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MODS组ET1水平又明显高于AHCVD组(P<0.01)。AHCVD组血浆CG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ODS组血浆CGR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T1/CGRP(E/C)比值明显高于AHCVD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结论:血浆ET1水平升高、CGRP水平降低、E/C比值严重失衡与MODS的发生相关;检测血浆ET1和CGRP水平对评估AHCVD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邱方  诸萍  王婵  江鹏  刘向东 《临床检验杂志》2021,39(10):748-751
目的 探讨汉族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 M2 亚型(AMA?M2)抗原表位分布情况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 Red / ET 重组技术制备 AMA?M2 抗原表位蛋白 PDC?E2、BCOADC?E2 和 OGDC?E2,建立相应的 ELISA 检测方法,对 374 例 PBC 患者抗原表位分布进行分析。 比较 AMA?M2 主要抗原表位组合模式间清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结果的差异,熊 去氧胆酸(UDCA)药物生化应答和不应答患者抗原表位分布的差异。 结果 374 例 PBC 患者血清与 PDC?E2、BCOADC?E2 和 OGDC?E2 抗原表位有反应率分别为 86.6%、88.0%和 35.0%。 与 PBC 患者血清有反应性的常见抗原表位模式( PDC?E2+ BCOADC?E2+OGDC?E2、PDC?E2+BCOADC?E2、PDC?E2 和 BCOADC?E2)间 ALBI 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CA 生 化不应答患者血清与 BCOADC?E2 的反应率( 89. 9%) 高于应答患者( 77.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与 AMA?M2抗原表位 PDC?E2、 BCOADC?E2 和 OGDC?E2 同时有反应性的 PBC 患者疾病预后不佳的风险较高, PDC?E2 和 BCOADC?E2抗原表位可能与 UDCA 治疗应答相关。  相似文献   

7.
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后BiPAP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岩  黄思贤 《新医学》1997,28(11):592-593
目的:了解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辅助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呼吸)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例COPDⅡ型呼衰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BiPAP辅助通气,采用自主呼吸(S)模式,每天两次,每次1小时,通气过程中监测血气变化另选4例,12例次监测潮气量(VT)、呼吸频率(R)、动态血氧饱和度(SaO2)、血压、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相似文献   

8.
郑万秀 《华西医学》1998,13(3):276-277
为探讨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气道阻力测定的临床意义,对61例哮喘患者与73例COPD患者进行了气道阻力(Raw)、气道传导率(Gaw)与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显示:哮喘缓解期患者Raw明显增高(p<0001),Gaw明显降低(p<0001),用力呼气流量(V)、FEV1%与MMEF正常或轻度降低,出现了Raw-V分离现象;COPD缓解期患者Raw明显增高,Gaw明显降低,FEV1%与MMEF亦相应呈现明显降低。据此作者认为,Raw-V分离现象是哮喘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特点,可作为早期哮喘与不典型哮喘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犬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采用连续HFJV基础上间歇叠加深吸气(HFJV+DI)的新通气方法,以期为ARDS的治疗寻找一种新途径。用油酸复制犬ARDS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HFJV+DI组(n=10):在连续HFJV基础上每隔10分钟加入1次深吸气;常规机械通气组(CMV,n=10),给予0.785kPa(1kPa=10.2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对照组(n=10),未予通气治疗。每隔1小时测定1次氧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共观察5小时。注射油酸后,动脉氧分压(PaO2)由12.400kPa(1kPa=7.5mmHg)降至6.560kPa(P<0.01),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未见明显变化。通气治疗后,CMV和HFJV+DI均使PaO2明显升高,PaCO2无明显变化(P>0.05),HFJV+DI的氧释放指数(DO2I)明显高于CMV组(P>0.05),心脏指数(CI)在CMV组及HFJV+DI组均明显减低(P<0.05)。提示:HFJV+DI时PaO2的提高大于CI下降所致的不利影响,在改善组织缺氧方面明显优于CMV时加用PEE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夜间低氧血症的效果。通过双相正压通气(BiPAP)治疗夜间低氧血症,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方法:对20例伴夜间呼吸紊乱和低氧血症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进行未吸氧、鼻导管吸氧、双相正压(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3种状况下的夜间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呼吸指标的监测。结果:未吸氧状况下患者夜间低氧血症明显,SaO2≤0.72;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时SaO2的升高明显优于鼻导管吸氧,SaO2>0.85(P<0.001)。结论:BiPAP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对改善COPD患者夜间睡眠和呼吸紊乱,纠正低氧血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应用BiPAP S/T-D30呼吸机的治疗效果。方法:26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BiPAP组治疗前后比较pH、PaO_2、PacO_2、SaO_2有显著差异(P<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比较PaO_2、SaO_2有差异(P<0.05),而pH、PaCO_2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iPAP能迅速改善病人的二氧化碳潴留及低氧血症,减轻症状,减少建立人工气道的可能性,是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无创性有效、方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轻、中度肺性脑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和BiPAP治疗,且观察组加用呼吸兴奋剂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 (SaO2) 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 (RR) 、心率 (HR)低于对照组 (均P<0.05);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通气时间、恢复意识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气管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疗效佳,可有效减少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探讨更有效地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的新方法。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所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单纯采用经口鼻面罩行呼吸机通气治疗,另一组首先放置口咽管,建立口咽气道,然后在经口鼻面罩行同辅助通气治疗。结果 结果显示建立口咽气道的明显优于单纯BiPAP机械通气,可更有效地纠正呼吸衰竭,促进呼吸肌的恢复。