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6月本院病理确诊的小肝癌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动态增强CT扫描影像学特点,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66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72个病灶,左半肝31个(43.06%),右半肝41个(56.94%),病灶平均直径为1.86±0.79cm;CT 平扫期检出低密度病灶63个,检出率为87.50%。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主要表现为动脉期增强、门脉期消散型,72个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均获显影,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平扫CT(P<0.05);66例小肝癌患者,动态增强CT定性诊断63例,诊断准确率为95.45%。结论:小肝癌的动态增强CT 扫描影像图像具有特征性的三期表现,病灶检出率高,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具有较好辅助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36-937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确诊为肝癌的68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影像检查。通过总结分析,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49个,与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结果完全吻合,肝癌病灶检出率100%,无漏诊,诊断准确率100%;对照组经CT增强检出肝癌病灶56个,其中40处于术前常规CT影像检查的结果相吻合,其中误诊4处,肝癌病灶检出率71.43%,漏诊16处,漏诊率28.57%,诊断准确率90.00%,误诊率10.00%。可见,两组检查方法均取得了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但观察组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是确切可靠的。不仅对肝癌病灶有较高的检出率,图像更为清晰,而且能够做到准确、快速的定性定位诊断,特别是对于早期肝癌的检出,更是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普遍好评和欢迎,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和MRI诊断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诊断结果。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诊断的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与MRI诊断,86例患者共95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29个,小肝癌(1-3cm)66个,CT行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平扫,MRI行T2WI、T1WI、延迟期、门静脉期、动脉期以及平扫,比对MRI与CT微小肝癌及小肝癌的检出率、MRI平扫以及各期增强扫描的检出情况、CT平扫以及各期增强扫描的检出情况。结果:MRI微小肝癌检出率显著优于CT检出率(P0.05);MRI与CT增强期扫描的检出率优于平扫(P0.05)。结论:MRI的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其MRI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诊断中具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中超声造影(CEUS)的价值。方法 筛选10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为研究样本,均实施平扫CT、增强CT、CEUS检查,分析检出率及符合率、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造影时间及造影前后诊断评分变化。结果 平扫CT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为12.5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20.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86.96%;增强CT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为25.0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40.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为97.83%个;CEUS检查透明细胞癌病灶检出率100%,高分化癌病灶检出率100%,中-低分化癌病灶检出率100%,3种方案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诊断方式符合率依次为75.45%、87.27%、100.00%。结论 将CEUS应用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可提高诊断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Feridex增强MRI对小肝癌的检出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与常用造影剂Gd DTPA的比较来评价新型造影剂Feridex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5 3个病例 10 7个疑似小肝癌病变首日行平扫及Gd DTPA的动态增强扫描 ,次日行Feridex增强扫描 ,对照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比较平扫联合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平扫联合Feridex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率。结果 Feridex增强扫描小肝癌信号保持不变 ,而良性肝占位的信号随肝实质降低。平扫联合Feridex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较平扫联合Gd DTPA增强扫描的略高 ,但两者的定性诊断率在统计学上相差不显著。结论 Feridex增强的原理、强化方式直至临床应用方法、特点与Gd DTPA均完全不同 ,两者互相补充和印证 ,Feridex增强扫描不仅可进一步提高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 ,而且可进一步帮助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44-334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68例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小肝癌总的病灶检出率为94.2%(81/86),其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9.5%(77/86)、70.9%(61/86)和68.6%(5...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和1.5TMRI诊断小肝癌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分别实施螺旋CT、1.5TMRI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式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病理学诊断检查出40例患者中有53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2个,小肝癌41个。经1.5TMRI检测出47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0个,小肝癌37个。螺旋CT检测出51个小肝癌病灶,其中微小肝癌(≤1cm)11个,小肝癌40个。1.5T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8.68%(47/53),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96.23%(51/53)。结论:螺旋CT较1.5TMRI诊断小肝癌的应用中,螺旋CT诊断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1.5TMRI,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螺旋CT行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双期动态扫描,比较二期病灶的检出率再进行分析。方法对32例小肝癌患者分别行螺旋CT双期态扫描后,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观察病灶强化方式。结果32例共检查出病灶38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双期合计的检出敏感率分别为86.8%、78.9%、92.1%。结论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充分反映了小肝癌的血供特点,明显提高了小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验SPIO增强MRI对原发性肝癌的定位,定量,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螺旋CT增强,MR平扫,SPIO增强扫描检查且有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或DSA血管造影资料并经随访,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资料证实为原性肝癌者20例。结果:SPIO增强T2MRI检出79个病灶,其中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DSA血管造影显示有肿瘤血管团和/或肿瘤染色的原发性肝癌病灶69个;另有10个为异常信号灶,SPIO增强MRI较CT增强及MR平扫病灶检出率分别增加66%和59%,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增加52%(P=0.004)。结论:(1)SPIO增强T2WI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显著增加;(2)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MR平扫及螺旋CT增强影像;(3)结合MR平扫影像,SPIO增强MR影像对肝癌病灶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4)SPIO增强MR影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肝动脉造影(CT hepatic arteriography,CTHA)联合动脉门脉造影(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对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小肝癌的行常规CT双期增强扫描、C T A P和C T H A检查,分析影像表现,比较CTHA、CTAP和双期增强扫描对SHCC的检查率.