结论 口咽气道结合呼吸机辅助通气,既能的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综合干预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的96例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以及护理综合干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按照实验设计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恐惧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呼吸机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护理综合干预组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无创呼吸机的恐惧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临床呼吸机治疗效果的改善上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综合干预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无创呼吸机治疗带来的并发症,达到更理想的治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2、24、72 h和1周后血气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h与治疗前比较PaCO2显著下降[(10.66±2.76)、(11.50±2.81) kPa,P<0.05],治疗24h后心率和收缩压均明显下降[(90.53±7.42)、(96.58±8.41)次/min,( 144.21±19.41)、(158.27±21.62) mm Hg,P均<0.05].1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 (65.63±6.86)%、(56.21±5.26)%,P<0.05],平均肺动脉压[(3.74±0.96)、(5.12±1.12)kPa,P<0.01]显著下降,心绞痛发作次数显著下降[(0.20±0.01)、(0.69±0.03)次/d,P<0.05].结论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COPD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n = 26)和对照组(n = 26)。对照组给予常规氧疗,同时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组给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每日使用3-4次,每次使用2小时,两组均同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和营养治疗,4周为一疗程。利用生存质量(QOL)评分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后4周对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结果 无创通气治疗组治疗后其QOL总均分(TMS)、日常生活能力(F1S) 、社会活动情况(F2S) 、抑郁心理状态(F3S) 、焦虑心理症状(F4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 ,有显著意义。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使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可以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流阻塞,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症状,增加活动范围,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AECOPD引起的呼吸衰竭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试验组(常规治疗加双水平正气道压力通气)和对照组(单纯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H和动脉氧分压则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变化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有较短的住院天数和较低的气管插管率。结论无创面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气管插管的需要,减少住院天数,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治疗手段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从有创通气过渡到无创通气时机和效果。方法将26例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且实施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待肺部感染明显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各13例。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通气,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对照组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SIMV+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通气及氧合指标、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序贯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t′=2.545~3.498,P〈0.05、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9)。结论对并发明显支气管、肺部感染行有创机械通气病人,以肺部感染明显控制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口 /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31例COPD急性发作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 2组 ,试验组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机治疗 +常规临床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临床治疗。比较入院时、治疗 1h、 7d后临床情况 (神志、呼吸频率、心率、血压 )和动脉血气 (pH、PaO2 、PaCO2 、SaO2 )。结果 试验组经BiPAP治疗 1h、 7d后PaO2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 0 1) ,PaCO2 明显降低 (P <0 0 1) ,PaO2 升高和PaCO2 降低幅度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试验组各临床观察指标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结论 Bi PAP对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麻肌松恢复期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患者在肌松恢复期用间歇正压通气 (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双水平压力正压通气 (Bi PAP)对自主呼吸恢复的影响。方法 :30例手术患者随机均分 3组。术中初始通气方式均为 IPPV,给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将后两组的通气模式分别调整为 SIMV和 Bi PAP。不同时间点记录气道峰压 (Ppeak)、每分通气量 (M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 CO2 )和血气 ,观察给最后一次肌松剂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L R S)。结果 :1给予最后一次肌松剂后和 T1 出现时 Bi PAP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IPPV和 SIMV组(P均 <0 .0 1) ,TR=0 .75时 IPPV组的 Ppeak均明显低于 SIMV和 Bi PAP组 (P均 <0 .0 1) ;2 T1 恢复时Bi PAP组的 MV高于 IPPV组 (P<0 .0 5 ) ,T4 恢复、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MV均明显高于 IPPV组 (P均 <0 .0 1) ;3TR=0 .2 5、TR=0 .75时 SIMV和 Bi PAP组的 PEt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4拔管前 SIMV和 Bi PAP组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均低于 IPPV组 (P均 <0 .0 5 ) ;5 SIMV组和Bi PAP组的 L R S均短于 IPPV组 (P均 <0 .0 5 )。结论 :SIMV和 Bi PAP具有不对抗患者自主呼吸、L R S短、Ppeak变化小、MV高、PEt CO2 低等优点 ,更适于全麻恢复期使用。 Bi PAP还具有 Ppea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