结果 13例SHCC患者手术病理共发现14个小肝癌病灶.常规双期CT检出9例患者的9个病灶(9/1464.4%).CTHA病灶检出率为12例患者的13个病灶(13/14,92.9%),CTAP检出10例病灶的10个病灶(10/14,71.4%).C T H A联合C T A P检出所有患者的全部病灶(14/14,100%).结论 CTHA、CTAP双联技术是诊断SHCC较为理想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对53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所有小肝癌患者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检查。结果:通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其中43例伴有肝硬化,检出小肝癌病灶70个;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扫描诊断率分别为97.1%(68/70)、82.9%(58/70)、87.1%(61/70)。对比手术病理诊断,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与之对比,三期综合检出率增高至100%。临床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其小肝癌的三期扫描表现以及特点为,在动脉期呈现为高密度灶,在门脉期则为低密度灶,延迟期呈低密度,分别占91.4%(64/70)、74.3%(52/70)、87.1%(61/70)。结论:在临床小肝癌诊断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还可以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小肝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小肝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70例(84个病灶),根据病灶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两组,小肝癌组与微小肝癌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多排螺旋CT及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病灶检出率、不同时段及序列下病灶检出率。结果两种检测方式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组检出率最高为CT动脉期及序列LAVA,最低为CT平扫,微小肝癌组病灶检出率最高的序列为LAVA动脉期,检出率最低的为CT平扫及LAVA平衡期,其余序列及时段检测中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多排螺旋CT检测相比,磁共振在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中具有较高的病灶检出率,且不同序列的成像为诊断提供了有利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和MRI对小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在2015年6月-2018年6月间纳入治疗的94例(122个病灶)小肝癌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47例(61个病灶)。A组给予MRI检查,B组给予CT检查,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B组平扫呈高密度、等密度与低密度,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主要呈高密度表现。A组T1加权像呈高信号、等信号与低信号,T2加权像主要为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强化表现。B组的平扫检出率低于A组,对比有差异(P0.05)。对比两组的增强扫描检出率无差异(P0.05)。结论:CT和MRI增强扫描均能够有效检出小肝癌疾病,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及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疑似HCC患者接受CT及MR检查,39例确诊为HCC,共59个病灶.CT采用平扫加三期增强,MR采用LAVA技术双动脉期、双门脉期、双静脉期及延迟期共7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观测数据行Alternative-free-response ROC(AF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z),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为0.8120±0.0118,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为0.9093±0.0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 cm的HCC病灶组,CT和MR增强扫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为63.89%和80.55%.在1~3 cm组和>3 cm组,CT和MR增强扫描诊断的灵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病灶中,CT多期增强扫描的灵敏度低于MR动态增强扫描(83.62% vs 8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阳性预测值(PPV)也低于MR扫描(93.07% vs 96.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诊断HCC病灶方面,MR动态增强扫描与CT增强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小于1 cm病灶,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0例(55个病灶)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结果 40例(55个病灶)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24个(43.64%),其中肝血管瘤13个(54.17%),局灶性结节增生7个(29.17%),肝囊肿3个(12.50%),肝腺瘤1个(4.17%);恶性病变31个(56.36%),均为肝细胞癌;两种检查方式在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囊肿、肝腺瘤等方面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符合率(93.55%)高于CT平扫(5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94.55%)、灵敏度(93.55%)与特异性(95.83%)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较CT平扫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与特异性,可为该病的诊断提供良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患者行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值分别取0、500、1000 s/mm~2),比较常规扫描及DWI对肝硬化癌变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21例肝癌28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27例共37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的病例数及结节数均多于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癌变结节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DWI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较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33例肝小血管瘤病人进行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并与B超检查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在肝小血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3例病人均采用日立RADIX Turbo螺旋CT扫描机进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30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60-70s开始门静脉期扫描。5-10min开始延迟期扫描。结果 螺旋CT扫描与B超诊断完全符合者21例,符合率63.6%,两者检出率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11例,超对肝小血管瘤病灶捡出率无明显差别,在病灶定性方面优于B超。螺旋CT扫描不能定性者1例。结论 螺旋CT扫描与B二者对比分析可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1.5T磁共振成像和16层螺旋CT在小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2例患者为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肝脏增强CT及MRI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对比两种检查方法下肝内与肝外病灶的检出率、不同大小病灶的确诊率及总诊断阳性率。结果:MRI对肝内病灶及肝外病灶的检出数及相应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cm以下的病灶,MRI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cm的病灶,两者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病例中CT共检出病灶128个(66.0%),MRI共检出病灶180个(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共同诊断为阳性的病例为43例,CT诊断阳性而MRI诊断为阴性的病例为3例,CT诊断阴性而MRI诊断为阳性的病例为24例,两者共同诊断为阴性的病例为2例,配对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能显著提高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增加对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